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研究

2021-11-29曹红亮王丽媛章伟江俞美莲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示范村文化遗产建设

曹红亮,张 扬,王丽媛,章伟江,俞美莲*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都市农业研究中心,上海201403;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合肥230031;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杭州310021)

1 研究背景

长三角地区是一块地缘相近、经济和文化联系较紧密的区域。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该规划确定了长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区域内共26个城市,随后在2019年12月,规划中新增浙江温州,由此长三角洲城市群至今包括了三省一市27个市。因此,本研究所指的长三角地区是指以27个城市为中心区并涵盖了三省一市全部辖区内的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地理学名词,“长江三角洲”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其所指代的地区在近代以前往往被称作“江南”。江南人民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和勤劳敬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形成了与中国其他地区文化和而不同的江南文化[1]。这种江南文化,成为了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主干。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乡村及其文化逐渐走向衰落。可喜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建设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尽管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文化始终是灵魂,起价值引领作用。中华文明根植于乡村农耕文化,如果失去了文化这一根本,乡村振兴将成为空中楼阁。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是非常丰富且不断发展的,同一时期各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性,如今天常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红色文化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型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队伍的培养、乡村公共文化阵地的建设等等,但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笔者要探求的,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乡村文化建设具体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方法和范式。这些方法和范式往往是在各地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既体现了一定的共性,也有各地独具特色的模式。尽管概括出所谓的模式往往是一项非常困难且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但经广泛调研分析,笔者还是尽量抽丝剥茧,从现象中提炼本质,概括出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2.1 文化遗产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角度来考察的。尽管今天的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但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在农耕文化。传统的乡村风貌、乡音乡情、风俗习惯、历史文献构成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造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2]。因此,文化遗产建设是三省一市最为基本的模式。这种模式之下可分为四类:一是历史文献建设;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三是农业文化遗产建设;四是民俗节庆建设。

2.1.1 历史文献建设

历史文献包括史书、方志、族谱、家训等方面。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书。史书、方志、族谱、家训等历史文献的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方式。史书和方志都是宏观的,族谱和家书则是微观的,这些文献最真实、具体地体现了乡村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发掘与传承。这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3]。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不仅仅是今天的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在历史上也是辉煌一时,不管是地方还是家族,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都十分注重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文献建设,这种建设包含四个层面:一是对历史文献包括方志(包括镇志、村志)、家谱、家书的收集和保存,如上海已完成了对《上海府县旧志丛书》的整理出版,安徽出版了系列徽州文化方面的书籍等;二是积极组织力量编撰新的年鉴与地方志,从省市到区县再到镇、街道、村,都有年鉴或志,这些文献工作都从不同层面记录了不同时代的乡村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挖掘整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三省一市各乡村都十分注重本地优秀文化和不同时代乡贤的挖掘,优良的家风、家训、家教和乡贤的优秀品行得到广泛宣传;四是结合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如编写村民口述史、村谱、村史,以及提炼新时代的村训、村歌、家训等等,这些在笔者考察调研的三省一市各乡村都有体现。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在今天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因此,三省一市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都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专门的管理机构。二是各地认真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三是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积极展示、宣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安徽建设非遗传习所,浙江绍兴建设非遗集市,都是知名的非遗品牌活动,深受大众欢迎。

2.1.3 农业文化遗产建设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中,除了上海正在积极申报之外,其他三省都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包括: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当前正面临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后继乏人的危机,江苏、浙江、安徽正在从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2.1.4 民俗节庆建设

该模式是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角度来考察的。中国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这些民俗节庆有全国性的,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更多的则是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民俗节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各地文化自信的脚步越走越坚实,民俗节庆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沉寂许久后得以复兴。长三角地区民俗节庆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濒临失传的节庆和民俗项目被整理发掘或重新登上时代的舞台。如上海的豫园元宵灯会、龙华庙会、罗店龙船文化、浦东三林的中秋拜月习俗、三林的城隍“三巡会”展演、奉贤滚灯,浙江的湖州含山蚕花节、西塘庙会、钱江观潮节,江苏的苏州上方山庙会、泰州溱潼会船水上庙会、南京江宁的梅龙鼓韵、秣陵石锁和鞭春节、喊春节,安徽的池州傩戏、铜陵竹马灯和牛歌等等。二是很多新的民俗节庆应运而生。比如近年来各地乡村打造了众多的桃花节、菜花节、羊肉节、土菜节、乡村狂欢节、山花节以及健身养生之类的节庆,这既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又驱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再比如浙江、上海、江苏的乡村开展“我们的节日”,安徽、浙江举办的“我们的村晚”等节庆活动,都深受村民喜爱。这些民俗节庆的复归与兴起反映了各地人民内心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认同,是现代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体现。

