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质量管理问题
2021-11-29陶相锦张大为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陶相锦 朱 辉 张大为 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食品质量与安全能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关注。虽然近几年我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但仍有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总结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食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质量管理水平,消除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1 食品原料安全状况不佳
食品原料缺乏安全性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为:①食品原料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农药、化肥、复合饲料和兽药等化学药品使用缺乏科学性,导致食品原料残存的激素、抗生素、农药或其他有害物质超标,从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②环境污染。很多地区仅重视经济的发展,却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食品原料生产区域内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土壤、水体中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进而严重影响食品原料的质量。
1.2 食品生产安全状况不佳
市场经济背景下,许多食品生产企业为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忽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控制,使大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从而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产安全状况不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使用劣质食品原料;②未按相关规定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如超量使用增白剂、防腐剂和甜味剂等;③私自添加非食品性化学添加剂,如吊白块、二氧化硫和苏丹红等[1]。
1.3 转基因食品安全状况不佳
转基因食品具有生产成本低、产量高、抗病害能力强等多种优势,因此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随着国内外科研机构对转基因食品的深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4个食品安全问题:①激发农作物自身毒性;②引发过敏综合症;③增加人体抗生素抗性;④导致体内营养素紊乱。
2 我国食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安全标准较低
食品安全标准较低体现在食品原料安全标准低和食品加工安全标准低2个方面。从食品原料的层面看:①国家对农副产品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饲料等的使用量和残余量没有统一和明确的标准;②目前,仅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制定了明确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普通食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从食品加工的层面看:①我国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仍低于欧美国家,许多国外早已禁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内仍可使用;②受食品检测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国际通用食品安全标准在国内尚未大面积普及,导致食品质量管理力度相对较薄弱[2]。
2.2 食品的可追溯性较差
构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提高食品安全性,强化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并未普及,只有精品食品或特定食品才具备食品追溯标签,但大多数食品没有追溯标签。追溯体系的缺失使人们难以了解食品的原料产地、生产过程等各项信息,无法判断食品质量和安全性,且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关部门难以进行根源识别和问题追责,给不良企业可乘之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3 食品生产过程较粗糙
食品生产过程粗糙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原材料生产过程粗糙。目前,我国食品原材料大多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生产过程较粗糙,导致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易存在有害残留物超标、好坏原料混杂等问题;②食品生产过程粗糙。我国食品生产行业多采用劳动密集型加工方式,而大多数生产工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普遍存在食品安全意识缺失、个人卫生状况差、生产活动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导致食品生产过程粗糙,影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如因未戴口罩和手套而造成的食品细菌污染、因工作粗心而造成的异物进入食品包装等[3]。
3 强化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应重点关注以下要点:①综合考虑食品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各地区、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提高食品生产标准,但不得出现低于或违背国家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的情况。②借鉴国际通用食品安全标准,积极丰富标准体系内的食品类别,切实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和覆盖度。③在体系中,对食品原料的产地环境、生产工艺、化学药品使用量及有害物质残留量等提出明确的标准,确保食品源头的质量与安全性。
3.2 完善食品管理法规政策
完善食品管理法规政策,应重点关注以下要点:①综合考虑时代发展形式、主要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对现行食品管理法规政策进行不断优化和补充,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时代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使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②加大食品质量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形成全民管理监督模式,在提升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显著增强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效性。③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培训和抽检,让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者熟悉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从而提升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性[4]。
3.3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应做好以下2个工作:①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食品质量监管执法队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地的食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食品生产企业,最大程度确保当地的食品安全性。针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追本溯源,联合相关地区、部门进行彻底打击,从而维护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②鼓励消费者举报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统一的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全方位治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4 优化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优化包含3方面内容:①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提升食品检测的效率和水平、增强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实现食品质量管理力度的提升;②加强食品检测机构间的技术交流与沟通,促进食品检测技术和经验的共享,全面提升我国食品质量检测的整体水平;③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对国内现行标准进行细化和优化,从而提高检测精度,强化食品质量管理力度[5]。
4 结语
食品作为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其质量和安全性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受环境污染、利益诱惑和监管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为避免劣质食品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相关机构应通过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完善食品管理法规政策、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和优化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措施,提升食品质量管理的实效性,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