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021-11-29王艳超崔艳玲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绿水青山

王艳超,严 卿,崔艳玲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阐述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即使在发展迅猛的当代仍具重要意义。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即“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两山”理论在继承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的基础上,又结合当代中国具体国情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是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也为世界提供了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命题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有着长达40余年的研究,其对自然辩证法的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留下了丰富的方法启迪和知识资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集中体现于《自然辩证法》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7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趋激烈。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欧洲工人运动坠入低谷,工人阶级急需更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指导革命。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有力批判,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但从学说整体性而言,还需要能和社会发展互补的自然运动的辩证法,恩格斯由此开始了《自然辩证法》的创作〔1〕。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三大科学发现,对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形成有力批判,也为《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劳动是人与自然的桥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人与自然关系尤为关注,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明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联结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

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述以“人化自然”为基点。恩格斯从人所特有的生产活动能决定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为出发点,强调“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2〕19。将人与动物相区别,强调人类以实践劳动的形式参与改造自然的“人化”过程。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149的论断。恩格斯 指出,劳动是人与猿群相区别的特征,也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所谓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有意识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活动。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体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2〕54。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中的一环,世间无孤立之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159。恩格斯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视人与自然为一脉相连的整体,并指出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人类寓于自然界。在人与自然二者谁先产生的问题上,恩格斯强调自然界先在于人类而产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血肉相连,正是自然界的先在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材料,人类因此得以生存和发展。劳动将人与自然相联结,在人与自然之间担任着重要使命。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2〕149人作为劳动的主体,通过劳动对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以满足自身需求,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劳动将人与自然相联结,成了人与自然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人与自然的桥梁。

(二)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恩格斯指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别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两种形态。前者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导致的生态危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2〕158这一时期,人类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时未能从长远的整体利益出发从事生产,不懂得要以促进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进行耕种等生产活动。这种以破坏生态为前提达到实现增产目的的耕作方式是不可取的,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的贪欲、为得到耕地而对森林肆意破坏必会遭受大自然的反噬,从而导致生态危机。以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般的方式对自然界肆意开垦最终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后者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2〕161。获取利润和超额利润是资本的唯一目的,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资本家们竞相追逐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工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工业化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生产周期缩短,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资本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毫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无休无尽地压榨自然资源,肆意排放有害废物,最终招致生态恶化。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资本家们一心追逐利益,对此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视若无睹,最终带来了生态危机。这一时期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实现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空前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

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的眼界只局限于当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的形而上学的价值观,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此时的生态危机,皆因人类过于追求物质资料和物质享受而未能调和好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导致的恶果。因此,要想维续良好的生态,必须摒弃这种为了满足自身不合理的贪欲而对自然界肆意妄行的愚昧行为。 恩格斯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法,即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159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依据自身意愿改造自然,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也要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恩格斯表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愈加重视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产生的长远影响,人们将会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要理解自然界与人类之间辅牙相依般的关系,要变革现行生产方式,将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置于首位,尊重自然规律,以实践劳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3〕。要深刻理解一切以破坏生态为基础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只能获取短期效益,要树立全局视野,考量社会发展的复合影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以免造成生态破坏。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和远见卓识,对于人们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后人专精覃思。

二、“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

我国作为后发赶超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某些时段、某些地区未能协调处理好生态与经济间的矛盾,曾出现了生态恶化的现象和问题。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事业,坚决反对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生态环保绩效日益向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完成了粗放型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倡导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始终不渝进行环境整治,秉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篇章。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对其进行了深刻论述,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4〕充分彰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一)“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

在“两山”理论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保护比作“绿水青山”,将经济发展比作“金山银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明了我们应有的价值追求,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中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明确了坚持“绿水青山”的生态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将生态环境视为一种生态资本,强调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生态保护,进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5〕的价值追求,将“绿水青山”置于突出地位,明确了在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指明了我们所追求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新时代必须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当下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子孙后代利益,坚决反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两山”理论内在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6〕。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实际现状,结合人民的现实需求,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愈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两山”理论为打造绿水青山般的优质环境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心系民生,深刻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矢志不渝建设美丽家园,力争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活环境的向往,力求在天蓝地绿的优质环境中增强人民幸福感。党的十九大将“美丽”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彰显出党和国家要为人民谋求良好生态的决心和使命。

(二)“两山”理论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两山”理论是理论上的正确认识,也是行动上的科学指南,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是新时代协调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两山”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深化的产物,旨在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态困境,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的生活环境的需求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向导〔8〕。一些地方曾在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时出现过“唯GDP论”的错误观念,也曾经走过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两山”理论实现了发展方式理念上的革命,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变革,是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也日趋增强,在“两山”理论的引导下,我国生态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改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两山”理论的提出更正了此前想要“金山银山”就要牺牲“绿水青山”的错误观念,打破了以往“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间的对立局面,力求创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两山”理论力图统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共同发展,努力探寻兼顾经济和生态协同推进的新模式,倡导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是我国协调处理经济和生态问题上的重大突破,有效破解了生态与经济间的矛盾,为今后我国发展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指明方向。同时,“两山”理论也是价值认知上的新发现,其在生态与经济之间架构了桥梁,消弭了二者间的隔阂,促使二者实现统一发展,有效破解了此前人们“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可兼得的思维定式。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是立足我国实际作出的正确论断,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处理经济与生态关系问题高屋建瓴,是深刻远见,为我国经济实现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两山”理论是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当代中国解决生态与环境间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导。“两山”理论与自然辩证法思想一脉相承,是对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的当代解读,也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实践。

