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构建策略
2021-11-29罗湲
罗 湲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中心,重庆 400052)
一、高职院校美育困境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实施,让很多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和专业课程相比,还有诸多困境有待突破。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美育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并相继出台了加强美育工作的有关政策文件,不少高职院校对美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高职院校对美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并不到位,目前还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制定学校层面的配套文件。它们通常将美育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对美育目标的认识也较为模糊,忽略了美育的本质特征,没有从“立德树人”“以美育德”的高度来重视美育工作。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对于美育教育是“概念混淆,替代产品占主体”,即以部分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教育[1]。一些人存在重专业、轻美育的思想,其认为美育工作只是锦上添花,美育的建设成效对学校的“双高”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知名度的提高没有太大影响。这些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美育工作组织机构,有的甚至连美育教研室都没有,更谈不上建立健全美育工作体制机制。学校美育没有实现学生全覆盖,也没有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些高职学生有较强的自卑感,几乎没有认识到美育学习与自身综合素养、心理健康、精神文化境界、道德修养的提升密切相关,这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及活动中,只重视与个人就业有关的专业课、技能课,而对于美育等人文素质课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美育教育体系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欠缺。美育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美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美育教学依旧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专门的美育机构探讨美育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二是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系列讲座、活动展示等一体化课程体系,没有把美育课程体系纳入“大思政”和“三全育人”体系统筹设计,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滞后,课程资源不丰富,美育活动形式缺乏新意,导致美育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三是制度载体缺失。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美育工作制度,即使有也不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致使美育工作无章可循,学校美育资源不能形成发展合力。四是教学手段陈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少,美育理论课程大多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育方法,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失去了鉴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无法实现美育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美育教学模式。五是美育师资力量薄弱。许多高职院校懂美育、通美育的专任教师极其匮乏,专兼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缺乏创新性、艺术性、互动性和吸引力。六是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美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评价内容模糊,评价方法、评价方式随意性大,没有建立诊断改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影响了美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校园环境缺乏美学意境
大学是传播知识的神圣殿堂,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通常是通过校园文化来传播的,而校园文化又是通过教育环境的美化和优化来实现的。文化气息浓厚、充满活力的校园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美化和优化,在“以美育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重庆市高职院校为例,当前,只有少数高职院校比较重视特色文化打造,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于水文化的打造,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硬环境建设,忽略人文环境、人文氛围的营造。建筑风格“千校一面”,忽视了本校的文化特色,无法传承大学积淀的厚重文化。校园环境的建设形式单一,缺少美学意境和美感,自然景观没有展现美的魅力和情趣。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体现得不充分,很多高职院校至今没有校歌和校训,即便有校训,对校训文化内涵的阐释、宣传也不充分,没有深入师生心灵。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美育教育的正面引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杜绝审美庸俗化、审美观念扭曲。校园文化活动单调,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校园环境绿化、人文景观打造等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建筑美与艺术美缺乏整体和谐统一。
二、“立德树人”目标下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现代价值
美育新生态,是在教育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遵循美育教育规律,运用生态化发展思维和发展理念,对美育的教育现象和成因进行生态化分析,理清美育教育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因素,重塑美育生态主体与美育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美育新生态各要素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实现学校美育工作成效最大化。思想认识新生态、制度新生态、教育体系新生态、育人环境新生态是高等学校美育新生态的必备要素,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学校美育生态圈,推动了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为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美育德,构建“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规范的道德行为
构建“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本质是通过审美情感教育,达到道德观念、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的教育目的,进而实现“立德树人”。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密不可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以美育德,是采用大学生最喜爱和最容易接受的审美情感体验方式,融理于情,融德于美,美德交融,让他们在享受美的愉悦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感、荣誉感等,引导他们主动接受美的事物、美的观念,体会美的内涵与美的本质,自觉按照美的标准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达到内心与行为的和谐统一,自觉内化为对人类理想道德的认同,从而拥有崇高的道德理想、理性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道德行为,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
(二)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
构建“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思政课课程与“以美育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需要进一步确立“以美育德”在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精神与“大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构建较为完备的美育课程体系,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中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德育元素,开发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大学语文等课程的美育资源,充分彰显各个学科的美育功能,形成内容丰富、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融入美的元素、方法、形式和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全面落实。
(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有“丰富精神,滋润心灵;提升审美,孕育人文”的价值[3]。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能够促进美育与德育互生共融、融合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美育德,能以其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积极进行道德教育实践,使审美教育德育化,道德教育美育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谐互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积极追求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内化为道德自觉,在言行上外化为知行合一,达到提高人文素养与培育人文精神的目的,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四)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有纯洁道德、完善人格的价值。以美育德,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是对人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能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它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追求幸福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自觉,因而有助于塑造人们的健全人格。美育通过感性、生动的审美形式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愉悦人的心情,使人获得丰富的精神陶冶,也有益于激发人们乐观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在高职院校,“以美育德”“以美育人”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构建策略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构建,可通过以下几个策略来实现。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保障机制新生态
所谓保障机制,是指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保证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保障机制是高校“立德树人”“以美育德”,促进美育与德育融合发展育人系统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应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美育工作保障机制新生态。
1.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目标下,以美育德,大力开展美育工作的关键性保障。学校党委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用“大思政”统筹学校美育工作。学校可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美育发展中心,配备办公室,配齐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全面统筹学校的美育教育教学与实践工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校通力协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确保美育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
