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与实践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29仝玉琴阮班录朱小甫王军利
仝玉琴,阮班录,朱小甫,王军利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0 引言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能够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确定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必须肩负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紧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要义和衡量标准[2]。
1 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林、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转变,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3]。在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期,对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及科学技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给涉农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人才、智力等资源聚集地。有着“学农、爱农、兴农”的传统与情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求的主力军。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地方涉农高职院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瞄准“区域特色”发展需求,充分挖掘人才与智力支持、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与机制保障等潜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找准落脚点,着力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聚焦地方农业产业生态体系人才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解决农民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问题;鼓励科研骨干多渠道参与研发,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激励教师扎根农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引领和带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驱动下,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锻造了高水平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学供给侧改革,使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双向赋能,互促共赢。探索“双高”建设背景下,地方高职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策略,并以此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畅通服务路径,突出社会服务特色,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必将增强涉农专业的办学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理论研究和现实意义[4]。
2 现状与困境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文献研究显示,全国1 468所高职高专初步形成了教育本土化的专业布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持,参与到地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是“三农”依然存在农村人才短缺、农业资源分布不均、智慧农业发展落后的现状[5]。
2.1 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才培养规模受限
社会普遍认为从事农业就业环境差,个人发展空间小,对前期投入多而见效慢的农业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社会大环境的短视行为对农业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影响了涉农专业的招生规模,满足不了乡村振兴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从而不能简单地的靠“输血”来彻底解决农村人才缺口问题。
2.2 涉农高职办学定位针对性不强,办学特色缺乏
目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的推广应用,整体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互联网+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工程,而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各专业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服务面向不精准,学校内部专业跨界融合度不够,普遍存在规划不清晰、机制不够灵活、缺乏特色的问题。再者,涉农专业因生源不多的尴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投入不足,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于其他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2.3 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服务能力不强
“双高”建设背景下,教师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责无旁贷。然而,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新老更迭,目前以80后、90后教师为主力军,缺乏生产工作经历,虽然引进高学历博士,也存在专业能力与工作经验不足,难以胜任解决农业一线技术实践工作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应用研究能力;部分教师上课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教学任务重,缺少与社会、企业的交流沟通机会等。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服务能力不强及缺乏投身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致使地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成效不够凸显。
2.4 机制不健全,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
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应用研究、技术推广、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等均需人才与经费支持,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由于缺少政策资金的保驾护航,农技推广服务多以自发、散点式为主,缺乏团队组织性和长期性大合作。激励与评估机制不完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推广,科研成果转效率低,教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3 策略与实践
为深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落实“陕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在咸阳职院学前教育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引领下,涉农专业面对新形势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理念,瞄准农业现代化对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发挥资源优势,激发内生动力,下好新时代职教改革发展的先手棋,形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的特色专业群,形成咸职样板。
3.1 凝聚共识,厘清办学定位,拓展办学空间
凝聚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是地方高职涉农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举措。精准的办学定位,是增强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对接性和匹配度的前题和基础,也是融入“三农”,服务“三农”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与品质的先导。在“双高”背景下,涉农专业要密切与本地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在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同时,以产业、行业、专业群为纽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难题,提供专业实用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以及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技能鉴定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咸阳职院是地方综合高职,围绕西安咸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开设涵盖10个大类49个高职专业。其中涉农专业具有81年的办学历史,园林技术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评为省级重点专业,支撑和引领区域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西安咸阳区域涉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形成了现代农业专业群“三融合三贯通”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即创新实施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三融通),社会服务、科研创新、教学改革(三贯通)的“三融通三贯通”跨界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重构课程体系,持续建设共享教学资源,注重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以成为技术与管理骨干。
依托学校市级技能培训中心和师资资源,加强校地合作,采用定向委托培养,构建“项目导向,多元分层”的培训体系,形成“校地联动,产学衔接、农学交替”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将“输血”与“造血”功能同步发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用得上的农村基层人才,缓解农业农村人才缺乏的困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拓展了专业办学发展空间。
3.2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创新技术与服务平台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将校政企合作,产学研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专业集群发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求。加强专业间跨界协同,共建合作平台,夯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6]。
3.2.1 协同打造“四位一体”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地方涉农高职要抓住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基地等建设的政策机遇,抓牢“双高”建设契机,建成校、政、企、行多元合作,多专业交叉跨界融合的“产学研用”四位一体高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示范推广基地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集成、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和双向赋能的运行模式。将人才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训作为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核驱动[7]。构建“产业认知+技术培养+技能培训+职业提升”复合递进式人才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发挥课程能效最优化,满足产业需求最大化。
