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与推广
2021-11-29
一、工作措施
(一)制定绿色防控实施方案
信阳市植保植检站按照每个示范区不同的水稻栽培方式和耕作制度,明确每个绿色防控示范区的主推技术和工作目标,制定周密细致的实施方案,全程指导防控工作。
(二)积极动员,强化宣传
信阳市植保植检站在每个示范区树立一块展示牌,标明每个示范区的绿色防控内容。印发绿色防控技术资料2 万份,分发到示范区和周边辐射区,广泛宣传绿色防控的好处,形成重视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科学指导绿色防控
信阳市植保植检站根据示范区的农田生态特点、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监测和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向示范区的合作社及农户发送手机短信,适时指导,跟踪防控措施的落实。
二、技术措施
(一)安装频振式杀虫灯
2020 年6 月5 日,绿色田园合作社和鄢岗民意农业合作社各安装大阳能频振式杀虫灯10 台。设置空白对照区,对照区距示范区500 m 以上,面积0.03 hm2。不针对靶标害虫采取防治或兼治措施,可防治病害。
(二)放置飞蛾诱捕器
2020 年5 月5 日,民丰合作社有机稻基地放量诱捕器诱捕越冬代蛾;7 月8 日绿色田园合作社布置性诱剂杀虫平台,同时更换民丰合作社诱捕器内诱芯,每667 m2均匀放置1 个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捕器设置高度:稻田诱捕器底端低于植株顶端10~20 cm,随植株生长进行调整。每个诱捕器按设计要求安装1 个诱芯,诱芯每隔30 d 更换1 次。处理区没有针对靶标害虫采取药剂防治幼虫措施。
(三)释放生物“导弹”
2020 年7 月13 日和8 月20 日是二化螟螟蛾和卷螟螟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携带病毒),每667 m2放置3 个蜂卡。设置空白对照区,对照区距示范区200 m 以上,面积0.03 hm2。不针对靶标害虫采取防治或兼治措施,可防治病害。
(四)优先使用生物农药
水稻害虫严重发生时,选用BT 制剂和甜核·BT制剂防治害虫。病害侵染和发生期,根据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用井冈霉素等生物制剂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
(五)稻鸭共育
粳稻移栽后10 d,于2020 年6 月20 日,每667 m2稻田放养15 日龄鸭15 只,于8 月25 日收鸭。示范区设置避障网,释放秧田后让鸭自然觅食,不再人工喂养。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的发生。稻鸭共生处理区内,拉网封闭0.03 hm2,防止鸭子进入。不施除草剂,作为空白对照区。
三、绿色防控效果
(一)社会效益
2021 年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成效显著,病虫害明显轻于空白对照区,优于群众自防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绿色防控工作莫定了基础。
(二)经济效益
1.防效显著。示范区主要病虫害均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其中,螟虫平均枯鞘(心)率控制在1.7%以下,防效达90.1%。二化螟二代造成的白穗率控制在1.4%,二化螟三代造成的白穗率控制在2.7%(稻鸭共生稻田偏高),平均防效达85.7%。卷叶螟造成的卷叶率控制在2.4%,平均防效达82%。稻鸭共生示范区没有施用化学除草剂,完全依赖鸭子的觅食控制,没有发生草荒现象,除草效果明显。
2.产量增加。通过测产和实收调查,示范区每667 m2产量598 kg,群众自防区每667 m2产量517 kg,比自防区每667 m2产量增加81 kg。
3.成本降低。采用绿色防控措施可以明显减少施药次数。2020 年绿色防控示范区一般施药2 次,比群众自防区喷药减少2 次,农药费用减少25 元,农药施用量降低60%。尽管购置杀虫灯和诱捕器所需的前期投入较高,但可以循环多年使用,折旧成本不高。
4.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测产数据显示,示范区平均每667 m2产量达598 kg,所产的稻谷绿色无污染,口感好,价格高,按3.6 元/kg计算,示范区平均每667 m2产值2 152.8 元。农民自防区平均每667 m2产量517 kg,稻谷价格按2.8 元/kg 计算,自防区平均每667 m2产值1 447.6 元。示范区比自防区每667 m2增加效益705.2 元。示范区杀虫灯、生物农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费用平均每667 m2投入71 元,减去少使用2 次农药的费用25 元,实际每667 m2增收节支659.2 元,投入产出比为1:9.28,经济效益显著。
(三)生态效益
示范区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减少了农药施用次数,降低了农药施用量,通过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稻田天敌得到了有效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害虫天敌数量增加,依靠天敌控制害虫效果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