2.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以美育德”,大力开展美育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应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制定和完善美育的有关政策,建立美育制度体系,做好美育发展规划,对美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地位作用、教育任务、课程性质、教育运行、保障措施等予以明确规定,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的作用,为学校美育工作高效、规范运行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机制。
3.队伍保障机制
队伍保障机制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组建的专业队伍及其管理和运行方式。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美育师资队伍。学校要把政治立场坚定,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发展特点,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专业能力强,热爱美育工作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选拔到美育工作岗位上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专兼职美育教师队伍。学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专业发展、职级晋升创造条件。
4.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保障机制,是开展美育工作的基础性保障。美育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习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网站建设、校园养育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开展、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美育理论研究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高职院校可通过设立美育工作专项经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渐加大并优化对美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保障,以确保学校美育工作正常高效运转。
(二)构建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新生态
完备的教育体系新生态,是确保高职院校美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性保障。教育体系新生态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课程体系新生态
“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4]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及高职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构建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拓展课、系列讲座、文化活动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美育基本知识较为缺乏,建议将《美学基础》《美学方法》等美育理论课程开设为公共必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美育理论知识。将音乐欣赏课、美术鉴赏课、影视鉴赏课、文学鉴赏课等艺术鉴赏类课程开设为公共选修课,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审美价值取向。将绘画、书法、摄影、插花、茶艺等开设为美育实践课程,为高职学生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通过举办讲座、高雅艺术进课堂、文化活动等形式,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少、课时数少、活动少的现状,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2.搭建课程资源和网络平台新生态
课程资源建设和网络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构建较为完备的美育教育体系新生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一是加强美育课程资源建设。美育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教材,可采用精选国家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加强本校美育教材、实践美育课程和美育特色课程教材的建设,并实现数字化,将其纳入学校数字图书建设并进行统一管理;学校图书馆统一购买有关美育的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供师生学习;根据美育工作需要,组织校内外教师团队开发网络美育微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在学校教学管理平台上增加美育教育模块,开发手机App终端,实现和学生无缝对接。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混合教学模式,用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利用优秀的网络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微媒体、自媒体建设,搭建微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动漫短片、微视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高雅艺术文化等精神食粮,以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3.构建美育工作考核评价新生态
要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常态化的美育工作考核评价新生态以及诊断改进新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根据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应将美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专业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评价常态、育人为先、自评为主、以评促建”的原则[5],构建以“欣赏激励”为主,多维度正向评价的高职美育育人科学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应包括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思想认识评价、体制机制评价、办学条件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实践效果评价等。具体评价内容应包含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理念、组织管理、教学制度、办学条件、经费投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及运用、教学组织及效果、教师发展、学生素养提升、校内外实践活动及效果、教改科研工作等。评价的方法是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和情境评价相结合。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新生态
“以美促德的育人环境其本质就是通过以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感性审美形象来积极创设健康和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滋暗长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和升华。”[6]高职院校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美育德”的育人人文环境的优化与校园物质环境的美化,显得尤为重要。
1.进一步优化学校美育的人文环境
高校的人文环境是为适应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而日积月累形成的,是一个学校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若要实现“以美育德”的人文环境建设,首先,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党委要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大学精神和时代主旋律,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治理,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美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学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让制度体系、制度文化在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次,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制定学校章程,阐释校训的深刻文化内涵,让全校师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审美素养和能力得到不断升华,助力学校实现“三全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的舆论引导和信息安全管理。美育工作是学校“大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舆论宣传的引导上,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观念,杜绝审美庸俗化,努力避免功利化的错误思想和言行在学校出现。此外,随着网络的开放,网络课程的大量使用,自媒体信息的良莠不齐,各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要高度重视,要时刻警惕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新媒体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冲击和危害学生的思想。
2.进一步打造学校美育的物质环境
高职院校的美育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的整体设计布局、基础办学条件、环境绿化美化、人文景观打造、教学场地建设以及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和自然景观。不管是高校的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可以蕴含大量的美学元素。物质环境是美育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从美育的视角加强高校物质环境建设,是实现“以美育德”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校园整体布局规划和设计上,应独具匠心,将传统建筑审美文化与现代建筑文明相结合,综合体现大学精神、德育精神、人文精神、审美格调、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在建筑风格上,充分运用线条、光线、色彩等来展示校园整体美的魅力,展示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从而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德育教育效果。其次,应充分发掘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礼堂、宿舍、办公楼、运动场等这些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按照经济、实用、美观、和谐统一的原则来规划、布局、设计、建设和装修,在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的同时,从外观设计、色调搭配、墙体装饰等方面融入和谐、成长的生态理念和审美元素,使其成为教育学生的活教材,从而让师生在艺术氛围浓郁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工作,精神得以愉悦,人格得以健全,道德情操得以陶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得以提升。最后,树立校园大生态观,把生态理念融入校园规划,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森林区、观赏区、休闲区、实践区,适当增设雕塑作品,形成校园整体生态和局部配合的协调美效果,发挥校园生态美的育人功能。校园的各种园林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要与自然景观、各种建筑、教学体育文化设施设备相协调,充分挖掘其文化功能,利用其美学功能、教育功能,体现层次的丰富性、色彩的协调性、形态的自然美,从而达到建筑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为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物质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