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再认识
2021-11-29卢国琪
卢国琪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各项事业都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得到长足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孕育出新的重大时代课题,回答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到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要求必须在理论上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第二,到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按照什么样的方略去建设?这要求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了对这个时代课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我党在指导思想上不仅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了马列主义,而且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了毛泽东思想,尤其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了对这个时代课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我党在思想路线上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了对这个时代课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我党在理论创新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判断时代特征,在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中遵循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种新的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新境界中应运而生的,为了透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再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思想前提,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认识和把握是一种思想动力,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再认识的深化是思想水平跃升的关键。
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再认识
规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人们只能认识规律、适应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再认识,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共产党执政与哪些因素存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关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有不同的理论概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与共产党执政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因素至少包含共产党(执政党)执政基础问题、共产党(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共产党(执政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问题。
共产党执政规律始终与执政基础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
共产党执政必须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党和人民群众存在着血肉联系。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执政就会失去依靠力量。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有多种比喻:鱼水关系、血肉联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等等。但最深刻、最形象的还是毛泽东曾经比喻的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3]这里强调了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论到任何一个地方,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和群众的关系,和群众处理好关系的方法就是要关心群众疾苦,群众遇到了困难,要主动积极帮他们解决。不论是哪一种比喻都给我们同一种启示: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执政的党,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执政的党,是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党。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懂得相信群众,要学会尊重群众,要做到依靠群众,尤其是共产党执政的发展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
要巩固执政基础,就必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越来越健全,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我们这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所以人民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它是最广泛人民群众获得的最真实的民主,在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中是最管用的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的意志得到了体现,使人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使人民的创造活力迸发出来。要坚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要把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5]巩固执政基础,离不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用的发挥,人民民主的真谛是在商量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特有形式就是协商民主,这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种方式,它的独特优势表现在它不仅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 ,而且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进程。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要求广泛协商、多层协商,并做到协商制度化。要“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6]关键是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民主得以真正施行,协商民主的实践是通过完整的制度程序来进行的,完整的制度程序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都能够享有协商民主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是广泛的、持续的、深入参与的。这就是对执政基础认识的深化。
要巩固执政基础,就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去改善民生条件,提高民生水平。习近平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7]习近平始终强调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共产党人心里装着的只有人民的利益,而没有其它任何利益,一定要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一定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共产党人的一种责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既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基础的伟大创举,也是对执政基础认识的深化。
共产党执政规律始终与共产党自身建设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共产党为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正因为如此,我党才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具体包括六方面。第一,党的建设有两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第二,党的建设的主线是由三大建设相连接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这条主线上的最新的内容,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都是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保障的。第三,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包括三个方面: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统领是党建理论的灵魂,把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作为根基是党建理论的优良传统,把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是党的建设的新气象。第四,党的建设的内容体系包括六个方面:传统的党建理论强调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注重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第五,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内容体系之中,二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第六,党的建设的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曾把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总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不仅在革命时期很重要,而且在执政时期更重要。正是认识到执政时期党的建设更重要,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从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高度深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不仅执政考验和改革开放考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警惕性,而且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警惕性。不仅要深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还要深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危险”同样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警惕性。精神懈怠危险是难以估量其损失的,必须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去消除;能力不足危险对干事创业极为不利,必须在提高执政能力中消除;脱离群众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它会失去我们最大的优势,必须在坚持群众路线中消除;消极腐败的危险会导致我们党的肌体受到侵害,必须在零容忍的反腐败斗争中给与消除。为了经受住“四大考验”,为了摆脱“四大危险”,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9]正是有这样的高瞻远瞩,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上,还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是系统完备的。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具体要求中最根本的一条,一点也不能偏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是从指导思想上对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作了特别的强调,党的建设对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是统一思想的关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最终会落实到干部队伍的建设上,新时代干部队伍必须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具体要求的重点,只有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好了,整个党的建设的质量才有真正保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党风关系到民风和社风,只有党风正,社风和民风才会正,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有铁的纪律就会有好的党风;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对腐败问题始终是零容忍,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会和谐,干群关系才会和谐,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把监督体系的健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一些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就可能失控;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对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落实到现实中就是一个执政本领问题,要确保共产党长期执政,就要提高长期执政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增强本领,特别强调要增强八种本领——学习本领、政治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
