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学院农学一流专业专创教育融合路径

2021-11-29刘乔斐

农业工程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教育

刘乔斐

(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和“双一流”建设已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要以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为己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的先后出台,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文件,全国掀起了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格局[1]。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安康学院积极响应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和“双一流”建设工作,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寻自身发展之路。

1 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目前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明晰,但还未形成统一的说法。根据大量文献研究,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渗透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活动和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积累和创业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2]。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通用性,不应该仅局限于高等教育阶段,其内涵和行为应该延伸到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教育而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3]。专业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制定划分,由各高校承担开设的各级各类学科门类和专业,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确立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教学安排和组建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亦进行专业模块化学习,形成个人专长的一种教育活动。专业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知识结构的单一性。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随着我国农业战略性主体地位的不断增强和现代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农学专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农业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培养质量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培养目标单一。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面向对创新创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通用性特征,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各自为政,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专业教育目标整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聚集效应[4]。第二,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结合不够系统、不深入,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中[5]。第三,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未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也不具备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其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第四,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处在号召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经费支持等制度措施仍处在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6]。这些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也普遍存在。

2 有机融合路径

安康学院坐落于秦巴山区腹地陕西省南部城市安康市,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本科院校。学校确立以“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方针,实施适应于秦巴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农学是安康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于2017年10月入选陕西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名单。由于山区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学校总体办学现状的影响,安康学院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分离、各自为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随着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的推进,安康学院急需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安康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一流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建设路径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

2.1 革新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任何一所大学,都要以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为己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突出[7]。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活动的总体走向,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若想取得成效,需要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认识高度,转变部分教师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创新教育的观念。培养农业创业人才除了传授创业的一般知识技能外,还需引导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三农”人才,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学农务农、学农兴农”。在农学一流专业建设工作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教师在授课中可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也可以挖掘和结合农学专业课程中大国三农、生态文明、乡村旅游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责任感;还可以采用成果导向教育(OBE)、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理念,通过PBL项目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讲述”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从而实现全人教育目标[8-9]。

2.2 构建多层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安康学院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联动效应,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整合起来,形成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分级教育。大一学生在进行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同时,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配合环境和隐性课程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品质的熏陶和创新创业人格的形成,使其逐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10]。大二学生在进行农学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可开设创新创业核心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创新创业大赛,使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由理论向实际转化。大三、大四学生,除了课堂教学的农学专业教育以外,可进行现代农业创业成功案例分析,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提升活动和农学专业实习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实现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相关领域创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一阶段部分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逐渐显露出来,可以对其进行重点引导和培养。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当前安康学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辅导员或行政干部兼职教师,其由于事务性工作的冲击,加上对农学科学发展现状和前沿动态把握不准确,难以从专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元素,无法满足农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需求。因此,在农学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农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就要重点加强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一是请校外创业专家来校讲课,让农学专业教师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新动向,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也可以促进教师开展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步转向一些较新的教学方法。二是邀请农业科技领域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对教师进行农业创业项目指导等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讲好“三农故事”和教好“三农创业”的意识和本领,提高创业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11]。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线上+线下”培训系统,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平台,通过工作坊、高峰体验课程和沙盘演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有效指导。四是依托创业孵化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等,为教师创业体验提供平台,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条件。五是学院与政府农业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相关人员给教师讲解三农政策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发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12]。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上科学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还可以选派农学专业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拓宽教师的视野,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和专业壁垒,进一步促进专创教育的有机融合[13]。

2.4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创新创业教育与农学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障。首先,要从专业发展源头上消除阻止两者融合的制度障碍,牢固树立学校整体发展的统一思想,对目前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农学专业教育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进行整改,理顺管理机制,厘清责任分工。其次,增加奖惩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生学分考核、教师工作量折算和职称评审体系中,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14]。第三,实施选拔考核制度。创新创业教育虽然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但未必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因此,学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选拔出真正具备创业意愿和创业潜力的人才,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引导他们实现创业之路。第四,制定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挂职锻炼和停薪留职的工作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意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学校鼓励教师以学校为依靠,立足秦巴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以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茶学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开展秦巴特色农业创新创业活动。事实上,许多地区已经出台了高校教师在岗或离岗创业的政策。

2.5 提升创新创业文化

文化具有促进教育发展的功能。为改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要积极营造“推崇创新、鼓励创业、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第一,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容错文化。创新本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学校要鼓励和保护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新理念、新方法,对其所走的弯路要有一定的包容之心,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新点子、新创意、新想法,要在全校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第二,多形式构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载体。一是在“融合”二字上大做文章。如校园建筑、道路、橱窗、景观设施和校园LED屏等方面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让校园风貌呈现创新、奋进的力量;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园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如有条件还可以建设创新创业成果展。二是在“特色”深做文章。结合安康地区魔芋、茶、核桃、生猪和富硒功能农业等具有秦巴区域特色的大农产业领域,加强与当地农林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相关学术研讨会、文化沙龙和创新创业文化周等活动,邀请相关教师和学生参加,营造主动探索、自由交流的良好学术氛围,激发秦巴特色农业产业创新思维的火花。三是在“创业大赛”广做文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型创新创业大赛,加强“知农学社”社团的引领作用,在校内广泛创办以“三农”为主题的创新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演讲、征文和摄影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创业知识,提升自主创业意识。

第三,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完善学校网站。可在学校网站增设创新创业教育板块,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政策、创业活动和互动区等栏目,学生可以随时访问,以便了解创新创业的最新情况。二是利用传统媒体,如话剧、小品、校报、横幅和广播等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业政策、创业文化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大范围、时效性、广泛性”的优势,对创业成功者和在校大学生创业者的事例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在校内外均形成创新创业文化影响力。

第四,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把线上、线下实践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加快农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作物生育时期的观测,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融会贯通。通过对环境的组合调控,观测不同环境下的性状或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和灵感。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农事操作或到企业实际操作,如整地、拔草、播种和收获等事项,在劳动中让学生明白创业的艰辛不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从而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一流专业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下,应加大安康学院农学一流专业的发展力度。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通过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多层次课程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提升创新创业文化等不同发展路径,将农学一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农业领域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