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021-11-29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市场经济

周 璠

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周 璠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2)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九届四中全会,经历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科学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构建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才能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问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的实际,用事实说明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贫富差距和市场经济的存在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等国情,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基本经济制度发展;认识误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但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一些困惑,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是不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贫富差距拉大是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区别?我国当前存在的贪污腐败、制假售假、道德下滑等经济社会问题,是不是因为社会主义不够优越?等。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本文拟从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的角度,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如何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109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可谓是开创性的、富有中国特色的。

(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有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存在非公有制经济、贫富差距和市场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406列宁也认为:“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4]162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方法论,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非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永恒不变的教条、把它僵化,那就势必造成对它的歪曲理解,甚至把它庸俗化了。

1.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1)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则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根据这个原理,在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问题上,一是要根据生产力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确定,二是要根据能否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来确定。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372

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改革开放后,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则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和发展;与较低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则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同时,事实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对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不是均衡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一是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和重要的稀缺资源;二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有制主体地位尤其是国有经济控制力基础上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的,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所以它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不仅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相反,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则。它对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活跃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有重大意义。

2. 关于存在贫富差距

(1)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了贫富差距的存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的”[6]86。无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

马克思也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争取政权后,必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52。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不是关于贫穷的学说,而是主张无产阶级掌权后应该尽快大力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生产力总体上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还是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贫富差距的存在。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2)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共同富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改革开放前,一味追求所有制上的纯,追求分配制上的绝对平均,这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物资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当时,很多人问,社会主义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出路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贫穷的沼泽里拉了出来。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根据当时的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手段、途径,目的就是要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也不等于同等富裕。建国初期,我们学习前苏联,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开始纠正错误。为了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打破平均主义势在必行。由于生产力状况决定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形式又决定分配方式,而发展生产力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样先富者与后富者之间就会存在贫富差距。

对此,习近平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一文中特别强调,要处理好脱贫问题上的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关系问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还存在。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合理的差距在所难免,也允许存在。

(3)贫富差距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阵痛

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全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平均主义是一条死路,无法激发社会活力。在现行生产力状况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唯一可行的、也是能够调动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最有效方式。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当前我们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只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共同富裕中暂时难以避免的阵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不断释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但是,就算将来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是存在适当差别的共同富裕,不会是绝对平均主义。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我国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样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 关于发展市场经济

(1)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虽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但并没有把市场经济完全看作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存在市场经济的是列宁。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强调了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且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列宁看来,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体制而不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呢?一方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优势来发展生产力、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不是单纯地为搞市场经济而搞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主要表现为:它建立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这是最本质最根本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及公平竞争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能很好地解决国家、集体、个人,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之间的关系;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关心的不只是物质财富增长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国家民族的安全和人民福祉的提高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奉行资本至上、利益至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尽可能地削弱和避免市场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上述对基本经济制度三个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包括生产力标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人民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另一方面,又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换句话说,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特色,以实践创新引领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事实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能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弄懂了这一点,也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也就消除了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

二、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不是基本制度层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根源不在基本制度本身

当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某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贪腐问题、道德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但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新诞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有它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6]304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目前亦还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三个稳居”:GDP稳居世界第二,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这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表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都不存在问题。社会主义已经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社会主义不仅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也让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世纪曙光。

(二)社会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然,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优越,但是制度本身并不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制度优势不会自发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我们一劳永逸。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实施的具体规则、操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依靠制度来管好人、办好事。也就是说,制度的优越性和实效性的发挥,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健全完善。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一些问题是因为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健全,治理能力和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而绝非基本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可控的,可以通过深化改革的手段来解决,这也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坎坷。出现问题并不可怕,由于不是基本制度层面的问题,都可以用改革的办法来革除弊端、解决问题,这本身也是我国制度的一大优势。

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是因为不懂得应该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往往把它当成了一成不变的教条,而不是把它当成科学真理来有效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路径

在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列宁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者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8]111习近平也高屋建瓴地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9]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固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要将这种普遍真理用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却是艰巨和复杂的,中国的实践会不断出现新情况与新问题,这就要求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怎样实现这种结合呢?习近平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0]长期以来,通过这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我们“化”出了新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出了新的实践: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因此,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结果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角度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过程,尽管当中出现过一些波折。

从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底,我国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那时,要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此,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一化三改”,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到1956年底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人民真正当了家作了主。

1957-1978年,我国实行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我们积极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巨大成绩。但是,公有制的单一化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则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普遍贫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闭塞,迟滞了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渐确立,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继续坚持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在 “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都是”。十八届四中和五中全会都提出了诸多关于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公平发展的改革措施。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十九届四中全会则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方面都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相互促进,推动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的成功实践有力证明,我国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它,而不是背离它;把它中国化,而不是教条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 列宁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列宁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18-04-25(01).

[10] 习近平.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 人民日报,2015- 01-25(01).

Reflections on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sic Economic System

ZHOU Fan

(College of Marxism,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Changsha 410132,Hunan,China)

From the 14th National Congress to the 4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China’s basic economic system has experienced double innov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which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how to build China’s ownership form,distribution mode and economic syste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Based on the basic position,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sic economic system,this paper illustrates with facts that the current existences of China’s non-public economy,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and the market economy are based on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incomplete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conomic system,misunderstanding,the basic position and viewpoint of Marxism,sinicization of Marxism

G641

A

1672-4860(2021)04-0105–06

2020-06-10

2020-12-15

周 璠(1969-),女,汉族,湖南衡南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市场经济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