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的构建与培育

2021-11-29

关键词:人格个体消费

李 宁

生态人格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作为生态主体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所体现的品格和资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所具备的尊严、良知、价值和责任的综合体现,是个体人格在生态方面的彰显。生态人格的形成满足了美丽中国建设中关于对“人美”的要求,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长久保障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是与我国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全新人格样式,是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们对生态价值的崇尚、对生态精神的坚守,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然要求。明确生态人格目标、构建生态人格以及培育生态人格是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格净化、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的目标内容

生态人格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道德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发展态势,是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对道德人格的更高要求,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人格的系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的目标内容是唤醒人性中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的过程,其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及实现人的平等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内容。

(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从生态人格的内涵上看,生态人格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讨人格的形成过程,生态人格目标的形成必然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生态人格形成的目标看,是具备生态尊严、责任和价值的个体;从生态人格的资质看,生态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以生态观的视角审视具有生态良知资格和品格的个体。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人格具备资格和品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具备相应生态意识。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美丽中国建设是一场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重变革,是一场根本性变革,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格是美丽中国的长久保障机制。生态人格的形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与人和谐关系及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前提。

关于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一切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人与自然界的万生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他们是平等的、非主从关系。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生物无论具有多少价值,都应该受到尊重。而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任何对自然界有能力的改造都必须以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抱有征服自然的野心,不能像征服统治异族人那样。”[1]他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行为,认为如果人类长时间驻足在物质享受上,必然会造成过度消费和恶性消费,从而危害到自然环境及人类本身。

另一方面,人与人的解放是人与自然关系缓和的基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探其原因是社会问题造成的,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和谐人际关系的真实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类的解放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自然的解放是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本身,人才有了驾驭自然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才有了人类的类本质的存在,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真正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及人自身和谐的基础。

(二)人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是生态人格形成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一个人真正意义的解放,不受任何物的束缚,也不受任何心的牵绊。培育健全的生态人格就是希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能力、个性、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内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就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摒弃人格依附性、个性模式化、非自由化等异化状态,不受任何外在目的的压迫,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觉、自主、自愿地发展,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新时代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是形成生态人格目标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的现实课题。首先,社会通过人文关怀鼓励个体追求真理,通过受教育开启人生的新境界。社会需要积极关注个人的内心需求和对美好人生的期盼,营造自由的社会氛围,引导个体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理念的深切体验,超越世俗功利,唤醒、提升人性深处对完美个性形成的热切追盼。用自由个性人格引领和感召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在追求人格理想的实践中不断升华,形成生态人格。其次,促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一致的生活状态。一味享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然会贫乏,长此以往,会造成个体的身心失衡,会出现心理疾病或生理疾病,人在灵魂深处无家可归,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物质和精神的双愉悦是客观与主观统一的发展状态,是人的生理与精神、个性等方面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在此基础上修炼人的完美人格。最后,注重对物欲横流社会的生存方式的反思,这也是人对自我的再认识、再理解、再升华,是人格追求的出发点和归宿。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蕴含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被物所奴役,对人的个性是一种束缚和压抑,这种状态下人无法自由发展。只有当外部世界对个人的才能起促进作用并且被人本身所驾驭的状态下,才是实现了人的自由发展。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个性化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让个体具有主动和创新精神,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以唤醒每一个人将自己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意识,使个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实践中去,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发挥个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个体力量彰显出来,真正做到人的自由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协调进步。

(三)人的平等合作

人的平等合作是生态人格目标形成的社会基础和基本保障。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平等、合作与和谐的关系,才能够缓解生存的压力,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可能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平等地处理社会性交流、互助与合作,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首先,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公平公正分配的,这就决定了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人不能高人一等,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这是人在自然面前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的表现,是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在追求人格理想实践中的升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索取和享受,更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改造自己,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2]其次,本着理性、包容、有爱、真诚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尊互敬、互谅互让,彼此成就,共谋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反映。通过社会平等合作的融洽关系唤醒每一个个体将自己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意识,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到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实践中去,通过发挥个体的主体力量参与社会合作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最后,在生产过程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体现于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是平等的,任何人、任何企业,不管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内部都是平等的,企业的领导者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员工的基本权益,任何人不能以任何权威为由凌驾于人之上。