2.2 文化展馆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及乡村文化建设的空间载体角度来考察的。这类模式主要是以静态的方式展示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风民俗等,让人们在参观中体验乡村文化,这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乡村非常普遍,在此不多赘述。其建设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各地综合性的博物馆,如三省一市的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二是各类专业性的场馆,如民俗文化中心、农耕文化馆、农村博物馆、民族文化馆、兰花展示馆等;三是各镇、村或者农业园区的一些展示馆。

2.3 历史文化聚落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及乡村文化建设的空间载体角度来考察的。乡村历史文化聚落是历史发展长河中自然形成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重复性。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以保护和传承为宗旨,各地都积极开展乡村历史文化村镇聚落建设。如上海在2003年确立上海市中心城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基础上,又于2005年批准总面积约14 km2的32片上海市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包含了上海主要历史文化名镇,如金山区枫泾古镇、青浦区朱家角古镇、嘉定区娄塘古镇、奉贤区青村古镇、嘉定区南翔古镇、浦东新区高桥镇老街等。而长三角浙江、江苏、安徽这样的历史文化村镇更多,比如安徽就推动实施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一批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其村镇的建设,其基本原则是以保护原始风貌为出发点,在其保护发展中,特别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原生态的保护以及传统肌理的复原与再生。因此,在有些历史文化村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因条件不成熟而推进缓慢,如笔者调研中遇到的江苏镇江千年古村华山村、浙江桐庐县深澳村即是如此。

2.4 公共空间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从乡村文化建设的空间载体角度来考察的。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文化也因群居而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今天,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自然而然会形成一定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人类文化发展极其重要的载体。传统中国乡村的公共空间主要是祠堂、庙宇、教堂、戏台等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又建设了很多新的公共空间,如大礼堂、文化站、村民广场、农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等,这些公共空间具有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价值。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今天乡村的相对凋敝,这些公共空间多数已经面目全非。因此,在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2.4.1 农村文化大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于2011年开始在临安市试点,并于2013年开始在浙江全省范围内逐步实施的重要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思路是:整合基层文化服务资源,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了集展示村庄形象、传承村庄文化、文体娱乐活动、思想道德建设、知识普及、村中谈事议事为一体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浙江基层宣传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阵地,是浙江省为传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新载体、新阵地,成为了彰显浙江文化特色的“文化地标”。截至2019年,浙江全省已建成8 000余座农村文化礼堂。

浙江农村文化大礼堂的建设的主要做法,主要体现为:一是科学规划设计,尊重村庄历史传统;二是突出专家作用,调动各种智力资源;三是重视多元包容,明确先进文化方向;四是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品格局[4]。当然,浙江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各地发展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经费不足、人才短缺、综合作用发挥不强等等。

与浙江农村文化大礼堂相似,按全国的统一部署,长三角地区其他各省市都有类似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即遍布各村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户,这些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文体活动、图书阅览、教育培训、展览宣传等功能。这些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户在各地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一,建设水平不一,发挥的作用也有显著的区别。

2.4.2 农业园区

农业园区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建设模式。在市场的驱动下,除了基本的生产功能,农业园区会自发地重视农耕文化元素的呈现,建设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以增强园区的吸引力,从而客观上使得农耕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发展。特别是众多休闲旅游类型的农业园区和休闲农庄,成了现代都市人休闲之际直接感受乡村文化的重要场所。

2.4.3 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是全国各地大城市周边都在推进的一类建设,它是典型的城市与乡村结合的公共空间载体。郊野公园建设起源于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后在世界各地城市周边得到推广。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城市上海、杭州、合肥、南京都已建设或准备建设郊野公园,如杭州萧山郊野公园和西溪湿地公园、南京佛手湖郊野公园、合肥三十岗郊野公园和巢湖半岛等5个国家湿地公园。但作为国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其在郊野公园建设水平及规模上在国内处于领先。上海规划建设21座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00 km2,前期启动7个近期建设的郊野公园作为试点,分别是青西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廊下郊野公园和广富林郊野公园。目前,这些郊野公园已成为都市及其郊区农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比如上海金山区已开放廊下郊野公园,元旦迎新跑活动、田野百花节——田园音乐会、沪浙乡村半程马拉松赛、首届长三角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都在此举行。此外,该郊野公园还会定期开展农场主沙龙活动。

