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探讨以及地质环境的应用研究

2021-11-29张晓晨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灾害环境

张晓晨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生态自然规律的客观应用。利用客观规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进,与当前和谐社会发展与建设理念相适应。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地质灾害,而对地质灾害进行合理预防,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应用,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在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目的的同时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需要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全面掌握。

1 地质灾害防治意义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分析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通常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会影响地质环境,从而将灾害呈现给人力。地质灾害虽然突发性特点,但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板块运动、人类活动与地质条件变化等都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如果地质环境变化,必然会出现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以及自然活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与特性,同时收集更加全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处理与分析作业,可以掌握地质环境的具体变化情况,有利于预防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损失。

但是地质灾害发生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只能利用科学预测以及有效预防的手段进行防治,降低地质灾害导致的各项损失。地质环境一般包括岩石、水、大气等,随着地球的运动出现很多变化。目前,人类不能控制与改变自然因素,通常人类接触的地质环境是以大气以及岩石等为主的,在这些环境中发生的相互作业与能量交换引发的地质灾害会对人类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硬性[1]。

2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目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滑坡。在地下水以及地表水比较活跃的区域,可能会出现滑坡灾害。这些地方在暴雨冲刷作用下,会使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从而产生滑坡。滑坡会产生放射性裂缝、前缘隆起,而中后缘的裂缝比较宽。在新裂缝作用下出现错落台阶或者小坍塌等情况。第二,崩塌。大多数山体陡坡掩体内的裂缝比较常见,这些裂缝受人为影响,会导致掩体被分割产生局部滑移,上下翻滚会产生崩塌灾害。崩塌表现主要为新增裂缝、掉块、植物生长出现异常情况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崩塌灾害进行科学防治。第三,泥石流。这一地质灾害是当前常见灾害类型。通常地质地貌、人为活动以及水文条件不佳等都会影响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在沟谷两侧,沟谷土质松散物质较多,伴有强烈坍塌。第四,裂缝与塌陷问题。这也是当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大多是自然因素或者人为作用导致的。一般发生在人类活动活跃的区域,会导致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影响人类正常工作与生活[2]。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制定有效可行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

为了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需要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机制。隐蔽性以及突发性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其破坏范围比较大。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预防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应急处理机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利用最佳措施有效处理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第一,学校以及企业的场地比较宽阔,可以将这些地区作为灾民集中的场所,要将主要的灾民集中场所分布反馈给居民。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方便一些居民及时到达灾民集中场所。第二,防灾减灾部门必须重视应急设施设备维护与检修作业,同时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制定应急设备应用机制,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有利于防治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群众不知所措而对社会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地质灾害发生后需要加大人员安抚的投入力度,防止出现灾后后遗症等问题。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如果群众出现发现灾害隐患点,需要及时汇报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接受到群众上报后,必须及时开展勘察作业,掌握隐患点的实际情况,确保安全后才能离开。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需要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根据隐患区域的严重程度对处理方案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要根据勘察结果开展分级管理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第四,需要重视对工程建设企业的资质审核。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根据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为相关企业提供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时要做好有效的立项管理作业。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案,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技术应用要点的标准性与规范性,避免因为工程建设存在问题而导致地质灾害。第五,在搬迁过程中,需要向群众说明搬迁的原因,并妥善安置搬迁群众,保证群众搬迁过程的有序性。第六,在天气预测过程中要重视日常监测工作,同时要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和发展趋势收集相关信息,加强信息处理分析。一旦遇到恶劣天气,例如暴雨天气,需要增加监测以及巡查工作频次,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异常数据信息。

3.2 加强地质环境评估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为了对地质环境进行充分应用,需要全面评估当地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可以利用区域环境考虑具体的功能,这样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如果该区域作为公共服务用地进行应用,政府部门需要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环境调研以及分析工作,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土地应用情况,并且要加强土地功能规划作业。在工程地质环境构建中要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将该区域的具体发展目标作为基础预测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完成数据信息收集以及分析作业,才能够为后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以及经济财产产生的危害。除此之外,要加强当地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具体的情况为基础,防止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3 其他措施

除了以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之外,要对其他措施进行充分应用,确保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完善性。第一,需要保证地质环境勘察方案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才能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地质环境调查人员需要对当地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当地地质灾害的频发地区以及具体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预防。技术工作人员在获取地质环境资料的同时,还要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质灾害发生后的严重程度、破坏范围等进行确定,这样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可以保证防治工作能够精准展开。第二,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地质灾害预测水平,优化现有的预警机制。现阶段,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检测仪器等越来越先进,有利于帮助人类对地质环境进行更全面更真实的勘测以及侦查。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与类型,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效果与精准性,对保证灾害地区居民安全有积极帮助。技术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检测仪器、监管系统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地质环境的具体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异常变化情况,必须在第一时间处理并进行预警。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发挥预警机制的积极作用[3]。

4 地质环境应用要点

4.1 构建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对地质环境安全以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了解。构建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保证体系建设效果:第一,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防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第二,要加强在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地质灾害预防以及风险评估工作。在具体的评估中需要对当地区域的具体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要利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调查地质环境,对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准确分析和有效评估。这样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后带来的损失。第三,要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具体工程容量进行准确评价,利用科学完善的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当地的具体地质环境变化趋势。从而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警和预防,减少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损失和危害。

在2019年7月3日,成功避免了宜宾市长宁县龙头镇龙头村3组笔架山崩塌对当地居民产生的安全威胁。在此次灾害监测和预防过程中,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完成险情核实与排查作业后,提前发出群众转移安置预警。7月3日,当地发生4.8级地震,出现安全隐患的区域发生崩塌灾害,但是因为提前转移群众保证了群众的生命安全。此次崩塌灾害中实现了零人员伤亡目标。因此,重视地质环境评价以及监测工作,可以准确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隐患区域,对提高基层防灾能力有积极帮助。

4.2 重视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一般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工程性质、外部形态、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结构等内容。安全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在工程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开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第二,在工程建设之前,工作人员需要搜集与查找相关区域的具体地质信息,对该地区的安全环境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够对该地区地质环境进行科学开发。第三,要从安全角度出发开展全方位的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可以对建设工程建设的单体地质安全进行评价,对场地地质安全进行评价以及地质安全进行评价等,确保安全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全面性[4]。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需要了解当前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同时要掌握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要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地质环境应用等方面出发,保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灾害环境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灾害肆虐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