人的平等合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体现,是生态人格形成的保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建构科学、文明、和谐的生产和消费观,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人的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虚浮的消费。只有人的平等合作,才能促进个体内在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可能和解,才能在“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解”的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的构建路径

生态人格是对“单向度”人格的摒弃,是建立在生态理念之上的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生态人格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提升生态道德观、加强生态责任感、形成生态消费方式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尤为必要。

(一)生态道德观

生态人格是个体具备稳定的生态道德品质和生态道德情操,体现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始终保持伦理关爱和道德关怀。丧失生态人格的个体,致使自然在面对人类的嚣张跋扈时犹如沉默的羔羊,而人类愈发张扬其暴戾品性。因此,生态道德观对于构建生态人格非常必要,是人们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自觉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使人的各项活动都受到自身道德规范的制约,任何超越生态承载能力的行为都先受到自身道德的谴责,从而自觉规范和约束人的生态行为。生态人格最终形成是以道德主体稳定的生态道德品质为标准,形成一定生态品质的主体,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态认知,即最初对自然的粗浅认识,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生态道德认识和生态审美情感不断深化,人的外在体验逐步深入内心,是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意识在人的内心不断从外在强化到内部约束的过程。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至今,仍有一部分人存在着错误的价值观,一度认为拥有物质的多少决定人的发展层次,甚至给“物质”冠有特殊意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等一度盛行。这种物质至上的消费观必然会造成人的目光短浅,短时期内可能风光无限,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层次,长远意义上却存在相当大的隐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处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公众生态道德水平状态及趋向将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标准的高低,进而影响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重任。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拥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与之相匹配的道德建设也非常必要,树立生态道德观是对生态负责的体现,也是生态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首先,通过系统、有组织的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感和生态参与意识。消费主体的生态教育过程一般通过外部教育方式,强化灌输生态理念。受教育者将长期的教育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以此约束自身不合规矩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其次,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的道德实践中去,从日常生活的自我约束到引导社会公众选择生态行为,这是一个人生态良知的体现。道德品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在遵守基本道德标准的要求下,对应该遵守的规范标准给予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任务就是把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作用在教育对象身上,使教育对象养成高尚的品行,良好的素质。通过社会营造的良好氛围从小众群体的自觉遵守到影响大众群体,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最后,道德的不足与缺失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通过合理的方式、科学的方法,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进行社会主导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补充,使教育者切实意识到社会的责任与个人的追求的统一,主动纠正思想的认识与偏差。具备生态道德观的个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才能自觉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运用储备的消费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消费活动,生态人格的体现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双重作用的结果,是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的呈现。

(二)生态责任感

生态责任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生态人格的根本保障。生态责任感与生态道德感紧密联系。一般而言,拥有生态道德感的个体一定是对生态负责任的个体,而真正对生态负责任的个体一定是具备生态道德感的个体。具备生态责任感的个体,能够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因此,在个体进行消费选择时自觉认识到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这也是良好生态人格的呈现。

消费不纯粹是个人的私事,“人们可以自娱自乐,但一旦步入消费,那就绝不是孤立的行为,人们会进入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牵连。”[3]生态责任感是缓解生态危机的必要手段,消费个体的生态素养不足,生态责任感存在偏差直接导致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生态责任感的教育。首先,转变消费是“私人之事”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关乎自己,也和他人、生态都密切相关,是责任和义务的相互统一。如果人人都没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觉得个人利益都高于集体利益,消费为所欲为,随意随性,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消费行为处于一个社会系统之中,把消费行为看成是自己的行为只是一个幻想而已。消费行为受市场供应条件的限制,也受社会制度分配和道德规范的限制,一旦该消费行为超越自身的范围势必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界造成影响。根据自身的消费欲望实施过度的消费行为,势必影响资源配置公平,对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造成威胁。其次,自觉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作为一个文明的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应理性、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德、保护公共环境、促进文明风气等社会赋予的责任。最后,要具备敢于制止炫耀浪费的责任,坚持文明消费。所谓文明消费,是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养成科学、合理、适度的消费习惯,对身边炫耀型、浪费型、摆阔型消费,适时予以抵制。