2.5 示范村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从综合性建设角度来考察的。示范村建设也可以称为乡村品牌建设模式,是当下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最主要的模式,同时,也是乡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模式。当前绝大多数示范村的建设,都是依托乡村文化这个灵魂开展的。示范村的建设分国家级和省市级等不同层面,在不同层面和不同地区有多种名称,如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生态文化基地、特色农家乐示范村、文化示范村、最美村庄、最具魅力乡村、最美休闲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等等,虽名称各异,但其根本做法都是充分挖掘乡村在农业、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品牌化的乡村,并形成示范效应。

示范村建设以浙江为典型,浙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其各类示范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部署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2005年8月15日,他在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8年开始的“千万工程”又升级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共十九大之后,再次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部署和理论都是引导示范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如此,浙江省在乡村振兴示范村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孙景淼等[5]将浙江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理念概括为“生态为源、规划为先、产业为基、经营为要、文化为魂”;将其做法概括为五方面,即“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由表及里,标本兼治”;“匠心营造,彰显特色”;“建设村庄,经营村庄”;“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在示范村建设上,江苏凭借其发达的经济也做得风生水起,安徽则凭借其广阔的农业腹地展现出很强的优势。但上海却因为城市的超强影响力和一直以来的政策导向,导致城市以其强大的优势碾压乡村,多数乡村趋向空心化,其乡村风貌也残破不堪,岌岌可危。在李强任上海市委书记和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上海的示范村建设力度前所未有。2019年,上海在全市1 577个行政村范围内选取了革新村、吴房村等首批9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示范村进行试点基础上,集中钱、地、人等要素,随后开展了山塘村、连民村第二批28个示范村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村容村貌的整体设计改造和提升,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示范村建立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将零散农户集中到政府指定的中心区域居住。新建的集中居住地按照现代理念整体规划打造,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建设,多措并举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既体现了当地传统农耕社会的本色,又融合了现代文化元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上海计划在这些示范村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复制和推广,预计到2022年,上海市要建设90个以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很多示范点及其辐射区连接成片,渐渐形成了全域性的建设。这方面以浙江的莫干山和南京高淳为代表,上海的金山也渐成气候。如浙江莫干山的美丽田园建设,正力争做到全域无死角,举目见美景;南京高淳的全域旅游,各景点串点成线,处处是风景。

示范村的建设不同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原貌为主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当地特色来打造,如上海按照“特色农业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产业联动型”“区域联动型”等类型进行分类建设。从表面上看,这些建设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综合性的乡村振兴建设,与文化关系不紧密。但是,细细考察就会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示范村建设,最终能彰显其特色和品牌的还是其中的文化,文化是它们的灵魂;更何况,有些示范村本身就是基于文化在乡村打造新产业、新业态。

2.6 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模式

该模式是从乡村文化建设运行主体角度来考察的。在上述各种建设模式中,其运行主体一般是在政府主导下运行的,是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但事实上,政府的财政资金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乡村振兴事业必须在政府扶持下靠社会各方资本来共同建设。考察长三角地区各地乡村振兴及乡村文化建设社会资本的投入模式,笔者将之分为三类。

2.6.1 国有资本主导投入

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是产业振兴。如何实现产业振兴,光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是不行的,而具有“国”字头的国有资本,当然有责任和义务按照国家的整体部署,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任。

以江苏南京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的建设为例。该村山清水秀,以茶为主产业,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但是过去因为交通不便,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国有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投入资本,组建了南京黄龙岘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依托当地村庄丰富的人文底蕴,在充分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基础上,打通道路,整治环境,深度发掘当地茶文化内涵,为当地村民保留了弥足珍贵的“乡愁”家园文化,也使得昔日藏在茂林修竹里的偏僻茶村,成为江苏知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由此成功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推动乡村振兴之路[6]。

2.6.2 民营资本主导投入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市场上反应敏锐的社会资本显然感受到机遇,各类民营资本纷纷涌入。在这些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发展乡村产业谋取利润的时候,他们同样需要以文化为灵魂来打造相关产业。

以安徽合肥巢湖半汤镇三瓜公社为例。三瓜公社由安徽淮商集团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联手打造的安徽首个田园综合体。该综合体是在当地原有的大奎村、倪黄村、东洼村三村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改造而成。从2015年开始筹建,经过短短4年的建设,三瓜公社已然从之前的一个无人问津的乡村建成了美丽乡村、文创乡村、电商乡村。

