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孤岛困境”之突围
——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中心

2021-11-29陶绍兴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陶绍兴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思政课程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思政课程建设的成效也前所未有。但同时,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不够有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课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关键点,必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1 “孤岛困境”:思政课程的掣肘

专业课程贴思政标签现象不容忽视,思政课程陷入“孤岛困境”,成为思政课程的掣肘。

1.1 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不可或缺。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一些专业教师育人自觉不够,不能以自身深厚知识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从而有效担当起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任;育人能力不够,不能将寓于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予以挖掘、整理和利用;协同育人推进难,整体处于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状态。

1.2 思政课课程孤军奋战: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发挥不够

“全课程育人”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专业课老师尽管认识到了育人责任,但尚未深入认识到知识背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造成“为思政而思政”式的说教。一是“嫁接”:不同教师在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中使用同一个案例谈思政,让学生产生疲劳。二是“生切”:在讲专业课程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让学生感到很突然,摸不着头脑。由此,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彰,导致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受限,课程的“主战场”作用受限。

1.3 思政课教学孤掌难鸣: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课堂教学是教师直接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人格塑造、价值引领的能量场,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主渠道”。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够,教学形式单一,思政课教学效率低下。思政课堂侧重知识性缺少趣味性,侧重理论性缺少实践性,侧重政治性缺少价值性,课堂教学沿袭传统单线传递教法,缺少同频共振,课堂缺乏吸引力。思政课教师精力投放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投身于教法创新上不够,没有形成“金课”的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为从“孤岛困境”中突围,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机械式的叠加拼凑组合,不是在高校原有课程基础上再增设一门课程,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楔入专业课程,也不是在高校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升级版的课程德育——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所有专业都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提升育人能力,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成效。课程思政建设的初心与使命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大手笔,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从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等方面发力。

2.1 扩充教师队伍“主力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在队伍建设上,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实现授课主体由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育人追求。充分发挥课程团队作用,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实现思政融入与知识技能培养同频共振。以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入手,建立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推动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沟通机制。深入开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建设和完善课程内容,发挥团队协同育人功效,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2.2 扩大课程建设“主战场”

在教育理念上,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所有人、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课程设置上,正确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把单纯的思政教育课堂拓展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建设“大思政”格局为契机,推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在育人理念上,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出发,发挥人人教育、处处教育、时时教育的全方位、无死角式的德育教育合力,特别是发挥课程“主战场”作用,紧密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组织课程攻关,积极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

2.3 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课堂教学要把握时机,结合课程特点探索运用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运用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习为中心任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3]同时,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融通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完成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3 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转型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笔者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纳税实务》课程为中心,以期为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转型做出尝试。

3.1 融入育人目标:优化课程思政供给

坚持内容为王,深入研究《纳税实务》课程的育人目标,围绕家国情怀,优化课程思政供给。本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设定为: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国家税收战略,熟悉税收法律法规,培育学生依法纳税、诚信服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充分考虑管理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特点,结合新徽商工匠培养的办学定位、历史悠久比较优势突出的专业特色、实践性时效性强的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重点放在依法纳税、家国情怀、国家战略、新徽商工匠精神、生态文明、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和爱岗敬业等方面。

3.2 挖掘育人资源:巧妙嵌入思政元素

在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知法守法、纳税光荣”核心思政元素。一方面,结合国家战略挖掘思政元素,以“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点为例,结合华为5G技术在全球技术领域上获得领先的案例,让学生深刻领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解国家战略意图。另一方面,遵循管理学专业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自觉践行会计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科学合理拓展《纳税实务》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等角度,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嵌入思政元素,增加《纳税实务》课程的人文性,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所有课程思政元素进课程标准、进授课计划、进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提升引领性和开放性,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教育。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公益性捐赠个税优惠”知识点为例,通过学

生分享新冠疫情期间有意义活动,引出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讲解,同时播放专题片《榜样》,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爱国爱党的情怀。凸显了纳税实务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

3.3 做“活”育人形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一是做“活”教学资源。课题组编制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为课程思政有序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课程思政元素案例资源建设采用集体备课形式,融入国内外鲜活的时事活动及政策,做到与学生、社会及时代同频。

二是做“活”教学形式。灵活采用信息媒体、企业调研、第二课堂、技能竞赛、专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学生“画龙”,教师“点睛”;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思想困惑与价值困惑,引导学生将税收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明确社会定位和自身价值。

三是做“活”考核方式。考核过程中注重广度、深度和温度的结合。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系统实时监控学生的参与面,以增强考核广度。通过教学活动过程记录、分组讨论、实践成果展示等形式,强化考核深度。通过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得以提升,坚持多角度、多主体、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手段,从终结性评价为主向过程性评价为主转变、从评分标准单一功能向评分标准引导独立思考和创新转变,强调考核温度。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