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29廖和平文成豪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乡风文化产业文明

廖和平,文成豪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就其内容而言,“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文明习惯”[1]。乡风正,文化盛,乡村振兴不能丢了乡土文化这个魂,如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为产业兴旺提供不竭动力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2]乡村文化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类型之一,它的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乡土文化能为乡村文化产业固本培元提供新动能。刺绣、剪纸、泥塑、竹帘、印染、年画等乡村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创意结合,有利于促进乡村工艺品制造业的发展。乡村小桥流水、诗意田园、桃红柳绿等自然风光和乡村鸡犬相闻、连阡累陌等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为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民歌民谣、舞龙舞狮、秧歌腰鼓、杂耍竞技等乡村演艺娱乐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交流互鉴,有利于乡村文艺表演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乡土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因地制宜打造出乡村文化产业“特色”,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可见,乡村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

(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为生态宜居提供智慧源泉

新时代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不仅需要环境优美,还需要乡风文明的文化涵养。“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基础,可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儒家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3],对万物关爱有加;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要求人们对自然取之有时、用之有度。道家老子在“究天人之际”问题上,提出“道法自然”[5],启示人们自然规律就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庄子则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告诉人们万事万物生而平等。乡村别具一格的宅院村落和独具匠心的农业景观闪烁着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光芒。显然,乡村农耕文明中因时因地制宜、爱护保护自然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合理内核,可在引导和规范村民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为治理有效提供有力保障

“在乡村治理中,伦理文化始终是引导乡村风气和凝聚乡民人心的重要内在力量。”[7]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等乡村自治传统伦理文化,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中仍有借鉴意义。“仁”即仁爱之心,“义”即公平正义,“礼”即社会公德,“智”即明辨是非,“信”即言而有信……诸如此类的传统伦理文化的规劝和教化功能,有利于村民将传统伦理中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信念,外化为个人行为。此外,乡贤作为乡村中的贤达人士,具有才能出众、德高望重等优良品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乡土文化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一些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做起来顺心的村规民约等乡风教化资源,无声地指引着村民的价值取向和言行举止。乡风文明建设中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既为广大农村妇女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大显身手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又对乡村存在的重男轻女、家庭暴力等不良现象起着消解作用。总之,发挥乡风文明润物无声的浸染作用,有助于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维共治,营造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

(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为生活富裕充实丰富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活富裕”目标,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追求精神生活的富有。习近平在徐州马庄村调研时曾说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8]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引领,有利于村民坚定政治立场;弘扬邻里团结、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有利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营造男女平等的乡村性别文化,有利于提升广大农村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治安环境,有利于提升村民的安全感;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文艺体育活动,有利于滋养村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乡村的山水田林湖草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多元化为村民生活富裕充实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使乡村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较之过去有了明显好转,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精神内驱动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快慢与乡风文明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乡村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能够给乡风文明建设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反过来优良的乡风文明又能为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纵观当下乡村文化产业状况,其发展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不少乡村地区为了占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其文化产业发展过于市场化,使得文化产业的“特色”丢了乡村文明的“底色”。比如,有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欺客宰客普遍化”“纪念产品劣质化”“民俗表演低俗化”等问题屡见不鲜。许多古镇、古村落、古驿道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少了村民生活的烟火气息,反倒丢失了乡风的淳朴和文化的本真。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经济类型,其发展路径与传统乡村产业有着较大差别,它的发展应该“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础、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以及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口的基础之上”[9]。然而,当下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村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本土文化建设人才缺乏,优秀乡土文化资源中所富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科学与艺术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致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思想政治引领不够,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乡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有的乡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出现软弱涣散状态,由此,这些乡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对村民思想政治引领不力,加上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以致有些村民政治信仰缺失,精神生活空虚,价值理念不端,言行举止不够文明。一是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村民对祖先墓地风水极为讲究,痴迷“后人干得好不如前人睡得好”等封建迷信思想,为建风光墓地占用大片土地。有的村民在家庭重大事情处理上,不相信科学,反倒相信“仙姑巫术”,使得占卜算卦、抽签算命、巫婆装神、施公驱鬼等现象在乡村时有发生。二是面子观念严重。村民为撑面子,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人情消费攀比成风。三是价值观念偏差。部分村民私域逻辑兴起,利己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念悄然萌生,使乡村内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等伦理道德日渐淡化。四是家庭关系紧张。少数家庭尚存虐待老人、家暴妻儿、歧视女孩等不良现象。五是沉迷吃喝玩乐。少数村民热衷酗酒赌博,部分乡村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成天好逸恶劳,不思进取。

