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头部外毛根鞘囊肿一例
2021-11-29胡晶桑俞新民
胡晶桑 俞新民*
外毛根鞘囊肿(TC)也称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肿瘤,>90%发生于头皮,临床表现不易与表皮囊肿区别[1]。Wilson-Jones于1966年首次描述1例老年患者的头皮病变,病理特征与鳞状细胞癌(SCC)相似。随后,对这类肿瘤进行了多种命名,如侵袭性毛坯基质瘤、毛鳞癌、表皮下棘皮瘤、巨大毛发基质瘤等。TC通常是良性的,但具有局部浸润甚至恶变转移的潜力。作者收治1例TC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8岁,因“头部多发皮下肿物30年”于2021年1月15日本院就诊。患者数十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头部皮下肿物一枚,约豌豆大小,缓慢增大,边界清楚,表面不易推动,无红肿痒痛,无糜烂溃疡,无发热、头痛等不适,后自行抓破,挤出豆渣样物质,皮损表面愈合后无其它不适。数十年来患者头部陆续出现数个大小不一皮下肿物,性状同前,缓慢增大,要求手术治疗。既往体健。家族史:外祖母、母亲、兄长、侄女、外甥女、女儿、孙女均有类似头皮下肿物。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专科体检:头部散在皮下结节6枚,大小不一,质地稍硬,基底活动,表面与皮肤结合不易推动,无炎性浸润,无糜烂溃疡,无破溃流脓。辅助检查:三大常规,术前检查,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体表包块B超提示:肿物处探查可见多枚混合回声光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较大一枚大小约1.7 cm×0.8 c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表皮样囊肿首先考虑。初步诊断为表皮囊肿。确认无术前禁忌证,于2021年1月22日局部麻醉下行头部肿物切除术。取较大囊肿1枚送组织病理检查,肉眼所见:灰白色囊肿1枚,1.7 cm×0.8 cm×0.5 cm,切面呈灰白色,见豆渣样物质,囊性,质软。镜下所见:表皮轻度肥厚,真皮内纤维囊壁组织,内衬鳞状上皮,未见颗粒层,有外毛根鞘角化,囊内含角化物。病理诊断:外毛根鞘囊肿伴钙化。2021年1月29日患者复诊,创面干燥,愈合良好,予拆线。
2 讨论
TC又称为毛根鞘囊肿、毛发囊肿、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早期被归类为皮脂腺囊肿。TC好发部位为头皮,其他发生部位是颈部、躯干、腋下、耻骨、外阴、上下肢、上唇和臀部区域[2]。毛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家族性疾病之一,TC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主要发生于成年人,患者家族追踪到患病8例,其中7例为女性,符合TC流行病学特征。TC在遗传学上的病变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与PLCD1抑癌基因的同一等位基因二次突变有关[3]。临床表现初期多为较小的皮下结节,表面光滑可推动,缓慢增大,可自行破溃,常无自觉症状。虽然TC生长缓慢,一般呈良性发展,但仍有极少部分会发生恶变,恶性TC临床表现常迅速增大伴溃疡、恶臭、秽物排出。有学者认为多发性TC、良性增生性TC发展到恶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4]。多发性TC可以与肿瘤合并发生,也可以是肿瘤的前期。皮肤鳞状细胞癌既可发生于TC,也可发生于增生性TC或毛乳头状瘤。
本病组织病理具有特异性,可见囊壁周围基底样细胞呈栅栏样排列,上方细胞胞质淡染、肿胀,呈嗜酸性,增生的鳞状上皮中央突然角化,囊腔内的角蛋白脱落,无颗粒层,偶见钙化。部分可伴有表皮样和毛囊样成分的混合性增生囊肿,或伴有中分化囊内鳞状细胞癌[5]。0.97%的人会发生导管分化,导管分化涉及囊肿壁的中位数为7.5%(1%~50%)。导管上皮细胞对多克隆癌胚抗原和细胞角蛋白7免疫反应阳性[6]。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组织病理异性细胞增多、可见不典型核分裂,出现浸润和转移,可发现细胞转化为恶性梭形细胞[7],PAS染色可见基膜和瘤细胞内大量呈阳性的糖原[8]。
由于本病罕见,故需要与一些疾病进行鉴别,组织病理学是重要的方法。与良性皮肤肿物的鉴别:表皮囊肿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皮损为边界清晰的真皮结节,表面可见一微小孔,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组织病理上囊壁具有颗粒层,而TC骤然角化无颗粒层故可区分。Gardner综合征又称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也可见到多发的头部皮下肿物,毛母质瘤样细胞形成的柱状突起伸入囊腔内是其特有的组织学表现[9]。增生性表皮样囊肿男性多见,且近80%发生在头皮以外部位,组织病理上易混淆,最重要的特点是前者其上皮向外增生突入周围真皮,与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的向心性增生明显不同。与毛母质瘤的鉴别可通过术前超声探查,完整内部回声灶、低回声边缘、瘤周高回声、血管系列的联合检查,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10]。与恶性皮肤肿物鉴别:外毛根鞘癌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曝光部位,但皮损常为单个,组织病理以异型性明显的透明细胞组成,周围可见明显增厚的PAS阳性基底膜,累及表皮和毛囊,含大分子量角蛋白,与透明细胞鳞癌相似。皮肤鳞状细胞癌可发生于TC基础上,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表面可见溃疡,有腥臭的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等,触之有浸润感,伴随全身症状等,组织学可见异形鳞状细胞及典型的角珠和大量角化不良细胞,具有特征性。基底细胞癌(BCC)也是常见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但皮损多为边缘珍珠样隆起的斑块,常为单发,典型的瘤细胞核大胞质少,瘤岛周围可见裂隙。皮脂腺癌(眼状)是来源于皮脂腺的恶性肿瘤,常为单个淡红色结节,免疫组化可见EMA强阳性,这是本病的特征。
治疗方法为彻底手术切除,该囊肿边界清,易剥离,手术切口不宜过大,但若残留囊壁组织则可导致复发。恶性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的处理是有争议的,首选局部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对于具有更大侵袭潜力的病变可采取放化疗[11]。本病少见,一般有明显的家族史,故在临床工作中详细问诊非常重要,当发现肿物增长速度变快、分泌物呈污秽状、伴随溃疡等情况时应警惕恶变发生,病理检查对良恶性鉴别尤其重要,切除术后有必要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