共产党执政规律始终与执政目标(奋斗目标)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有鲜明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以党的二大提出的“两个纲领”为标志。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新中国。我们党始终是坚持两个纲领论者,最高纲领始终不会改变,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最低纲领则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确立的不同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最低纲领是不相同的,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也就不同。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也是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共产党执政时期的最低纲领也阶段性地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目标,也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最低纲领,它具有如下重要的时间节点和目标: 2020年是第一个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如期完成; 2035年是第二个时间节点,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作了周密部署;第三个时间节点是到21世纪中叶,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现代化国家不仅是一个富强与民主的国家,而且是一个文明与和谐的国家,特别还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这些分阶段有计划实施的目标其实就是执政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希望,有了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坚定地跟党走。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根据时代变化始终有明确的新的执政目标,这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认识
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其根本问题就是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在艰辛的理论探索和不懈的实践创新中不断成熟的,在认识过程中,党既没有回避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曲折历史,也没有忘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
毛泽东为我党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给我们留下了两篇极具价值的经典文献,一篇是《论十大关系》,另一篇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但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党才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一个完全清楚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科学回答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贡献,对这个根本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认识过程中须把握三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二是要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三是要科学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哪个历史阶段,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过程论理论来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从而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理论创新层面用“八个明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本质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八个明确”的内容是一个创新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总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起到统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如何把改革推向深水区、如何体现改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作了科学的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如何建设法治中国进行了部署,强军目标就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人民军队进行了总体安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清晰明确的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八个方面对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从实践要求层面用“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论在任何领域的工作,这一点不能有半点动摇,我们既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有这方面的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中心地位自古有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实现了创新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生机和希望;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一新发展理念的体系中,共享发展始终是确保社会主义本质永不变色的发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也是其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坚持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充分体现了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使法治思维深入人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论怎样发展,在此过程中,民生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得到改善,这是重中之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如果人类一味攫取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一种底线思维,不仅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而且要确保国防安全,这是最根本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认识到各领域的安全都在总体安全观的视野之内;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党我军的优良历史传统,军队只有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才会有铁的纪律和战斗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或者削弱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这是我党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贯主张,坚持了尊重历史和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有利于祖国完全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共建共享的共同体,是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只有党风好,民风和社风才会好,党风好就会有凝聚民心的强大力量。不论是“八个明确”还是“十四个坚持”,都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认识的必然结果,它们之间互为整体,不可分割。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认识不能停滞不前,随着对“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认识的深化,在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还会以新的内容去丰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涵。
四、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12]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求区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功能性作用,其一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起到规定性作用,其二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起到规定性作用,尤其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根本推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始终包含着两对矛盾,第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当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第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当中经济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历史发展肯定存在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指出:“17世纪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13]这是放眼于欧洲视野强调了生产力发展在推动社会前进中的巨大作用。近代工业文明“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4]“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史”。[15]这是从世界视野再次强调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相比较而言,虽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属于基本矛盾的范畴,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社会向前发展的推动作用更直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6](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关系称为“交往形式”)。同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样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其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最终解决,直接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从中共八大开始,我党就有一种统一的思想认识,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虽然后来没有坚持这种认识,但十一届六中全会后一直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一直如此。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所面临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都有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决定了对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的要求亦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们党领导水平的要求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深刻变化具体反映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就是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17]因此,根据这些新的变化,我党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全党已经统一了思想认识,即使这样,还要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内在联系,原来我们形成共识的三个“没有变”,现在仍然还有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9]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两个“没有变”,那种因为主要矛盾变了就以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判断也变了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在“变”与“不变”的内在联系中明确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内容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活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新时代。充分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不会变化而社会主要矛盾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