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2021-11-29董发勤

关键词:一流体系建设

董发勤

西部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董发勤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重新标注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新坐标,既要保持“大有可为”的信念决心,又要保持“应有所为”的战略定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的西南科技大学,对标新时代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实践。着力从“大思政”育人体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体系、本科教学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体系、质量文化管理体系、综合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稳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整体进入西部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第一方阵。

西部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世界科技产业革命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不只是一个特定的领域技术,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需求,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推动并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1]。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高等教育也开始向世界第一方阵冲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正当其时,更是大势所趋。

一、新时代本科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高等教育聚焦本科人才培养形成新共识

1.“回归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哈佛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深刻反思了哈佛大学一度忽视本科教育,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斯坦福大学发布的《本科教育报告》和《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强调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2016年5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知识经济体的成功——教学卓越、社会流动及学生选择”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回归本科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准则

1998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把脑科学、心理学、教学经验和学校教育四个主题放在一起研究和实践,形成了里程碑式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该报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MIT发布了《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2014)、《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2016),重点强调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反思、讨论、跨学科思维、自学和掌握学习,要求全体教师、大学的高级管理层、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等必须参与其中。

3.“重视教育质量”的时代命题

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提出21世纪将是更加重视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项目”(AHELO: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研究学生学习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了“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IAQ: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项目,同时,出现了一批国际和区域质量保障机构,如华盛顿协议(WA)、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INQAAHE)、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等。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含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中国标准开始得到世界认可。

(二)党中央和国家部署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

1.一流本科教育已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体系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双一流建设要“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提出了“一流大学”发展路径和“一流学科”内涵建设要求。一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立本强基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特征。

2.一流本科教育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2018年,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全国本科教育大会,把本科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颁布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谋划了教育现代化目标和十大战略任务;教育部启动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召开了“中国慕课大会”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目前,“金专”“金课”建设正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

二、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筑牢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重视本科教育要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这要求他们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

(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科学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突出特色优势,统筹好高峰、高原和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发挥好学科龙头和学科育人功能;第二,要着力建设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德育教育、学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第三,要突出价值导向,进一步规范教材管理,建设集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教材体系;第四,要着力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治理构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内涵建设

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是什么?其必须有一流的专业、一流的课程、一流的课堂和一流的质量文化。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的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和高考制度改革要求。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课程,不能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三是实施课堂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形态,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四是建好质量文化,树立标准意识和卓越精神,把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4]。因此,我们必须超前识变,清醒认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高等教育深刻变革,清醒认识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清醒认识国家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本科教育提出的使命要求,对标新时代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三、新时代西部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5],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6]。这一方面在推进落实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进程中,高等教育要有新作为、新成效;另一方面党中央提出新时代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以成都、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西安这2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域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4],引领带动中西部高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行动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以及绵阳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区,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也为西部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更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重新标注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新坐标,既要保持“大有可为”的信念决心,又要保持“应有所为”的战略定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向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需要,打好打赢人才培养的“结构优化攻坚战”“模式创新攻坚战”“学习技术攻坚战”和“质量体系攻坚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的发展阶段,也进入大学格局与地位调整的重要窗口期。这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在国内大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因此,西部地方高校应将高质量推动“双一流”建设与发展作为检验标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改革,将质量意识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培养高质量的本科人才。

四、西南科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使命所在。作为西部地方高校的西南科技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办学体制特色。在新材料、建筑建材、环境资源、信息与控制、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生物、国防军工行业特色与军民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学科专业优势。这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国家科技城建设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贡献智慧和力量。

对标新时代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要求,西南科技大学围绕一流本科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制约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顽瘴痼疾,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着力从“大思政”育人体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体系、本科教学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体系、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六个方面,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整体进入西部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第一方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7]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第一要务,确保学校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1.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校应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第二,完善立德树人思政体系。学校应构建“制度建设与平台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育心育德与全人发展”“文化营造与教育引领”和“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七个方面的协同机制建设;构建“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以“教书育人”为主线、“管理育人”为中枢、“服务育人”为责任,不断提升学校教职员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强化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等育人工作协同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凝聚育人合力。

