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1-11-29卢迪颖
卢迪颖
(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会议精神为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在2020年6月5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其中,明确了课程思政的五个方面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2]。
相比于思政课,专业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影响,而且对学生职业素养、人格品德、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更具有优势。另外,大学生与专业课老师的情感关系更加紧密,更容易接受专业课老师的教诲。通过对专业课教学的思政化改革,既能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也能让学生在非思政课课堂上有所悟、有所思、有所感。
一、 《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现状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
(一)传统《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框架,把握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并加以分析,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及策略,具备从事国际市场营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在传统《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所讲授内容以教材为主,往往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延展性和内涵性挖掘,很少涉及党中央执政理念、经贸政策、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的介绍。教学方法虽然也会采取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但大部分都是肤浅的应用,所选取的案例以外国公司为主国内企业较少,小组作业也更侧重对结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过程的监管。在这种教学形式下,课程给予学生的影响只停留在了知识层面,对其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微乎其微。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
鉴于以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的引领。本次针对《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目的是探索如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过对课程内容、实践模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的设计,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形成价值观的共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三) 《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文献综述
自2016年起,国内各高校逐渐掀起了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及课程建设思路等方面的研究高潮,研究成果丰富,但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有关的文献相对较少,2019年仅有1篇,2020年有3篇。其中,穆哈拜提·帕热提、沈建刚,石静重点研究如何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平台以及师资队伍多方面提出优化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议[3.4]。李凌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发掘和转化与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融合,采取讨论、对比分析、互动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做了探索[5]。前两篇文献虽然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环节重要性及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具体操作的实践介绍。第三篇文献虽然详细的列举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融入方式,但这对授课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普通教师很难胜任。
基于对已有参考文献的学习与梳理,结合以往文献的不足,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探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应用方法以及构建学生的评教反馈机制。
二、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运用
(一)授课内容设计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课程思政并不是意味着专业课的内容全部思政化,一方面专业课内容有其专业性,其核心还是要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另一方面,如果要将专业课内容不加筛选和设计的与思政内容相结合,只会让学生反感,无法起到同向而行的育人目的。因此,在授课设计环节,教师首先对《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找出适合进行思政改革的知识点,利用课外知识拓展、案例分析、课上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意识、民族使命感。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6]。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类思想意识的冲击,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将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延展话题,对其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国际营销经济环境》这一章中会涉及到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的介绍,据此引入我国这一系列经济数据,以及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绩,对世界全球经济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民族自豪感与为此努力的责任感。
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的培养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其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大学生这一群体,还代表着未来国家的兴衰。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形成家国意识,报效祖国从点滴做起。例如,在对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介绍中,教师提到越来越多优秀的国际企业开始主动承担起社会环保责任,改进生产技术,进行公益项目,而各国对此也设立了《环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由此引申到对我国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治理政策的介绍,其中包括与老百姓相关的生活垃圾分类行动,于是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垃圾分类测试,推荐了有关垃圾分类科普知识的微信公众号。通过游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在人群中起到表率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无数怀揣民族使命感的有识之士的努力奋斗。虽然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坎坷,我们在为国家取得的成绩自豪之外,还要冷静的看到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在《国际市场营销法律政治环境》中,授课教师要求学生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角度分析引发近两年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并且以华为事件为例,思考中国企业海外经营中所面对的政治风险,以及面对欧美国家的技术出口封锁和政治干预,国内企业应该怎么办?此外,围绕国际产品营销组合策略,教师根据数据和案例介绍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作为我国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的使命感,提高对专业重要性的再认识。
(二)实践形式设计与个人价值观、职场观培养相融合
