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2021-11-29胡海燕
胡海燕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根本任务、重点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性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新经验。
二、尊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现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论断是新时期以来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状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断深化得出的必然结论。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好地回应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高度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重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现实,充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从而推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人文关怀,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全面超越了过去“物质文化需要”的意涵。“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生态需要等多样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成就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精神需求,促进把人民群众的物质获得感转化为精神获得感,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
(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更好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挥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更好地解决因“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带来的思想问题。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秩序所作的价值判断,寻求一种更加积极合理、公平正义的价值秩序。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这就是说,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让人们拥有获得感而非剥夺感。作为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向善的社会观念力量,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蕴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功能。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有助于人们知晓什么是善的、正义的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善和正义,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的同时为政治秩序合乎正义原则提供人心担保,通过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引领不断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命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5]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在综合考量人民主观需要和社会客观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核心要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国情特色
就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国情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承载着民族精神追求并体现社会评判是非曲直标准的价值观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合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理念,体现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富民、裕民、乐民、教民、和民”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均平、天下为公、法德并治”的重民价值理念。[7]当民本理念涉及个人层面时,则注重对个人的人文关怀,要求个人重视对道德修养的培育,主张仁爱、诚信、以和为贵等观念。譬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具体指出了诚信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哉。”[8]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爱”“诚”“和”的精神与当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它明确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上升到与国家、社会层面价值观同等重要的位置,个人的价值诉求与国家、社会的价值诉求一样重要。当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呼唤着个人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提高。个体的自主性、自为性与自律性的增强对促进社会发展与维系社会和谐越来越重要。中国共产党将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明确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个人价值观的培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题中之义。
(二)群众语言的运用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人民立场
就表达形式而言,群众语言的运用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人民立场。使用群众语言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善于抓住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并用群众易于听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人民群众信服并乐于接受,最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通过形象的比喻、俗文俚语和诗文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蕴含在“平易近人”语言魅力中的深刻哲理与缜密逻辑: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感化人民群众。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与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是采用群众语言来表达,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理论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才可能让他们逐渐相信和接受,并在实践中使他们认识到理论的作用,从而对理论充满敬意并最终形成对理论的信仰,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用群众语言向大众传播他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另一方面,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启迪人民群众的心灵。习近平以群众语言为载体的表达方式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其用意不止于此,而是要通过生动语言的表达来展现内容的深刻哲理性。“语言的力量不仅来自语言表达方式的通俗性和语言思想内容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群众对语言内容的亲近感和认可度,而且来自语言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本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内容对人民群众的深刻穿透力、影响力与凝聚力。”[9]譬如他通过引用古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来表述对少年儿童加强教育的重要性;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来表达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对教师则提出“有理性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为师要求。从这些讲话可以看出,习近平用严谨的表达方式阐述了深刻的哲理,逻辑缜密、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有利于增强理论的凝聚力。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价值归依
就价值追求层面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价值归依。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顺应民意,对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价值皈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0]一方面,中国梦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梦契合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基因,符合中国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符合理性的需求,是增进人民团结的黏合剂。“一种信念不会进入人类的头脑,除非头脑允许它进入;它必须是自己成为可接受的。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不论它使人想起了什么名称,理性会衡量它。如果信条流行了,这是由于理性接受了它。”[11]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中国梦的提出与广大人民的期望一致,有利于广大人民把个人的利益诉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从而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另一方面,中国梦非常贴近人民实际生活。中国梦的光辉不只在于它巨大的凝聚力量,更在于它贴近生活,关注人民身边实实在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推行的,以改革开放为重要依托,因此,只有与国情相通、与人民相连,才会成为人民之梦,其民生内涵才会得到切实凸显。从理论内涵上看,中国梦以人民幸福为落脚点,这无疑为其贴近人民实际生活明确了基本意旨、树立了根本航向;从顶层设计来看,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同时也是民族复兴赖以依托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以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发展道路为依托,以改革开放为现实途径,是一整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四、践行继承与创新并举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践行继承与创新并举的价值理念,科学解决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问题。
(一)在创新中继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非常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第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关于其目标、地位、内容、对象、原则及方法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既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发展的理论指南,又是深化其理论探索的基本出发点。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传承,并以此为指导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而使得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具体来说,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13]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也具有阶级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强调要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4]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系列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教育目标。
第二,如何对待党的历代领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注重根据他们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形成了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覆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地位、方针和原则等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相关论述。毛泽东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5]的著名论断充分强调和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6]邓小平也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必须自始至终占有统治地位。尤其是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来以后,邓小平更是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17]阐明了改革开放时期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抵御课克服困难的锐利武器。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确定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8]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者,胡锦涛特别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将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更为具体地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着力点。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增加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并将其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三,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文化语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仁爱思想。仁爱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孔子在《礼记·哀公问》中指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20]在孔子看来,爱人既是仁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仁政的基本要求。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包含着强烈的仁爱情怀,把人类社会看作人类命运共同体。古有儒家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提出了以仁政一统天下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格局之中,提出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理想。两者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仁爱思想的彰显。第二,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诚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倡导的重要美德,既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治国安邦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建设、社会建设和国家形象建设等方面领域阐述了诚信思想。第三,崇尚正义。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以反腐倡廉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21]
(二)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22]
第一,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由一定时代人们理解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思维范式、现实指向、理想原则等理性精神凝练建构而成的观念总体,这个观念总体是该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自我理解、深化理论建构、推动实践发展的思想前提和精神规定”。[23]就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而言,其理念创新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论述。正确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对国家发展的引领、对民众人心的凝聚、对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等方面具有强大作用,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三个事关”的提出,体现了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新认识,昭示着在多元环境中确立主导思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意义。二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依据和动力。党对几代领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概括,根据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际和客观规律,更加清晰地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长远目标、现实目标和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三是关于思想政治内容的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了创新性阐述,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例,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不例外。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4]
第二,手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先进的工作手段,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信息传播或传递的方式更准确、更迅速、更富有吸引力,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面扩大、影响力增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创新,强调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重要渠道的情况下,充分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占领思想制高点,针对当前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接收方式,不断赋予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新的内涵,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活宣传教育,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加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设备的普及,互联网以其信息传送的即时性和信息储存的海量性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逐渐成为思想舆论的重要集散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主战场地位,强调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凝聚共识,“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25]此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强调:“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6]另一方面,加强典型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重典型、聚焦点也是党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上的又一创新,典型教育历来是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倡的工作方式。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赋予了这一工作方式以新的时代色彩,增强了典型教育的影响力。例如,“学雷锋志愿服务”“四进四信”“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均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同时,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新高潮。针对社会和群众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善于采取座谈会、民主生活会以及集中学习等方式开展教育,例如“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第三,基层工作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具有基础性地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规划不科学、方式方法相对滞后、缺少感染力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直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论述,为基层工作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不断充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对于专职政工队伍,要通过招募、推荐、选聘等方式,把有一定理论功底、热心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选聘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对于兼职政工队伍,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夯实理论功底,增强舆情意识、提高调研水平;对于志愿者,要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五老”人员、文化工作者、居民代表、新乡贤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注重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关心爱护基层政治工作人员,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多一份支持和点赞。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通过增加经费投入,构建学校、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着力改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单一的局面。要善于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积极构建“大政工”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从而进一步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