第三,丰富立德树人载体。学校应将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环节中,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这须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方法,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 突出价值引领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融入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二,加强劳育工作。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设适合学生劳动教育的环境,建立并逐步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强化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选树一批学校各领域的劳模和标兵,着力形成正面示范效应。

第三,加强诚信教育。学校应加强考试管理,严格执行补考、重修制度安排和成绩管理办法;加强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杜绝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3. 加强文化引领

第一,把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学校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校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将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将“西南科大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第三,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学校应推进学校多元化国际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开放合作、取长补短,提升文化话语权,增强文化新活力。

(二)聚焦人才培养核心工作,加快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

学科和专业是学术的两个方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教师的两项工作任务。学科是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科学研究是教师和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思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贡献。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无论是研究生培养还是本科生培养,必须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创造新知识、学习体验解决新问题,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之路。

1. 统筹规划建设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科

第一,建立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学校应优化本科专业和硕博士学位点的结构与布局,推进学校本、硕、博贯通培养一体化的学科平台和课程体系建设;应服从“强工升理精文”发展布局,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大力度建设支撑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

第二,加大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力度。学校应秉持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同步建设的理念,建设代表我校特色与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应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主动对接四川省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形成“学科-专业”“本科-硕士-博士”“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互馈机制;应围绕学科专业谱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梯队、教学条件等专业基本要素,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及评估,完善全过程闭环人才培养链条。

2. 统筹共建共享开放学科科研平台

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推进科教融合,学校应改革本科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平台和科研平台的管理体系和考核制度,将它们一起规划、一起建设和一起运行,把平台、项目和队伍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平台资源使用效率,研究生培养平台和科研平台必须承担本科建设、改革和教学任务。

3. 统筹配备建设核心师资队伍

一方面,全校教师按学科、专业“归队”建设。学校应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教师的学科归队、专业归队,为每个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培养教师对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归属感,有力促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工作。另一方面,发挥高水平师资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应推动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学术带头人等高水平教师将其精深学术造诣、丰富科研经验和人生阅历转化为本科生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和名师面对面地交流,提升学校本科教学水平。

(三)推动回归教书育人本分,完善本科教学体系

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目标,学校应增强教师教学责任感与荣誉感,引导广大教师热心教学、专注教学和享受教学,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1.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扎实,能力突出,视野开阔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学校的培养方案应落实“三标准”,即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积极融合国内外专业认证(评估)、行业准入,以及满足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等重要规范、标准和要求;强化“一特色”,即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打造专业特色,努力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专业建设,争创国家一流和四川省一流专业。还有,培养方案应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按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价的思路设计教学体系。

2. 加强核心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精心打造金牌课程。学校根据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建设要求与“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精心打造一批彰显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覆盖各专业教学的各类金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材与课程建设相融合,同步开展新形态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

第二,着力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学校一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推行小班化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二是开展智慧教学,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形成以数字化、研究型学习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8]。三是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由结果性评价为主逐步改变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

深入贯彻“学生中心(SC)”教育理念。学校应按照专业大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开展大类培养和大类招生,构建“基础稳、专业强、素质高”的大类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尊重意愿与成绩择优相结合、自由选择与规模控制相结合、专业优化与适当保护相结合、公平公正与公开透明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专业分流机制。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尊重个性、多元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念,落实大类培养各项配套措施,将知识体系转变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道路,支持学生个性成长[9]。

4. 完善教师激励评价机制

第一是弘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师生通过讲述身边人、身边事努力营造崇德修德、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激发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培育、凝练并弘扬西南科大教师精神,鼓励老师具有扎根西部的情怀,有潜心育人、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有胸怀世界的眼界和科教报国的使命感。

第二是学校要改进教师业绩评价考核。首先,按照教师三大“科研贡献,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人类思想的贡献和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四类“教学业绩贡献”,即课程教学、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教学业绩,对教师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其次,学校要改革单一的教学工作量业绩考核指标,坚持教学业绩与岗位聘任、绩效奖励挂钩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业绩计算中的权重。最后,学校要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将教学业绩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晋级的“硬指标”,加强对教学业绩的综合考核[10]。

(四)引导学生认真求学问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1. 优化学生学业评价与考核体系