三瓜公社原本的三个村在当地平淡无奇,除了附近有温泉,当地土地贫瘠,林木稀少,自然优势缺乏。它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源在于始终以乡村文化为根本的精心高效的打造。三瓜公社秉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坚守“不拆一间房,不砍一棵树”的原则,同时尽量融入现代城市元素,打造了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南瓜电商村,以“互联网+农业”为路径,走上一条“商旅农旅文旅”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这里成了一个有着乡村文化特质、理想人居、人与自然、自然与产业、产业与人居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空间,未来将成为城市人的“奢侈品”[7]。

2.6.3 国有、民营资本混合投入

在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中,国有或民营资本单独投入的比例往往不高,更多的是采用国有和民营资本混合投入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当地政府为了推动某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单靠一方既资金不足,又无法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因而往往由政府、社会资本、集体经济三方投资入股,组建类似“众创空间”的管理运营公司,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作为上海首批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中最早建成的示范村——上海奉贤区吴房村,就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集体资本共同投资打造示范村的典型。作为国有投资控股和资本运营公司的上海国盛集团,联合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浙江思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恒润集团等民营企业,共同成立思尔滕公司来直接参与吴房村的投资、建设及运营,通过大力开发文创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黄桃+文创+旅游”的农商文旅多产业、多要素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又如上海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廊下镇山塘村以及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都是采用这种国有、民营资本混合投入的模式。

3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模式的利弊分析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其建设模式也是多种多样。本研究梳理的模式是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分析的,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利弊。

文化遗产建设模式对乡村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文史资料的编撰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让人们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各地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乡村文化建设储备最基本的要素。只是相对来说文化遗产往往不受大众普遍关注,如果没有人去发掘、传承和宣扬,可能一直沉寂。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停留在这一层面显然是不行的。民俗节庆建设对乡村文化建设最为直观,但随着农耕社会逐渐走向瓦解,很多民俗节庆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难以为继;即使有部分民俗节庆开始复兴,但在商业文化的洗礼下也有明显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倾向,很多传承只是停留在娱乐化的表演或旁观式的肤浅体验,而非真正沉浸式的情景融入,人们无法从中得到乡愁情感的内在满足。这种状况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显得更为突出。

文化展馆建设模式多是在博物馆和展示厅等场所以实物和文字的形式展示乡村文化,比较形象直观,但往往也给人以单调和疏离感。

历史文化聚落建设模式在城市化浪潮的今天,对于避免传统文化被无法挽回地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发展需要更多的智慧,特别是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大城市周边,传统历史文化聚落面临更大的更为急迫的威胁,在尚未完全想清发展方向之前,强制性的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聚落是一种明智之举。

公共空间建设模式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但这个载体该承载哪些内容?该怎么建设?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思考。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超越了传统的一姓祠堂和简单的文化服务中心而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上海的郊野公园建设对都市郊区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对远离都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却没有多大价值。

示范村建设模式是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采用的模式。该模式在尽量保存传统乡村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和精心设计,大量吸收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的先进元素,打造具有综合发展潜力、富有时代气息的示范村。因此,它成为全国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色古镇建设之外,目前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最为普遍的模式。

社会资本建设模式是用来解决乡村振兴事业资金来源问题的,这是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没有资本投入和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乡村文化也失去了根基。国有资本主导投入的模式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效率问题;民营资本主导投入的模式个体成功率高,但难以全面推广;混合资本投入模式是普适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故而为多数地方所采用。

4 对策建议

乡村文化建设每种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实践过程中,各地往往因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大多会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模式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但是,一个地方乡村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有几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一是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保存问题;二是乡村文化生存的物理空间问题;三是乡村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问题。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保存是建设的前提,否则建设变成无本之源;乡村文化生存的物理空间是载体,否则建设变成空中楼阁;乡村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根本,否则建设难以为继,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的文化,难免走向衰亡。

因此,笔者认为,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与本源相关的几种文化遗产建设模式,同与载体相关的几种公共空间建设模式以及与经济基础相关的社会资本建设模式,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示范村建设模式往往是这些模式的最佳综合。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在示范村建设规划中重视文化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要注重保留乡村文化元素,保留具有保护价值的乡村建筑,提炼和体现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符号和元素。二是要加强乡村中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加强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切实保护乡村文化根脉;同时,要把继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明有机结合,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为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三是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公共文化空间。四是要发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利用乡村地区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五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政府要统筹主导、政策扶持,鼓励国有资本、集体经济、民营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共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示范村文化遗产建设
与文化遗产相遇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贵州将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薄山村:“问题村”蜕变为“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