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物种业领域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研究
——以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Seminar》为例

2021-11-29江绪文李贺勤赵延明张海艳张玉梅王建华

中国种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种业研究生思政

江绪文 李贺勤 赵延明 张海艳 张玉梅 孙 群 王建华

(1 青岛农业大学,青岛 266109;2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193)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中国种业要做大做强,人才培养是关键。为适应现代种业人才需求,我国历经18 年已发展建成了“本硕博”三层次种业人才培养体系[2-3],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 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 号)等文件出台,中国研究生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新理念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契合研究生的价值诉求,弥补传统思政教育与研究生心理需求的空白,对研究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亟需深入探索。

本文以作物种业领域《研究生Seminar》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应用型种业人才培养特色,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和新手段,摸索思政教育考核评价有效机制,以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思政教育水平。

1 《研究生Seminar》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此外,《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 号)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等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也标志着中国种业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期[4]。新形势下,加强种业领域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塑造学生品格,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理论素养,增强种业文化自信,时刻牢记“强农兴农”时代使命,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种业强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显得格外重要。

《研究生Seminar》课程作为作物种业领域研究生必修课,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注重内涵建设,特别是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同思政要素有机融合,这也是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5-6]。结合该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从中国种业发展与创新、国外种业与种子贸易、植物新品种保护、种业管理、改革改制与发展等多方面挖掘思政要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增加课程的广度和厚度。

1.1 提升民族种业自豪感1958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八字宪法”,种子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7]。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强调“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优良品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应用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安全概念凸显,特别是众多安全因素中,粮食安全位于基础性地位。

发展民族种业、建设种业强国一直是中国坚定不移的目标。近年来,国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种业创新体系、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和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并取得系列重大成果,极大提升了民族种业自豪感,例如“南繁硅谷”的成功打造为做大做强民族种业,逐梦种业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8]。这些都为本课程提供了非常好的思政教育素材,将其融入课程内容,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民族种业自豪感。

1.2 强化种业创新意识在诸多思政要素中,最能激发作物领域学生爱国情怀的元素就是强化他们的种业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历程既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种子改良史。”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以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为代表,每一次种子上的突破,都给农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农业主导品种的更新换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14 年以来,国家组织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并在优质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上取得了新突破。据统计2018 年我国品种权申请量为4854 件,位居世界第一[9],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种业基础理论与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和显著成效。

本领域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投身中国种业科技发展事业。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肩负着新的使命。“心系三农,服务三农”是作物种业领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永恒主题。思政课教师肩负传播真理的特殊使命,要从中国种业现代化实情出发,围绕《种子法》的深入贯彻实施、种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种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品种管理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种业创新意识培养,使他们今后更好地为祖国“芯片”产业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 培养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应着重介绍在中国种业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种业前辈,以他们为榜样,基于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比如:青岛农业大学尚书旗先生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教书育人30 载,近万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几乎全部成为我国作物种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力军,他以多年默默奉献的言传身教,无愧于身为教师的天职;中国农业大学顾日良老师不忘“立德树人”园丁初心,倾心专注于种业科技,肩扛“强农兴农”时代使命,二十年如一日解民生多艰,以利天下、无问西东,书写“教民稼穑”责任担当等。前辈们在一生忠诚和热爱的种子事业中发光发热、砥砺前行,种业人精神薪火相传。

1.4 弘扬爱国敬业奉献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种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已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把种业“芯片”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从源头上保障了粮食安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程顺和等为榜样的广大种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前辈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中国种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执著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的家国精神,他们的事迹件件都是优秀的课程案例。基于价值塑造,这些案例可增强学生新时代种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科技报国志向,进而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双赢的效果[10]。

2 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1 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充实教学内容新形势下,首先要明确种业领域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种业发展需求以建立科学的课程大纲[11],任课老师需根据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完成课件制作和教学内容规划,在完成课程要求目标的同时,不断探索思政教育融入新方法[12]。其次要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定位和种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教学内容应坚持问题为导向,以开放的视野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重点介绍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工程措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国家种质资源新库建成、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完建、商业化育种新体系形成、世界玉米“种子硅谷”成功打造等,它们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障种子质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大作用。最后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根本的基础工作,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种业强国意识;以袁隆平、李登海等种业功勋人物科研报国的事迹为例开展专题交流,增加学生专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功能。

2.2 挖掘思政教育案例,完善教学方法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包括互动点评、交流探索、问题情景等,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重视思维启迪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特别是在保持课程体系架构完整性基础上,辅以案例教学。基于现有典型科研案例、生产实践素材,加强思政教育案例挖掘和利用,并围绕“真实典型、客观时效、应用创新”三大特点,保证教学案例的有机搭配和持续更新,特别是通过对思政案例进行精选与讲解,引导学生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带领学生学习新农科内涵,实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效果。比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伴随着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先生奋斗的两个梦想,他时常谈起追梦圆梦中既有探索的艰辛,又有充满奉献的快乐。在袁先生带领下从三系杂交水稻到两系杂交水稻,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先生在不断挑战自我中创新奋进,始终站在世界玉米育种技术最前沿。为让更多的农民用上好种子,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将具有高配合力的30 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无偿提供给全国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育种单位使用,推动了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等。他们的事迹就是中国种业发展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案例。将类似案例引入课堂,可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和道德认同感。

2.3 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拓宽教学范围重视互动思政教育。“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交流环境[13]。授业的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包括邀请作物种业领域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分享种业思政心得,在师生互动中普及种业学科前沿知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真正树立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

加强内外课堂互通。课程思政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思政,而应贯穿课程教育各环节。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慕课、论坛等已成为线下课堂的重要补充,同时通过QQ、微信、邮箱等网络技术平台与学生保持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引导课程思政拓展。《研究生Seminar》课程内容源于实践,服务农业生产。结合农业生产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教学吸引力,如种子纠纷案例解析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注重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自主思政学习能力培养,引导他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4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丰富教学手段考核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中应增加思政教育评价比重,实施过程化考核,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引发价值领域的思考,同时也能达到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考核内容设计可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农业生产及社会热点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同时,建立师生互评机制,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真实感受,并将其反馈到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效果。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先导性工程。加强种业人才培养对增强中国种业在国际种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传授,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专业课老师应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加强校院校企合作[14],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确保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学生对党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种业研究生思政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