《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在授课计划安排中1/3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往教师主要通过安排一般性的案例分析讨论与机房软件模拟以达到实践目的,但这些形式不足以起到思政育人的效果。通过梳理知识点,任课教师增加和重新设计了实践环节。
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了父母的监管,同时缺少自我的学业规划,自律性也不强,所以开始放任自我,盲目追求所谓的自由生活,出现逃课、挂科现象,甚至最后无法顺利毕业。作为任课教师有责任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自我价值观。在《国际营销价格策略》课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定价基础、定价方法等国际商品定价的基本知识,之后设置了两个互动小游戏。第一个游戏,让学生计算在校一年的时间内(除去假期,约270天),每一天的生活学习成本。第二个游戏,让学生参照成本定价和认知价值定价法,为自己在未来人才市场上制定一个价格。
第一个游戏,学生计算的生活成本在70-100多元。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荒废在校的每一天,不仅会付出时间的代价和金钱的损失,同时还会辜负父母对自己的希望,让学生从内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责任感。第二个游戏,参照第一个游戏的结果和本地最低工资,设定2700元为毕业生的最低薪资,本科毕业证书价值500元,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四六级、参与的社会实践、担任的干部职务等作为加薪项目,每一项价值100元-200元,计算出自己今后在人才市场的定价。通过这个游戏,会发现有的学生大学期间目标明确,生活充实而有成就,但另一部分学生头脑空空,日子过的浑浑噩噩。通过大家对自己定价理由的解释,一方面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避免今后找工作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在大学生涯剩下的时间里,要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价值,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因此,教师将本门课程的实践分为个人和团队两种形式,地点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场合。例如,结合课程内容“人员推销”,设置了小游戏——随机安排学生向其同班同学们推销一件你随身所带的商品;利用所学知识,以团队的形式,假设每个团队有5万元的启动资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模拟在校园内打造一个创业项目,分工合作完成校园内的市场调研、撰写商业策划报告和项目推介等工作。通过游戏和活动,既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体验了市场营销人员的这一职业的特点,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也为学生参加营销类比赛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考评环节设计与诚实守信品德培养相融合
作为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我校,期中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20%,大多数时候课程的期中是以试卷和论文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但《国际市场营销学》改变了期中考核模式。教师将之前所述的小组创业项目做为期中考核内容,采取“团队+互评”的打分模式。具体如下:第一步,在期中策划作业中,会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小组同学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参与度互相打分,排名结果作为教师对所有学生课堂作业打分的重要依据。第二步,在期中作业展示过程中,要求各组利用PPT对本班同学进行项目推介,回答其他同学对该项目提出的有关问题。此外会要求每个组派出一名同学当评委,根据各组展示环节和问答环节的表现,按照评分规则打分,任课教师不参与这一步,学生评委打分占到小组总成绩的50%。第三步,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策划报告打分,占到小组总成绩的50%。第四步,根据评委组和教师给出两个成绩算出该小组的平均分,同时参照组内同学根据贡献度排名,给每个同学的期中成绩分别打分。
在团队分组时,通常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这样控制人数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通过“团队+互评”的打分方式,有效遏制了以往完成小组作业过程中总会有部分学生蹭顺风车这种不诚信现象。而且通过团队合作,营造了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的创新氛围,还培养了学生互助友善的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
教学方式的设计者是教师,但对变革感受最深的是学生,为了今后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意见,本次教改结束后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基本情况如图1。
(一) 学生愿意接受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方式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见图1),94%的学生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是有必要的,而其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思政教育来源是班主任老师及团日活动等班级活动和其他非思政类课程任课老师的教导,同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也喜欢通过各类网络平台了解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所以可见,不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非思政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也说明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重点要提高教师对学生“育人”的责任意识。
(二)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有意义的
参与调查的87%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有意义,但有13%的学生认为无意义。对认为无意义的学生原因分析如下:一方面,认为思政教育没必要的学生也同样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对课程思政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所以不清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二者的关系。
(三)大部分学生认为本门课程起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调查中(见图2),5人未选任何选项,而60%以上的学生认为《国际市场营销学》在思政改革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对学生社会观、学习观引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学生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作用。这一调查结果与课程内容中设置的思政元素形式与项目数量多少相匹配,而且反映出关于生活学习成本计算和自我定价的游戏对学生内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多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仅有25%左右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中涉及到了国家政策解读、使命感培养、健康心理建设,究其原因,一方面课程内容与这几方面有关的知识点较少,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以及课程设计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学生普遍认可改进后的教学模式
总体上,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教学效果是比较满意的。6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完整、教材使用率较高;79%的学生认为教师师德师风良好;6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新颖有趣;72%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有的学生在问卷中补充写到:讲课过程中涉及的案例有趣、不枯燥;老师讲课生动易懂,比较轻松;民主;小组活动丰富有趣;老师与同学交流没有代沟,内容实用性高。
大学是当代青年思政教育的前沿,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强化思政教育意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丰富教学手段,勇于创新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