咸阳职院建成畜牧兽医专业“四级融合递进”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成立的咸阳职院畜牧兽医教研室、研究所的基础上,校政企累计投资500万元,2018年建成设备与技术“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咸阳市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项目支持下,联合北京嘉农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西咸新区凯歌牧业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成了教育部认定的“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省市区域创新引导计划产业项目引领,采用“政府+学校(项目)+企业(基地)”模式,建成种植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基地。实施以“专家(团队)+平台+项目”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运作模式。成果落地转化为省内外2 000余家企业和养殖场检测血清样品5万余份,病原检测2 000余份,为企业、养殖户减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万元。在农业示范基地开展“集中授课+田间讲学+现场考察”的培训1万人次·年,发放教师编写的科技资料2 000份,科普图书500本。推动了咸阳渭北旱塬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学校连续多年获评省、市“双百工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平台成为了学生实训的课堂、教师科研田地、科技示范窗口、产品推广平台、科普教育基地和观光休闲乐园,支撑科技产出服务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引领区域农业和专业高质量发展,为形成咸阳职院服务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3.2.2 建设多元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
地方高职涉农专业群建设,密切校政企行合作,产学研用融合,形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错位竟争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8]。咸阳政府牵线搭桥,多方资源汇聚,建设校企合作职教集团。涉农专业与陕西正大畜禽有限公司、西安铁骑力士饲料有限公司、陕西石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咸阳温氏畜牧有限公司、陕西雨萱园林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和陕西肖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省内30多家知名企业联姻,签订框架服务协议,优势互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科技创新协同中心、现代农业推广中心,畅通了人才培养通道,提高教育帮扶力度,在农民学历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综合保障,也带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3.2.3 搭建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交流网络服务平台
地方高职院校通过构建“线下+线上”服务平台,实现“需求”与“供给”信息“双向”流动有效对接,成为促进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咸阳职院涉农专业与咸阳市政府、咸阳市农业农村局、咸阳市科学技术局密切联系,采用“互联网+服务”线上服务模式,校地共建市级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网络服务社区,发布专家库资源和承接的服务信息,重点实验室条件公布,在线上政策宣传和免费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农户们在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建立线上服务平台,打通“校政企行”信息通道,有效对接省市级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信息平台,不仅能促进成果转化,更为涉农专业提供潜在的合作机会。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科技推广体系与线上咨询服务,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互补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1公里,为区域“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有效的信息服务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和有效服务的价值体现。
3.3 打造多元融合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除人才瓶颈。建设适应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师资队伍是从广度、深度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以“内培外引”“请进来,走出去”为抓手,打造“四有”好老师,组建多元融合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才能聚力选准研发焦点,强化应用研究,增强职业能力,服务产业需求,提升服务能力[9]。
3.3.1 以项目导向,建成科技创新团队
校、政、企、行强强联手,依托政策支持,鼓励教师主动发挥优势与企业合作争取各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和横向服务课题,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又践行高品质的社会服务职能。咸阳职院打造了名师领衔多元融合的市级动物疫病科技创新团队,自2010年以来,立项省市乡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2项,研发30多个动物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服务西安咸阳地区中小养殖企业,辐射中西部共计2 000余家企业和养殖场,为临床控制疫病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技术支持,减少了养殖户损失。
3.3.2 以产业需求导向,建成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学校涉农专业精心组建成一支专家领衔的由既懂技术、又懂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构成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实施科技惠农富农工程,走百企千户,开展送资料、送科技、送新项目、送新成果和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帮助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3.3 根据地方发展需求,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产学研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鼓励专业教师发挥专业特长,采取自愿申请,学院遴选推荐,咸阳职院涉农专业15名专家与专业骨干力量被政府部门认定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长期深入农牧业生产一线,带领当地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和帮扶对象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地方技术骨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成省级园林技术教学团队,市级猪重大疫病分子检测科技创新团队,“校企协同产研结合研教融通,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20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名教师被评为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教师被聘为省市首席农艺师,3名教师被聘为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11名教师荣获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市级科普明星、市级优秀科技工作者,赢得社会广泛好评,形成咸阳职院科技服务社会影响力。
3.4 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提供支持保障
完善的校内工作机制是地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保障[9]。
3.4.1 建立联络沟通机制
学校通过战略联盟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准确把握各级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政策。积极参与政府、行业、企业举办的交流及成果转化活动,了解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服务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学校理事会—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职能处室、二级学院“三级”联系企业制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协同科技创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共同把脉问诊,形成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动态监测管理机制,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为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双高”建设提供保障。
3.4.2 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采用校院二级管理。校级层面建立校企业合作办公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办公室、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出台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和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完善的制度保证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4.3 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
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应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及服务工作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的内生动力。把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作为年度质量绩效考核的内容,落实到评优树模、职称评审中,成为评聘的重要条件。依据《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建立《咸阳职院科研积分奖励办法》《咸阳职院教学质量工程奖励办法》和《社会服务培训管理办法》等政策,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激发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3.4.4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多元办学投入机制,多方开辟资金筹措渠道,创新专业群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内涵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入项目配套资金。学校配套社会服务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质量有序完成,更深层次地开创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新时期地方涉农高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地方涉农高职院校要以“双高”建设内在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认识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梳理分析了地方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普遍存在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才培养规模受限、办学缺乏特色、师资队伍科研服务能力不强、机制不健全和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咸阳职院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与实践,提出凝聚共识,精准定位、育训结合、拓展办学空间;协同打造校政企行“四位一体”协同中心、多元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职教集团战略联盟和双向互通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交流网络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成果共享,引领农业发展;通过提质培优打造以项目导向的科技创新团队、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科技特派员队伍,聚力研发,增强服务能力;通过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及资金保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保障地方涉农专业成为引导高效农业、优质农业、品牌农业的生力军,为满足区域农村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收,服务产业兴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