(三)生态消费方式

生态消费方式是生态人格构建的实践维度。我们倡导的生态消费方式是推崇一种消费的生态化模式,这种模式在没有高消费、没有奢侈消费、不依赖符号消费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满足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的愉悦。生态消费方式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彰显,是追求人的最大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呼唤,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以追求物质为载体,相信消费越多越享受,对于由消费所引起的道德问题、生态问题和相关社会问题关注有限。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当全国人民都过度消费时后果不敢想象。如今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如果不改变过度消费模式,我们需要为经济的快速增长付出高额的环境代价。过度消费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现代文明水准的挑战决定了消费模式在消费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性,由此构建生态消费模式至关重要。

首先,在消费选择上推崇理性消费。我国在温饱解决后,居民的消费逐渐从吃饱、穿暖开始转向注重消费的质量,提高生活舒适和享受的程度,优化消费环境,这些是公民基本和正当的权益。我们强调的生态消费方式并不主张降低消费水平,主要靠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来抉择,在受到消费诱惑的时候理智对待,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建立一种健康、绿色、和谐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其次,控制永无止境的欲望,做一个精神富足的消费者。消费者要突破狭隘的小我,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获得真正的自我。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生态需要的满足上,而不是非要通过异化消费方式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一个真正文明、内心充盈的人不是通过消费来获取幸福,而是拥有由内而外的满足感,这是生态人格最高境界的表现。事实表明,幸福与否与消费多少没有直接关系,消费者在奢侈消费过程中异化了人的真实需要,表现出的只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是虚假的需要。”[4]最后,坚持绿色生活方式,自觉践行生态消费。自觉参加绿色公益和相关志愿服务,传递生态消费理念,推动生态消费的社会氛围;自觉构建生态消费方式,从垃圾分类、绿色产品的选择、坚持节能减排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到简约适度,文明消费。生态消费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的一切活动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如果人类仍然一意孤行,不遵循生态消费方式,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任由异化消费方式发展下去,势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造成生态恶化,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最终将丧失家园,走上一条不归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的培育方式

生态人格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美丽中国建设对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渠道着手。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三个方面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因此,应强化学校生态哲学教育、注重家庭消费习惯养成及加强社会消费方式的引导,确保全方位、多角度培育生态人格,以期规范人类的消费行为,实现社会和谐统一。

(一)强化学校生态哲学教育

生态哲学教育是教育者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教育内容,传授生态理论与生态知识,培养受教育者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使个体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与所栖息的环境相连,个体行为直接影响到所在自然区域环境的承载力,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觉践行生态行为,逐步形成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追求经济利益的迫切和生态哲学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生态哲学教育总体力量不足。强化学校生态哲学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把生态人格的培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等各项工作环节之中。将生态哲学教育深入到学校教育中,是我国教育工作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方向,是遏制环境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5]

加强学校的生态哲学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设计适合不同教育阶段的生态哲学相关课程。学校适时开设的生态哲学课程,将普及性与提高性结合,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探讨、归纳、总结,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基本课程。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直观讲述,让学生详细了解生态文明基本国策及生态哲学的相关常识性知识。第二,加强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生态哲学教育的课时和分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态哲学教育课的课程比重,可以弥补生态哲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使学生在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生态文明观念的熏陶和培育,从而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6]第三,学校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指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更直观、更切实了解生态哲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培养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第四,建立生态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重点调研居民生态消费的现状及了解市场上供应的生态产品。最后,学校以“生态人格”形成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再到教育实践,将生态哲学教育内容融入整个学校教育的工作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和学习做起。生态哲学教育最终培养的是具备生态人格的人,这是人的终极发展目标的重要表现。

通过学校这一特殊场所实施生态哲学教育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育的连贯性。注重幼儿、小学、中学、大学连续培养。个体生态哲学教育注重从幼儿抓起,是培养公民素养、发展人文科技的基础,也是保持和传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满足人的全面素质提升的有效渠道。第二,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部分专业或部分学生进行试点学习开始,分期分批逐步实行学习的全覆盖,扎实进行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效性。第三,教育的创新性。结合课程设置、学科特点进行横向联系探讨,重点从教学模式、方法上进行探索;从培养能力及复合型培养等方面进行摸索,逐步抓住教学规律,促进课程的深入开展。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教育是以人类的本体自然为对象,改造体外自然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人与自然灾难性对抗的途径。学校教育在人与自然复杂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承担着解决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二)注重家庭消费习惯养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消费实践的重要场所。家庭日常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个体消费观的形成。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推崇生活奢靡化、拜金化,那么这个家庭所培养的子女的消费观念大多也是物质化的,“物化”的消费观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培育家庭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个体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至关重要。

