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财报造假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1-2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陈方杰

营销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财报会计准则会计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陈方杰 陈 慧

一、引言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经济实体从无到有,上市公司的数量也日趋增多,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4000 家,企业上市对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企业融资、经营管理改善、企业知名度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也有利于增加人们投资渠道,激发国家金融活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各类滥竽充数的企业,凭借虚假的财报信息欺骗投资者和国家政府,极大搅乱了国内投资环境。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会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会助长贪污腐败,形成信任危机;同时也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我国证券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探究这一系列造假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如何健全和完善上市公司财报监督管理制度,保护国家和投资大众经济利益已刻不容缓。

二、国内上市公司财报造假的方式分析

(一)虚增收入

虚增收入大多通过虚构经营业务和相关商业合同实现,是国内财报造假的主要途径。其主要通过直接调整收入虚增利润,造成企业的财报数据净利率畸形偏高,存货周转率与资金周转率过低。这类造假途径的主要特点是整个资产负债表数据不合逻辑。

(二)跨期确认收入

跨期确定收入主要是通过开具发票,创造账面结账与实际结账之间的时间差来提前确定收入,其内核与虚增收入一致。

(三)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指固定资产相关的损益,惩罚和奖励。也包括政府补助,在如今我国市场配置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套取利益的现象更加常见。

(四)跨期确认费用

跨期确定费用与跨期确定收入类似,主要是通过推后记账和将费用项目资本化实现的。

(五)少计费用

少计费用通常通过少计或不计费用来实现的。

三、上市公司财报造假的成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企业内部管理缺陷

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由管理层负责,管理层往往有较大的业绩压力,业绩的好坏通常与管理层的回报相挂钩。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董事会和股东的期待,高层管理人员很多会依靠自己在公司的地位,要求员工财报造假。也不乏为了眼前巨大的经济利益,主动造假谋取私利的。

2.会计从业者缺乏职业素养

上市公司中接触财报信息最多的无疑是会计人员,特别是对于足以上市的企业,每日的资金流量惊人。我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鱼龙混杂,有的甚至只是接受了职业培训就上岗记账,法律意识的匮乏让从业者容易动歪脑筋。当然,即使是正规大学出身的会计人员,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铤而走险的也不在少数。

3.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中,理论上是股东、董事会和企业经理三者相互制约。但实际情况则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股东、董事、经理常是同一人或一个家族。不能实现分权制衡,导致了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巨大财报漏洞时不能早处理。

(二)外部因素

1.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我国财报理论研究起步晚,尚不成熟。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过于泛化,只能起到总体指导的效果,缺乏就事论事的各类细则。在很多项目的计提中,主观意见占很大比重。这导致准则本身参考价值不高。

2.收入分配不均和缺乏激励机制

国内贫富差距悬殊,表现到个人是收入差距,表现到企业则是企业净利润的差距。就国内上市公司而言,经营者拿固定的工资,个人与企业的联系常常在于个人对企业的忠诚度,一旦企业给了个人机会,在财报危机时弄虚作假成了现如今企业经营者众生相。对于普通会计从业者,本身从事着企业核心的工作,工资却少于技术工人,缺乏必要的激励,导致面对经济诱惑时难免铤而走险。

3.企业外审计人员缺乏职业素养

和企业内会计人员相同,企业外审计人员也必须经受得住经济诱惑。在对经营不善企业进行审计时,常常会受贿于被审计企业,纵容其造假行为。对于国内业务能力高水平代表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因为审计放水,与被审企业狼狈为奸的审计人员也不在少数。特别是这些审计人员,由于业务能力较高,一旦参与到造假事件中,对于财报造假的甄别无疑又增加了难度。

4.外部监督系统不完善

外部监督系统由两方面组成,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部门。前者的不完善也使得后者工作更加难做,证监会没能有力监督,政府部门人手有限,难以对被监企业彻底调查。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等部门与企业存在利益往来,大多数情况会对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治理国内上市公司财报造假的对策

财报造假危害严重,预防和打击造假事件已成为我国重要课题。根据对上市公司财报造假的内外动因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优化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

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是保证相公司经营合法性、合规性的基础,只有在内部控制完善、有效时,公司各项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我国财政部于2001 年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后由政府证监部门补充相关规定,完善了内部控制体系。但目前来看,国家经济局势今非昔比,二十年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过去留下的内部控制体系难免存在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敢于自主革新、不断优化内部管理的企业,往往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熟知的阿里巴巴、美的、小米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内部管理体系。内部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具体包括:应确保企业内必要信息透明,真实可靠;保证企业财产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资金浪费;保证决策层的各项方针能贯彻落实;企业内部加强交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统筹兼顾,确保企业有效有序经营。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势必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二)提升会计信用,提升职业素养

会计从业者、审计从业者等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提升自身素养,不应该为了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自身培养职业操守。同时,应该提升业务能力,对于财报造假现象早发现,早报告。这既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广大投资者负责。

(三)强化外部审计和监督力度

1.提升注会行业监管水平

对财报信息进行外部审计与监督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是一个界限模糊的存在。本身明明是民间团体,却隶属于事业单位。虽然拥有行政管理职能,但大多数时候仅表现为行业自律型团体。要加强外部审计,必须先把中注协、国家财政以及证监会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中的分工安排清楚。将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同政府的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外部监管有机体。

对于政府而言,其有义务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打击违法乱纪现象,利用行政强制力规范注会行业内的秩序。对于注册会计师协会而言,应该完善自律服务职能,建设成熟的自律管理体制。对于注册会计师个人而言,提升诚信意识,自律监管、自我约束显得尤为重要。

2.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审计视角应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转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要增强审计独立性,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形式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要求注册会计师不能与被审企业存在利益往来,即不能接受被审企业的小恩小惠。二是实质上的独立,要求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袒护任何一方。遵守会计准则,勤勉尽责,其发表的言论不应带有感情色彩,不应受任何一方影响,时刻保持冷静客观。

3.加强前后任注册会计师间的沟通交流

主要指的是在注册会计师在卸任时应该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向后任注册会计师提供现阶段工作成果以及后续工作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必要时有义务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注册会计师们的交流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恶意购买审计意见、暗箱操作审计结果的财报造假行为。

(四)完善会计规则,健全会计法规

一方面应完善会计准则,从优化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长期以来,会计准则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但由于修改会计准则的流程复杂繁琐,导致会计准则短期之内不能及时更改。国家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随着国情的不断变化,让会计准则内容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不断健全会计法规,如果说会计准则是从业者执行各类会计业务应该遵守的章程,那么会计法规则是包括从业者在内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我国目前会计相关法律以《会计法》为代表,虽然对于财报违法事件的处罚有明文规定,但相较之下,对于违法行为的界定则更多地依赖于事务所等第三方,而第三方承担的责任不对等。健全会计法规在细化财报违法案件的辨别和断罪的同时,也要对第三方责任追查进行明文规定。另外会计法规也应该同会计准则一起,与时俱进。

(五)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财报造假成本

财报造假事件频发,无疑是上市公司决策者在风险与利益二者斟酌上,经受不住巨大利益的诱惑,选择铤而走险。如果加大查处和惩罚力度,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使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成本增加,势必会降低有财务造假动机的上市公司侥幸心理,把财报造假扼杀在摇篮中。

猜你喜欢

财报会计准则会计师
No.2 知乎2021年全年营收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乐高2020年上半年财报:收入同比增长7%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车企财报:几家欢喜几家愁
PPG公布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