(一)“两山”理论遵循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发展”的基本原则

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充裕的物质资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指明如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已经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9〕是恩格斯人与自然具有一致性思想的最好阐释,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诚如 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2〕158。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细亚等地一般为了耕地毁灭森林,对自然界进行无情摄取,必将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人们不能为发展生产力而对自然置之不顾、肆意开采,“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9〕360。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以何种方式获取自然资源问题上的真知灼见,深刻指明了人与自然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在自然界的可承受范围内进行,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对自然界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类似论述鲜明彰显了坚持人与自然二者不可偏废的坚定立场。

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们以狭隘目光进行生产,对其行为不良后果未予通盘考虑。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超前开采导致自然资源部分枯竭〔10〕。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以眼前的短暂利润为唯一动力,对人与自然资源恣肆压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经济利益的获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曾因目光短浅而引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的部分生产活动,如重污产业、落后产能等虽取得了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但对水体、空气、土壤等自然环境带来了长期甚至难以修复的污染,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惨重破坏。当下,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要铭记恩格斯的告诫,以长远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不能只注意事物的最初结果;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9〕362的警醒,在追求当前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自然的承载力和子孙后代的需要。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继续巩固环境保护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两山”理论深刻把握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精髓,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使我国生态环保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中倡导的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的理念,实现了我国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两山”理论恪守了“按规律办事”的基本原则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场所和生产资料,而人类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事生产活动,充分考虑改造自然的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以“自然是生命之母”的比喻,表明了自然界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正是有自然界的“绿水青山”为人类物质生产资料提供来源,为可持续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1〕。指引人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两山”理论为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正确指引,内在体现着恩格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相关思想。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能肆意妄为,而应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建设好“绿水青山”的优质生活环境。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在追求经济效益时遵循自然规律,兼顾促进生态良好发展。坚持“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修养生息的时间”〔9〕361-362。要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进行生产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两山”理论为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基本遵循,即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可以自主地选择以何种方式实现经济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两山”理论将经济和生态有机结合,为我们追求经济利益提供了正确的路径选择,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展生产。

“两山”理论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的强烈重视。将“两山”置于同等高度,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大局意识,是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决心的充分彰显。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尊重自然规律,坚决反对走此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张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共同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12〕在维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让人民享受美好的生活环境,在不破坏自然规律的同时,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因此,要恪守“两山”理论的指导,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局面,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四、“两山”理论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领会自然辩证法思想要义,创造性提出的“两山”理论,是依据中国最新国情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重大主题上做出的科学判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对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深远影响,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

(一)“两山”理论指出了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会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自然辩证法》虽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错误,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囿于时代历史条件,并未阐述生态破坏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可能存在〔13〕。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生产力发展都是社会的主要任务。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资本积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而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实现经济进步,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基础致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践行后发赶超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在一定时期确实难以规避生态破坏的现象。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的共同追求,各国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对生态环境和地球家园造成了严重毁坏。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也出现了雾霾、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劣化等生态问题,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两山”理念正是立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现状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我国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上的一大进步。“两山”理论充分肯定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9〕361的科学论断,还原生态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前提性功能,将生态当作一种一旦破坏难以再生的重要财富,强调发掘和利用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价值指引充分彰显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把“绿水青山”的价值置于新高度,引领人们重视生态保护,倡导在“两山”的统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两山”理论实现了宏观视野和微观具体的相结合

自然辩证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主要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阐述。“两山”理论既统筹兼顾宏观与微观,又针对人与自然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又立足于中国最新发展实际,彰显了实践基础上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一方面,“两山”理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性出发,从宏观上对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深刻阐明了要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4〕强调要视人与自然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坚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发展。另一方面,“两山”理论是在精准把握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改进经济发展路径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具有较强针对性。首先,“两山”理论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明确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362。尽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者,“两山”理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智慧。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储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石油、钾盐、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紧缺,同时给中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双重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我国生态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当前中国仍面临诸多环境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困境,协调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两山”理论为解决我国当前突出环境问题提供了新视野、新路径。

当今世界多数国家侧重追求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全球生态问题。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表示,核污水排放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15〕。日本政府只顾本国经济利益,而对核污水排放造成的生态问题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在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的情况下,决意进行核污水排放,不仅是对福岛民众的不负责,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漠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安危与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面对全球生态问题,我们更要坚持“两山”理论的指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维护地球生态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9〕375追求“绿水青山”,是我国长期努力的方向,携手维护世界生态,实现地球村的永续发展,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两山”理论的普惠性,指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16〕。“两山”理论所推崇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的理念,为其他国家指明了道路,提供了中国参考,体现了中国担当。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是其留给后人的理论瑰宝。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重点关注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如何调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进而实现生态良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两山”理论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当代的实践运用与创新发展,对中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民众要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继续担任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拥护者和践行者,发挥历史主体的实践功能,为实现祖国的“绿水青山”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绿水青山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绿水青山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