一个家庭的总体消费习惯又影响着整个社会消费的风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家庭出现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等异化消费现象。事实上,究竟一个家庭每天摄取多少卡的热量,花费多少货币才不算是“异化消费”,确实很难给出一个“合适的”尺度来衡量。但是,我们反对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生态权利为代价来换取少数人享乐与发展需要的满足。[7]良好的家庭消费习惯可以帮助每个家庭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保持理性消费,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家庭形成良好消费习惯对于整个社会良性发展都起着推动作用。

规范家庭消费习惯,是自觉将人的生活方式纳入大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反馈与检验,建立适度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消费行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一致。首先,增强家庭生态消费理念,注重循环消费。日常家庭消费中,从主动购买环保商品、可循环使用商品开始,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拒绝商品过度包装,做到适度消费。注重商品的核心价值而不是其附加价值。对于过度包装、奢侈包装等尽量一切从简,过度包装往往利用华丽的外表来误导消费者购买并非真实需要的产品,而过度包装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对自然更是一种负担。其次,自觉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反对奢靡浪费。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养成科学、合理、适度的家庭消费习惯,注重精神追求,制止炫耀浪费。对炫耀型、浪费型、摆阔型消费适时抵制,注重精神生活的富足,从对物质生活量的追求转向质的追求,趋向健康的、高层次和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消费。养成家庭良好的消费习惯不是要人们回到节衣缩食的生活状态,而是倡导从每个家庭做起,自觉保持日常生态文明行为的常态化、常识化,从不浪费粮食、节约用纸到过时衣服的再利用等小事做起,自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加强社会消费方式引导

社会消费方式的引导是学校和家庭之外消费方式的再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利补充。加强社会消费方式的引导,对于提升整个社会公民的生态素质,培育健全的生态人格,形成生态消费社会风气,进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社会对消费方式的引导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一方面,大众传媒在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引导上的正面宣传不够。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宣传的媒介,本应该推动消费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大众传媒在对消费方式的引导上,经常与学校消费教育的内容不一致。大众传媒对产品所作的修饰性或告知性的展示及所传递的充满消费导向寓意的表达,为了商业利益而进行的夸张性报道,塑造商品的符号价值,并将商品符号与个体的身份对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们追求潮流,产生消费的欲求。另一方面,倡导生态消费的社会舆论和监督机制不足。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目前的相关舆论宣传平台还不相协调,全社会范围内尚未形成自觉遵守生态消费的氛围,即便是有环境法律,立法质量也大打折扣。

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指出:“只有彻底改革个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符合道德以及符合现实地解决我们的问题。”[8]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社会在消费方式的引导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加强大众传媒对消费方式的正面引导。运用广播、电视、杂志及报刊等多种载体传递生态消费教育信息,广泛宣传和谐消费、理性消费,潜移默化地将生态消费观念渗透进社会及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凝练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建设的感染力。社会培育公众从高度的责任感出发,充分利用生态纪念日等特殊载体传递生态教育信息,比如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生态消费理念知识讲座,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关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主题科普活动,影响消费者的价值选择和消费方式,提高生态消费教育的效果。[9]第三,通过媒体塑造榜样典型,榜样具有感染、激励、号召及引领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以其富有感召力的价值取向引领大众消费,弘扬正能量,让人们懂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公众的消费态度、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第四,建立监督奢靡浪费的平台。通过监督平台及时曝光、处理浪费现象,引导人们做到不能浪费、不想浪费、不敢浪费。监督奢靡浪费平台对于过度消费、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定期曝光。因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而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相关案例要定期公布,做以警示。最后,依托家庭、单位或社区组织开展节电、节水、节能等各类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人格的建立与培育可以唤醒和纠正以往人们忽视自然、与自然不和谐的态度和做法,认清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人格是美丽中国建设对人格的必然要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培育只是生态人格形成的辅助手段,生态人格培育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高要求,关键还在于人类本身。人类本身要用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秉承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发挥生态人格的隐形堡垒作用,将人文关怀、伦理道德融入对自然改造中,[10]将自律精神和自觉意识付诸于实践。因而,全社会的公民将美丽中国建设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生态人格品质,是人类命运共生性的彰显,也是美丽中国实现的永久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人格个体消费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新消费ABC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