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高产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21-11-29菏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谢卫东
文/ 菏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谢卫东
近年来,我国冬小麦总产实现连续增产,单产水平稳定提高,基本的经验就是狠抓播种质量、促进全程管理、科学防灾减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克服“三大”;二是做到“三个必须”;三是把好“三关”;四是做到“三适”;五是浇好“三水”;六是施好“三肥”;七是防好“三灾”。
一、克服“三大”
(一)播量大
部分地区机播播量超过12.5kg/亩,撒播超过20kg/亩,在播种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遭遇干旱和冻害后,大播量对灾害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这就更加助长了“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的思想,农民对精量半精量播种产生了怀疑,使得播量不降反升。要切实转变观念,降低播量,坚持精量半精量播种。
(二)肥水大
部分地区在抗旱、抗冻过程中,强调措施前移、肥水并进、大肥大水,使早春浇返青水、施返青肥,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节水灌溉等技术难以落实,造成群体过大、后期倒伏的现象发生比较普遍。要把握小麦需肥需水规律,坚持节肥、节水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肥料和水分利用率。
(三)群体大
少数人对传统的壮苗评价标准产生了怀疑,认为大群体就是壮苗,部分麦田冬前亩茎蘖数超过100万,拔节期最高茎蘖数超过了150万,造成分蘖成穗率不足30%,离高产田成穗率40%~50%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培育壮苗,塑造合理群体,防止群体过旺。
二、坚持“三必”
(一)秸秆还田必深耕
针对近几年秸秆粉碎不细、还田质量不高,导致出苗率下降、小麦易受旱受冻的情况,应在切草的精细度、铺草的均匀度和埋草的深度上下功夫,推进秸秆还田和深耕相结合,提高秸秆粉碎质量和田间平铺的均匀度。前茬秸秆粉碎2~3遍还田,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强化浇水造墒或镇压踏实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二)旋耕麦田必镇压
针对旋耕麦田土壤疏松、透风跑墒,易造成小麦受冻、受旱的问题,坚持小麦旋耕后、播前或播后镇压,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提高小麦抗旱能力,促进麦苗整齐健壮。
(三)条件适宜必机播
针对近几年人工撒播由稻茬麦向旱茬麦、由南方向北方快速扩展,小麦机播水平不断下降的状况,在墒情、播期适宜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机条播,提高播种质量。对于土壤水分过湿、无法机械耕作的麦田,改人工撒播为机械均匀带状摆播,以提高播种均匀度和出苗率。
三、把好“三关”
(一)品种选择关
规范品种布局,严防越区种植,黄淮冬麦区种植半冬性品种,北方冬麦区种植冬性品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半冬性和春性品种。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旱薄地选用抗旱耐瘠品种,严防引进水浇地品种。根据当地主要自然灾害选用良种,干热风重的地区选用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锈病重发区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南方多雨、渍涝严重的地区选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坚持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
(二)整地质量关
精细耕作,保持地面平整,提高整地质量,使耕层深厚,土壤松紧适度,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为全苗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要以耕翻(机耕或深松)或少免耕(旋耕)为基础,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三)播种质量关
严格控制播种机播种速度,时速保持在5km以下,防止速度过快导致缺苗断垄或疙瘩苗,均匀度下降。适宜的播种深度一般在3~5cm,不宜过深,防止地中茎过长,消耗养分,苗情过弱;播期偏早或墒情偏差时适当深播。土壤过松田块,播种后适时镇压。
四、强化“三适”
(一)适期
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也可以根据培育冬前壮苗所需积温确定播期,小麦从播种到出苗需0℃以上积温120℃左右,每出一张叶片需75℃。在黄淮海麦区,越冬前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主茎叶龄达6叶1心至7叶时为壮苗,需0℃以上积温600~650℃;春性品种5叶1心至6叶为壮苗,需要0℃以上积温500~570℃。
(二)适量
小麦播量以基本苗为标准确定。一般北部冬麦区适时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20万~25万,黄淮冬麦区北片15万~20万,黄淮南片15万~18万,黄淮北部冬性、半冬性品种12万~16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迟播一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适墒
抓好小麦适墒播种,对于小麦播全苗、保证丰收至关重要。可以保证一播保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
五、浇好“三水”
(一)浇透底墒水
“麦收隔年墒”,底墒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率的高低、出苗整齐度、苗势、分蘖情况,小麦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
(二)浇足越冬水
在小麦进入越冬期之前,当日平均气温3~5℃时开始灌溉,麦田土壤呈现夜冻昼消时结束,每亩灌水40m3左右,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踏实耕层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旱抗寒能力。在灌水后墒情适宜时锄地松土,弥封土壤裂缝。
(三)浇好拔节水
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浇好拔节期水。结合氮肥后移浇拔节水,可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对水分的需求和对养分的吸收,为中后期生长奠定基础。
六、施好“三肥”
(一)施足基(底)肥
“麦收胎里富”。小麦整地或播种时,施足基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氮肥和磷钾肥相配合,促苗早发,分蘖长根,并为返青后生长打基础。
(二)主攻拔节肥
大力推广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重施拔节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促进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和运转,提高籽粒产量。
(三)喷好叶面肥
在小麦生长后期,采用磷酸二氢钾、尿素进行叶面喷施,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延缓衰老,提高粒重。
七、防好“三灾”
(一)干旱
推广抗旱“六要六不要”(要早灌、不要晚灌,要暖灌、不要冷灌,要浅灌、不要深灌,要沟灌、不要漫灌,要大水小肥灌、不要小水大肥灌,要因苗因时灌、不要盲目随意灌)的技术路线,科学抗旱。
(二)冻害
培育壮苗,保持墒情,防范冬季和早春冻害;发生冻害后,肥水并进,促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及时补救,降低损失。
(三)干热风
如果小麦生长前期天气干旱少雨,则应早浇灌浆水,一般在小麦灌浆初期浇。在小麦孕穗、抽穗和扬花期,各喷一次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麦秆内磷钾含量,增强抗御干热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