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标语论析
2021-11-29龙长安刘雪妮
龙长安,刘雪妮
(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标语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标语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特殊的历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标语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功能在不断地演变,其具体内容随着国家治理的需求持续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标语从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制作、发布展示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和社会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政治环境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政府权威和国家有效治理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标语的功能,探究其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一、标语的政治功能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语是指“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而口号则为“供口头呐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两者在含义上具有相似性,如内容简短、具有鼓动作用。标语和口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会有所差异。标语是用文字来加以表达的口号,口号是用声音来传播的标语[1]。政治标语则因其内容与权力、阶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在标语类型中处于主导型地位。从社会实践来看,标语和口号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国家和政府权威,其针对和服务的对象是社会普通民众,用清晰、简短、有影响的语句教育和动员大众则是标语制定与发布的出发点和本质内涵。从社会发展的脉络来看,不同时期的标语内容成为了观察国家政治生活的和治理能力一面镜子,既可以展现某个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更可以捕捉社会变化的时代气息。
国家治理能力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都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念,民众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尤为重要。从“合法性基础—权威的类型—支配形势”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以法理型为表,但更多地表现出卡里斯玛权威为实的混合型基础之上的[2]。因此,国家的治理只有强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的影响力、控制力,将国家意识形态的顶层设计与底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用统一的意志、共同的情感和相同的信念凝聚在一起,不断增进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才有可能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发挥政治标语的价值导向功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国家治理必然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标语从“新中国万岁”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中国梦”,无论其内容如何变化,它始终承担着价值导向的功能,引导民众的目标价值与国家保持一致,并获取民众的广泛认同与真心拥护。
国家治理过程中,为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需要不断地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价值理念的引导,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需要利用民众熟知的政治话语来引导他们,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国家的政策文本严谨规范,条目众多,在短期内不易为普通民众所了解和熟知,可以利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标语来诠释说明,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将政策规定转换成大众易于接受的知识,为社会普通人员所了解接受[3]。标语作为官方意志和民间话语的综合体,既能有效传达国家的观念意识,又能够被民众理解、认可和接受。这使得标语不仅能够增加国家话语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凝聚力,而且能够起到对价值理念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整合的目的。
标语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信息载体,其包含的内容与民众息息相关,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通过正面宣导或者反面警示,标语将国家政策理念传达给民众,让民众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规范民众行为,使其态度和行为与国家保持一致。国家的治理过程中,标语内容包含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媒体、互联网迅速传播,这正好满足社会教育所要求的广泛性、多样性、普遍性。标语所承载的社会教育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标语主要承担国家政策的社会化功能,如“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通过宏大的国家叙事,将国家的意志和愿望进行高度浓缩,通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短语,反映“新”与“旧”时代转换,在国家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内化为民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达到教育民众、巩固新中国政权的目标。标语还在道德文明教化、法律规范、社会安全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每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并非是任意选择的结果,并且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动员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政治传统和执政方式[4]。标语作为思想动员的重要表现形式,一直是国家治理过程中进行动员的重要工具。路边围墙、民居外墙、公路沿线、高速公路广告牌及其网络短信等,都成为标语的展示形式。标语往往简洁有力,指向明显,而且凝聚着特定情绪,因此很容易在反复宣传中产生共鸣。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标语的历史变迁,每逢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标语都是重要的载体,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发挥标语的动员功能。“社会动员本质上是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通过思想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共同完成社会任务的活动。”[5]标语的语言文字带有鼓动效果,其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利于传播等特点,能够迅速让不同目标人群接收标语中的信息,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达成动员的目标。
党和国家的决定和政策往往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决定和政策制定以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落实,使政策具有生命力、针对性、可操作性。当承载国家大政方针的标语被民众认同时,按照“标语—内化—动员—行动”的动员路径,民众便会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促进政策的扎实推进、落地见效。