(三)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欠佳

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一体化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使得乡村社会治理效果欠佳:一是村民自治不尽如人意。一些村民民主权利意识淡薄,部分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建设流于形式,对于村级选举中的一些行贿拉票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村级选举失范现象时有出现,乡村政治生态受到污染。二是法治环境尚不完备。有的乡村恶霸目无法纪,欺压百姓、生事惹事、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屡禁不止,更有少数乡村恶霸欺辱留守妇女、诱拐妇女儿童;一些村民法制意识淡薄,维权能力薄弱,受到侵害时选择默不作声,助长了乡村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少数乡村干部怕惹祸上身,面对黑恶势力的挑衅,不敢义正词严地采取法律手段来伸张正义。三是德治文化影响式微。“集劝善、教化、穆品、敦厚于一体”[10]的乡贤文化具有道德规范和约束作用。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乡贤的主体性缺失对乡贤文化造成冲击,城市交往法则抢占了乡贤文化的生存空间,使乡贤的话语权被削弱。乡贤不愿参与治理,不愿调解矛盾,村民不听乡贤号召,不愿服从调解管理,以致部分村规民约名存实亡,乡村社会风气不良。

(四)公共文体设施缺少,村民文体活动贫乏

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整体落后,东西部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一是文体设施建设薄弱。有的乡村农家书屋简陋寒碜,体育设施粗陋稀少,娱乐设施寥寥无几,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规模偏小、配套不全,难以满足乡村人民业余文体生活需要。二是文体活动形式单一。村上少有组织球类比赛、唱歌跳舞、戏曲欣赏、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村民多以看电视、玩手机、唠家常、打麻将等方式消磨闲暇时光。三是文化建设人才缺乏。有的村民认为乡土文化“挣不了票子,饱不了肚子”,使得乡土文化无人传承。此外,乡村文化工作者一人多用、身兼数职,组织文体活动的专业能力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开展。

(五)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地区村民生态意识薄弱,乡村生态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在所难免。具体表现在:一是垃圾乱扔。垃圾并无分类,甚至出现“垃圾围村”现象。二是污水横流。有的污水乱排乱放,厕所异味刺鼻,臭气熏天。三是庭院脏乱。有的家庭院落生产生活用具乱摆乱放,杂草肆意生长,门前屋后粪迹斑驳,蚊虫飞舞。四是空气污染。有的乡间小道尘土飞扬,田间秸秆随意焚烧,打柴烧饭烟熏火燎,乡村空气污染严重。五是良田损毁。村民私搭乱建侵占大量田地,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水土质量下降。六是捕食“野味”。有的村民捕食野生动物,容易引发病毒传播,危害人们身体健康。总之,若不突破乡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瓶颈,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回首往昔,我国政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弥足珍贵;展望未来,时代赋予乡风文明建设新的使命。新时代立足乡村实际,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提升产业文化价值

乡村文化产业与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培育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保留乡村风貌, 扬长处补短板”[11],充分发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天然优势,“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12]124,打造集生产与销售、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深入体验式旅游业。将区域内独特的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起来,研发乡村文创周边产品,打造乡村特色文创品牌,建立文化创意园区。同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乡风文明的精神动力作用,为文化产业凝聚“精气神”。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它的发展要秉持呈现浓缩乡村生活形态的文化理念,利用好、传承好和保护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古驿道、古村镇千篇一律式地过度商业开发,确保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立足于当地乡土文化与村民生活的实际,多种形式挖掘利用展示富有生活“底色”的服饰文化、农事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不应过多改变村民原有日常生活形态,使乡风文明在原生态村民生产生活中得以永续发展,从而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丰富乡风文明的内涵。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乡风文明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对乡村的思想政治引领是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乡村基层党组织应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方面下功夫:一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村民的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2]125,培养村民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改变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懒人思想,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发展乡村志愿服务,重视“雷锋日”等志愿活动创新实践,营造邻里团结、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二要反对封建文化。坚决打击男尊女卑、求神占卜、信仰邪教等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重视乡村义务教育,传播科学思想,努力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三要抵制洋奴文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办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增强村民民族文化自信。抑制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对村民思想的侵袭,防止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乡村传播,坚守乡村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四要引导流行文化。利用网络和直播平台加强乡村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鉴别力,引导乡村青少年吸纳流行文化中的正能量,扬弃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五要净化网络文化。依法抵制网络庸俗文化、网络低级文化、网络色情文化等文化“罂粟”,打造集乡村政务、文娱、医疗、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传递健康文明、和谐关爱的网络幸福家园。