第一,学校须建立在校生培养质量标准,重点构建以课程学习“达成度”、课外活动成效、身心健康与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价值观、奋斗精神、沟通能力等)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第二,优化课程评学(考核)机制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完善“评学”实施办法,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探索“全过程评价—非标准答案”评学体系,加强学生分析质疑、评价综合和批判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学校应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2. 推行大学生全人发展提升计划

教育是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学校应从身心、智力、审美、情感意识、个人责任、精神价值等多方面整合人类个体知识,将心理教育融合于对人的全方位、全过程[11]。第一,学校应统整学校教育资源,与专业教学、素质选修、社团活动等结合,梳理学生全人教育途径,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指导学生选课、选择各类校内外活动、参加全人发展主题框架下的各类工作坊,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水平。第二,学校应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构建理念先进、定位准确、模式新颖、重点突出、体系完备和措施到位的第二课堂工作格局,形成“思想成长类、社会实践类、创新创业类、文体艺术类、社团活动类和能力拓展类”六种类型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客观记录、有效认证和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五)对标一流本科教育要求,强化质量文化管理体系

建立高水平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提升的制度性保证。在新时期,既要进一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1. 健全运转有序的质量保障内环控制体系

学校应落实校、院两级质量督导制度,加强督导工作标准建设,建立教育督导后续工作的跟进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服务教学的意识;开展学情调查分析,落实学业预警和指导帮扶制度;定期发布教学监控数据,形成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的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架构。

2. 完善及时响应的质量跟踪外环控制体系

学校应积极引入校外第三方调查评估机构,对学校的教学运行状态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主动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掌握区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跟踪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与分析。及时反馈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的更新培养方案和开展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的需求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 强化乐教好学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学校应将质量意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师中形成自省、自律、自查和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给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院质量文化建设。

(六)服务一流本科建设主业,建设精准的综合保障体系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服务优良和保障有力的一流综合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一要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丰富与学校学科相关的数据库,发展特色馆藏与优势馆藏。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多媒体空间、设施与服务,构建师生乐于使用、易于交流、适于激发创造力的图书馆实体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以便捷灵活的设施和开放舒适的环境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和研究需求。二要加快推进图书资料、档案史料数字化进程,整合学术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库,完善移动互联的文献服务,提升图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全面建设智慧校园。学校进一步推进网上综合办事大厅建设,打造以业务为主线完整生命周期的师生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涵盖教学科研、交通、安全、环境、学生事务、教师事务等信息的校园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立校情展示决策分析平台,盘活数据资产、深化数据服务,构建业务主题模型,支撑教学、科研、资产、教师、学生等业务的即时查询分析、综合报表、预测预警、评估评价等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和基于教学大数据的管理决策。

健全模块化高效管理服务体系。学校深化废改立、放管服,全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教育教学服务环境,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实现师生教学事务办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切实提高校院两级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提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水平。持续深入推进“转作风、提质效”的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庸、懒、散、怠”等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廉洁自律好的管理与服务工作队伍。树立新时代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员新形象,营造“人人参与教学、人人贡献教学”的和谐氛围。

[1] 陈宝生.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13-13.

[2] 吴潜涛等.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2):23-34.

[3]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05):23-24.

[4]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5):7-7.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5

[6]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 html.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16-12-09(01).

[8] 何伟光等. 一流本科教育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19(03):125-131.

[9] 薛欣欣等. 高校教学改革的反思——对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2):62-70.

[10] 白海力. 以“八个着力”促天津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8(9):4-4.

[11] 厉佳旭.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重在“全面”[J]. 人民教育,2018(21):40-4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in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Tak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DONG Faqi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universities should re-mark the new coordinates in the new era of higher education,not only to maintain the belief and determination of “a lot to do”,but also to maintain the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of “doing something”. As a local university in the wes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ut fruitful reforms and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building a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ocus on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six systems inclu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of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s,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ystem,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system of students,the quality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system,so as to continuously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ivity Improv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apabilities,and promote the overall entry of schoo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to the first square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first-class undergraduates,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G647

A

1672-4860(2021)04-079–08

2021-01-05

2021-07-26

董发勤(1963-),男,汉族,陕西扶风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机制研究”,编号:2019SZEYB1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学校立德树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色列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编号:2020CYYB13。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一流体系建设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