“一带一路”: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之路
2021-11-29刘铭赜
刘铭赜
(吉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次在北京召开。它是中国首次组织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论坛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自身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都处于关键阶段的背景下举行的,对外发出了各方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对世界、对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标志着中国由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贡献者的转变。“一带一路”相关议程着眼于为全球经济治理输出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地位。“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的重大贡献[2]。
1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最新举措,是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顶层设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统一的。该倡议源自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 年 9 月和 10 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两个倡议。在此基础上,2015 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之际,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至此,“一带一路”倡议首次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标志“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地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该倡议的提出是国内外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逆全球化与民粹主义思潮的泛起
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的出现,不但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但其“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显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灾难性影响至今让东南亚诸国心有余悸,不敢再掉以轻心和大意。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经济整体上仍未回到危机前的良好状态。曾经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美国,由于难以摆脱经济发展的长期困境而对经济全球化的兴趣大减,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掌门人德拉吉曾警告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将会威胁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力。”但仍未能阻止美国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出台。不断增加的反倾销调查,频繁的贸易战加剧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前景的担忧。除此之外,在危机影响下,欧洲近些年出现的民粹主义亦成为反全球化的另外一种力量。整体来看,欧洲的民粹主义者大多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在移民问题上也持强硬态度,为经济全球化的前行笼罩了一层阴影。经济全球化来到了十字路口,究竟何去何从,人们在寻找着问题的答案,思考着问题的解决之道。
1.2 经济全球化的失衡与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印度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以中印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并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也进一步削弱了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整体控制力,全球治理模式由G7向G20转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17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78.7%降至57.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则由19.0%上升至38.5%[3]。这就意味着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西方中心已出现了松动,越来越多的外围国家趋向中心。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实力对比在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未颠覆发达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整体占优势的地位,在旧的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缺乏话语权,被动地接受西方国家所设定的“游戏规则”,使得经济全球化具有鲜明的非对称性和非平等性的特质。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话语权,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刻不容缓。
1.3 中国的发展与国际的期望
与西方发达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表现低迷不同,危机后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比较高的发展速度,经济体量逆势上升,2010年GDP更是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经济规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撑下,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都在大幅度上升,与外部融合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遭遇危机与国际治理失衡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值在提高,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获益者和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向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中国也有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与智慧,以实际行动夯实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声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包容性全球化”[4]。
2 “一带一路”引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遇阻和全球治理面临调整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最佳配置和优势互补,并努力打造一个更富有活力、更加开放以及更加公正合理和平衡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反映出不可遏制的经济全球化内在动力”[5]。“一带一路”是中国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的实际行动,是有别于前期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全球化。美国《世界邮报》总编辑内森认为,中国如今才是全球化进程的实际领导者,当前拥有全球视野的大国就只有中国了[6]。
2.1 海陆并举的经济全球化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经济全球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基本上都是海洋经济的全球化,是西方海洋文明对外扩张的过程。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沿海地区一百公里的地带,因为地球 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而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半(部分)全球化”[7]。但“一带一路”宏大构想的提出,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正在由海洋经济全球化大步向海陆并进的经济全球化的转变。海陆相连,全方位、无死角,东西互通、南北兼顾,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较之以往的全球化更加全面。“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以“一带”和“一路”为纽带,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紧紧联结在一起,中间则是有着广阔发展潜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使其基于但又不限于“一带”和“一路”的范围,中国欢迎所有致力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来,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这从参加和出席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参与国来源上得到了很好印证。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均有国家参与,甚至有很多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带队参加这一盛会,可以说,通过“一带”与“一路”,其他几大洲都被一条条纽带联结在一起。尤其是广阔的内陆地区以巨大的体量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又一个主体,弥补了以往海洋经济全球化的缺陷。“一带一路”整合了集装箱海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空运、互联网、现代网络金融产品等新老工具,建设物流大通道、资本大通道、科技大通道、文化大通道,全方位打通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从而全面带动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跃升,和欧亚大陆从东到西以至联通非、美大陆的经济合作和发展[8]。在此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推动海洋经济圈的经济全球化向着更深更广领域拓展,而广阔的内陆国家和地区也将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加速自身工业化的进程,实现经济的腾飞,进而呈现“南北”联动、海陆并举的经济全球化新景象。
2.2 合作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但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程来看,毫无疑问,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长期占据优势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自动带来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相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全球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根据瑞士信贷发布的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财富分配趋于两极分化。作为财富集中的标志,全球百万富翁(以美元计)从2000年以来直线上升164%,达到3 480万人。其中,美国占41%。报告称,全球资产超过5 000万美元的富人约有12.8万人,这些人近半在美国,欧洲占近四分之一[9]。与此同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国际资本也出现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与此前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世界的整体利益,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在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将纠正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碎片化、分裂化局面,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均衡发展,以解决内陆地区经济落后、国家社会治安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了“南方型的全球化”,让南方国家更多参与,让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要外援到要投资,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会从中受益[10],开创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2.3 南北并进的经济全球化
从历史进程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相伴随的,是在西方资本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地将其他地区和民族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漩涡当中,并成功使西方世界长期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优势中心。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1]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世界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迫使发展中国家全面沿袭欧美的发展模式,从生产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到大众娱乐都趋近或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菲利普·英格哈德就公然宣称:“全球化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的伟大结局。”[12]相对于西方国家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中国虽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但中国仅仅是此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而非主导者。 “一带一路”实践中所有机制的构建、意向的达成都是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这一原则基础之上的,是在“合作共赢”这一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带一路”既不是中国单向规划世界,也不是“马歇尔计划”的翻版,而是整个世界的融通。就实质而言,是凝聚东方智慧、致力于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其要旨在于通过做好“通”与“融”,促进共同发展[13]。它既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通”与“融”,也要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通”与“融”,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都是平等主体,都是该倡议的主角和重要的参与者。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性工程,“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激发和挖掘沿线国家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为沿线各国乃至世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搭建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平台,为构建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进。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将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状况,发展中国家将与发达国家一道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从而呈现出南北携手并进的经济全球化势头。
3 “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3.1 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引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五通”为主要抓手,倡导沿线国家战略对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转型升级。与西方中心的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内容、覆盖范围以及实践路径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全球化。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量子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日益由传统工业化向社会信息化转型,万物互联近在眼前。同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将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利益。
3.2 有助于提振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依然没有完全从危机的阴霾下走出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则又加剧了各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担忧,疫情之下,中国是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经济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的方式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既引导了国际资本向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流动,又调动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为经济全球化打开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与诸多参与国达成一系列战略对接协议,这些合作伙伴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如英国的“北部经济引擎”计划、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韩国的“欧亚合作倡议”,等等,这些战略对接协议的达成,将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当前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影响以及实现繁荣与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进而提振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3.3 有助于展现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自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以来,中国以令人艳羡的速度快速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攀升。伴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也在上升,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失灵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智慧与力量被国际社会寄予厚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可谓是恰逢其时。它不但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国际公共产品,更是对那些指责中国长期“搭便车”者的有力回击。十九大报告中,中国政府再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迈进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以中国的快速崛起为动力,推动亚非欧大陆以及南太平洋地区、南北美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崛起中的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国共产党从现实出发,对未来三十年的新“长征”作了两步走的大体规划[14]。“一带一路”也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新路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