(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应大力“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13],并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家风、民风、乡风。一要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强化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内在活力。规范村级选举流程,引导村民规范参与选举,使选出的乡村干部真正是村民的“贴心人”。二要以法治精神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加强乡村普法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根据乡村实际情况修订村规民约,大力开展平安家庭、平安村镇创建活动,构建院落联防、邻里联防、警察驻村的乡村安全防御机制,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治安环境。深入落实乡村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依法对乡村黑恶势力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使其不敢生事滋事惹事,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同时,切实保障乡村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制裁虐待老人、抛妻弃子、家暴妻儿、欺辱妇女、诱拐妇孺等恶性行为。三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组织村民议事、乡贤论理、众人帮教的道德评议会,夯实乡村德治文化。继承和运用家规家训、古训古约、牌匾楹联等教化资源,使之成为符合时代发展和乡村进步的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13],进一步挖掘先进模范人物、先进模范集体和先进典型事迹,并通过县乡电视广播系统、乡镇政务场所、乡村集市、村务公开栏等方式展开广泛宣传,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影响民众,弘扬乡村真善美,传播乡村正能量。

(四)搭建乡村文化平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多措并举搭建乡村文化平台,让村民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唱“主角”。一要加强乡村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村史陈列馆、乡村文化站、体育健身中心、民风民俗博物馆、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让浓厚的乡土文化滋润村民的心田,为广大村民吸纳乡土文化营养、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搭建学习和实践平台。二要推进城市文化服务下乡。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以城带乡”功能,畅通城乡文化资源合理流动的渠道,“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鼓励城市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定期送文化下乡”[14],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三要丰富文体活动内容。举办歌舞剧欣赏、艺术品展览、交响乐演奏等高雅艺术活动,提升村民的艺术品味与审美情趣。“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15],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拍摄呈现农民生产生活、彰显农民精神风貌的短视频、纪录片、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尤其是要推出更多宣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力量共同庆祝“农民丰收节”等贴近农民实际生活的节日,开展划旱船、花鼓灯、玩杂技、舞龙狮、逛庙会等形式多样的民风民俗活动,提升村民文化生活的愉悦度与获得感。四要培育乡土文艺能人。成立村民模特队、秧歌舞蹈队、腰鼓花鼓队等乡村文艺小分队,结合乡土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流行文化元素,开展包括戏剧、相声、评书、舞蹈等节目的文艺汇演活动,用“乡村好声音”讲“乡村好故事”,让文娱活动充分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五要注重东西部乡村文化差异。坚持东西部乡村文化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努力缩小东西部乡村文化差距。坚持东西部联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推动东西部乡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东西部乡村文化事业优势互补、合作开发、互惠互利。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乡风文明品位

乡村如果丢了“绿水青山”,又从何处寻来“金山银山”,更何谈乡风文明?“人类孕育于自然界,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6],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风文明的品位。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一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具体案例宣传普及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使之入脑入心,进而转化为村民的内在行动指南。二要强化美丽庭院建设。用庭院美化激活村民的审美情趣,将庭院内的花草树木合理搭配,凸显不同庭院的建筑与艺术风格,以“庭院美”带动“乡村美”。三要完善生态法律法规。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优化生态保护机制。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采取批评教育或罚款惩治措施;对私搭乱建侵占良田、滥砍滥伐树木森林、乱排乱放废水污水、肆意捕食野生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勒令整改或法律制裁。四要广泛应用环境科技。大力推进秸秆综合性利用,分类治理生产生活污水废水,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稳步推进乡村耕地修复,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废弃物品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分类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实行垃圾分类治理,扎实搞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村民打造一个富有文化品位的绿色生活家园。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要以久久为功的态度科学有序地深入推进这项长期性工程。乡村振兴只有守住乡风文明这个“魂”,将乡风文明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才能促进乡村实现乡风正、文化盛,大家才有乡愁可思、乡味可品、乡音可寻。

猜你喜欢

乡风文化产业文明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文明歌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