二、标语使用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采取国家主导和国家设计模式,集中各类资源推进经济和社会变革,强化国家治理成为加快社会转型的重要选择。标语使用得当,就会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反之,就会成为国家治理的阻力。在标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标语在语言和内容上存在一些不科学因素,有的甚至违反了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标语使用中的乱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语言生硬。其中,命令式和暴力式的标语尤为明显。这种标语语言风格较为生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训导民众如何行动,例如,“宁可添座坟,也不添一人”“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谁影响拆迁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等。这些标语可能对民众起到一定的硬性引导和强力支配作用,但是语言粗俗霸道,缺乏基本人文关怀,很难得到民众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出现这类标语的主要原因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未能真正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充满“官本位”主义价值观的标语在国家治理中不仅起不到预想的政策宣传作用,反而还会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逆反心理,也会助长执法者违法行为,很有可能造成官民冲突。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营造全民参与、全民抗击疫情的社会氛围,基层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密集推出了各种横幅标语,实现从传播力到影响力的转化,对于促进防疫、保护民众健康发挥了积极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不少所谓“硬核”标语,本意为劝告民众讲卫生、戴口罩、少聚会,但标语内容却表现为语言恐吓和暴力,甚至迎合某种粗鄙低俗文化心理,如“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今天到处乱跑,明年坟上长草”等。显然,这些标语的出现反映了地方真实的公共管理图景,凸显了少数地方政府官员治理思维的简单化、治理能力不足和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引发舆论一片哗然。显然,在倡导加强社会管理、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新时代,这种简单粗暴的横幅标语已不符合当前国家治理的实际要求。
二是形式主义。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6]。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需要政府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标语的使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必须驰而不息,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坚定意志力、强大执行力,以实实在在的主动作为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政绩取信于民。若只是将标语作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应付各种检查、评比的工具,热衷于以张贴标语、空喊口号营造“氛围”,以为“标语漫天飞”即是抓落实,不仅是一种懒政怠政的表现,更是形式主义的体现。这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的形式主义顽症痼疾别无二致,这种乱象,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三是监督缺位。标语是其背后所隐含的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必须加强监管。标语使用的不科学就意味着公共权力的滥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主要来源于民众内心的认同,强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与彰显标语的政治教化功能,是国家治理中常态化的工作。在很多地区,由于考核与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标语泛滥,“奇葩”“浮夸”的标语时有所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些地方推出的标语就非常具有典型性:“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见”等。这些标语既显得粗鄙低俗,也突破了文明和法治的底线,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权威造成危害。滥发标语,不仅不会提升党和政府的公共权力,还会使标语性质和作用被扭曲,不仅无法达到标语所应达到的导向、教育和动员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甚至导致民众对标语产生一种厌恶和排斥的心理,标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会大打折扣,影响国家治理的权威。
三、标语使用的完善路径
标语有着其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渊源,每个历史时期的标语都折射独有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执政智慧。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注重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标语的使用,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完善。
一是注重标语的正面宣传。必须旗帜鲜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秉承“又红又专”的理念,强化和提高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及专业能力,真正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赢得民众拥护和信任,调动民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正如杜赞奇所说,“共产党在中国获得政权不只有一个”原因,“如果要将其归纳为一条,这就是共产党能了解民众的艰难困苦……从而动员群众的革命激情。”[7]标语的内容必须坚持正面宣传、实事求是,符合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标语还必须具备可执行性和可检验性,让民众在实践中感受标语所宣传的内容对社会和自身带来的积极变化,提升民众的获得感。
二是进行标语的话语创新。一方面,标语的内容要符合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政府官员应当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养,在标语设计时能准确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不能扭曲法律法规的内容,防止出现失德失准失范的现象;另一方面,标语必须循循善诱、动情晓理,要以民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使标语符合话语生成的规律、大众传播的规律、民众接受的规律,利用大众传媒、自媒体和其他各种媒体,进行标语的话语创新,为群众所喜爱、接受、传播,通过协商、引导、教育的方式调动民众为国家治理献言献策。
三是注意标语的使用限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标语的有效监管,确保标语合情合理合法。要以人为本,制定符合国家治理规律、符合民众思想实际、体现时代脉搏的标语。坚决反对和防治标语使用中的形式主义,注意标语的使用限度,将标语使用与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要以接地气、有生气、冒热气的标语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内嵌在一起,对民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导向、教育、动员的作用,推动国家治理有序有效有力开展。
四、结 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开始运用标语进行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政治标语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元素。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标语将长期存在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中,对于国家治理仍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时代的产物,标语是了解时代的窗口,浓缩了时代精神。标语具有社会动员、政治导向和凝聚人心的功能,反映执政者的政治理念乃至行为方式,其背后是国家治理的体制吸纳机制、政治动员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标语能否具有恒久生命力和实际效力,关键在于执政者对时代脉搏和民众需要的精准把握。标语内容健康、使用得当、传播有力,就能有效转化为民众所接受和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能够促进政治认同,推动社会动员,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政策执行力,汇聚成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巨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