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技术干预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应用现状

2021-11-29霍晶晶刘书红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食欲艾灸穴位

霍晶晶,刘书红,赵 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

肿瘤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而食欲减退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有研究[1]表明,超过1/2的肿瘤患者经历了食欲减退。食欲减退是一种主观感觉,是癌性厌食的主要表现,是消化道反应症状之一。食欲下降可导致肿瘤患者摄入不足,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体质量下降、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减少,不利于抗肿瘤治疗措施的有效实施,甚至出现恶病质,增加病死率[2]。迄今为止,对于肿瘤患者相关食欲减退尚无许可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护理标准[3-4]。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基于循证的基础上寻找高效经济的护理措施显得极其重要。中医护理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护的方法和具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并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因为其简单、便捷、绿色、经济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症状管理中。现将中医护理技术在肿瘤患者相关食欲减退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中医对肿瘤患者相关食欲减退的认识

食欲减退又称“不欲食”“厌食”“纳呆”等,认为气阴两虚并兼有虚弱和癌毒炽盛,后天气血生化功能严重衰退,脾胃虚衰,脾肾亏虚等是肿瘤患者相关食欲减退的主要病机[6]。多数医家认为肿瘤的形成是“因虚而发”。正气虚弱,责之于脏腑,不外脾肾。肿瘤形成的基础为脏腑虚损,尤以脾肾不足为主。如《景岳全书》记载:“凡脾肾不足…,多有积聚之病”[7]。与此同时,由于肿瘤不断耗伤正气,加之行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损害人体气血,终使正气日渐亏虚,脾肾不足更甚。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主受纳水谷,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运化功能障碍,则见食欲下降[8-9]。中医护理旨在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平衡阴阳[10-12],将一些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于肿瘤患者相关食欲减退的症状缓解中。

2 中医护理技术在肿瘤患者相关食欲减退中的应用现状

2.1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是将药物碾成粉末后加入酒精、姜汁和醋调配成药饼或药膏,然后敷在穴位上进行透皮吸收[13],以达到调节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14]。王晓庆等[15]将66例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贴敷组34例和常规护理组32例,中药贴敷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选取神阙、中脘、足三里及内关穴位,协定方选取香砂六君子方,取大小约1 cm3药物平摊于无菌敷贴内侧面,并将敷贴覆盖在选取的穴位上,每次贴敷6 h后去除,贴敷时间于化疗前1 d持续至化疗结束后1 d,6 h后去除,1次/d,共1周。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穴位贴敷可作为辅助措施改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食欲减退的状况。

2.2 艾灸

艾灸是以艾绒或艾条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温熨体表穴位的治疗手法,能够调和气血,温经通络,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力功效[16]。皇菊莲等[17]将60例原发肝癌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治疗联合艾灸治疗)30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观察组选取足三里、神阙、关元为主穴,配穴脾俞、肾俞,采用隔姜艾灸,一般灸5~10壮,1次/d,10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原发性肝癌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证明临床对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采用联合艾灸治疗,可以改善食欲[18]。此外,张萌等[19]报道药灸神厥穴能够有效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食欲减退,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研究[20-21]证实艾灸刺激足三里促进肠道蠕动,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周晓艳[22]报道艾灸能缩短宫颈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食欲不振的发生风险。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和胃通腑之功能;灸法是中医学内病外治,具有通络、行气、化瘀活血之功能;中脘为胃募穴,《循经》记载:“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23]。足三里和中脘为胃经合穴和募穴,持续刺激足三里和中脘,可以调整脾胃气血阴阳,常被选用治疗厌食、食欲减退等症[24]。

2.3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在穴位或特定部位注入药液(或注射用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并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25]。王文静[26]将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化疗前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加用穴位注射法,观察1个化疗周期。结果显示止吐药联合穴位注射可有效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改善患者的食欲。潘慧君等[27]将114例化疗后出现食欲减退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常规肌注复合维生素B溶液,实验组64例采用中脘、足三里、合谷穴位注射,均为2次/d,共5 d。结果显示实验组食欲不振中、重度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证明复合维生素B溶液穴位注射对改善肿瘤患者食欲有明显作用。

3 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不足

中药穴位贴敷易操作、省时省力、不良反应少,在肿瘤相关食欲减退的治疗和预防中有着明显优势。但目前临床研究多偏重于临床疗效的评估和经验总结,缺乏针对穴位贴敷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例如敷贴穴位持续时间、频率、药物温度等,这可能会对医护人员实际操作产生影响,也不利于该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因此除了评估疗效以外,医护人员应该对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进行规范化处理,进一步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艾灸相关动物实验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多个方面揭示其作用机理。还可借鉴临床研究中系统评价的经验,通过对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如有无随机分配、样本量的计算、合适的动物模型、盲法结果评估、对动物保护法的遵守等,再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对其疗效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为艾灸疗法的具体应用范围等研究打下基础。

穴位注射在临床中充分发挥了药物和穴位的双重效应,但实际操作中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选择辅助穴位,而且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双侧穴位交替刺激,刺激后可轻拍腿部肌肉给予放松,嘱患者适当休息。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观察穴位注射的疗效,开展科学、多中心、大样本的观察。

4 小结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患者想要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突出。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及疾病本身的影响所引起的食欲减退,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乏力、情绪低落、睡眠质量差等。国内针对由放化疗及术后引起的食欲减退的报道和研究较多,而对于大部分的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食欲减退的治疗和护理方案研究较少。西药不良反应明显,中医治疗虽然不良反应小,但仍需要大量的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加以验证。中医外治技术的优势明显,但今后仍需加强临床量效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严谨性,以便中医传统护理技术更好地普及和推广,为肿瘤患者相关食欲减退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及辅助疗法。

中医在慢性病的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获得全面发展,护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与中医文化相关的人文知识,熟悉中医和中医护理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中医的认识和思考方式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作为经验科学。中医护理学必须在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影响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应当继承和创新研究方法,以研究中医护理的文学和理论,用于基于辨证论治的护理的临床研究,提高临床技能以及实际应用研究结果以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未来的关注点应着眼于: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巨大优势,寻“典”弥“新”,利用好中医宝库;开展样本量大、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对照试验,尽可能采用客观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生物分子层面的研究,明确机制,为中医护理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食欲艾灸穴位
高温天猪食欲下降,这六种饲料可消暑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婆婆迷上了艾灸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 不靠谱
千万“别”艾灸
食欲大开的吃货小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