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文化研究领域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2019)的分析

2021-11-29金明磊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献领域

金明磊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杭州 311231)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cultural research),是将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和事物,对文化所蕴含的永恒价值进行探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等都属于此类;而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为典型代表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则关注社会文化现象本身,用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致力于文化现象背后的理论解读和问题处理,如新兴的城市文化研究、性别文化研究等〔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自述是一本精选文化研究理论、思潮、传统文化及历史、各地文化建设、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等方面的优秀论文〔2〕,集腋成裘,引领门径的文摘类学术期刊。从其介绍可以看出它兼具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cultural research)和现代性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两个方向,是一本兼容并蓄的刊物,从1995年创办至今,延续20多年,见证了大陆文化研究的转型和发展。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为二次转载文献,具有学术评价和学术引领的双重功能〔3〕,《文化研究》作为其唯一一本文化信息传播类文化理论方向的复印刊物,对国内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评价作用,通过对近五年(2015—2019)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转载学术论文的研判分析,能够洞悉国内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在文化研究传统和现代的纷争中,准确把握本领域发展的逻辑演进和理论前沿。

一、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官方网站,仔细整理2015年至2019年共六十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在剔除论点摘编后,共收集748篇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之后,运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准确检索样本文献,并将样本文献的作者、题名、文献来源、出版日期、关键词、作者机构、摘要和中图分类号等相关信息导出到Excel进行保存,同时还导出Refworks格式用作CiteSpace软件的数据处理。

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掌握样本文献的详细分布特征,本文将借助电脑软件,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将以Excel为主要工具,对样本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主要用于获取样本文献高频作者、高频关键词、学科分布和主要机构来源等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掌握国内近五年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分布和强势机构来源等。同时本研究还会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获取文献摘要的主要语义聚类,用作文献主体叙述意向分析,以便找出近五年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而分析掌握其突破和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二、近五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计量分析

(一)样本文献作者及机构来源分析

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分布进行分析,能有效呈现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学术专注度、扎实研究功底、敏锐问题意识和丰硕研究成果的研究群体画像,是发掘近五年在该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专家学者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分析这一群体的学术研究背景和人生成长道路,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生成路径,为致力于该领域的广大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发展的逻辑演进图谱。

通过统计分析,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陶东风以11篇样本文献位居近五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转载作者第一位。在他独著和合作的转载论文中,不但与国内专家学者合作,还和国外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有着密切合作。他关注中国本土社会急速发展过程中暴露的文化问题,主张文化研究必须对我国本土文化问题做出理论上的回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在致力于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同时,他还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最新文化研究理论前沿的传播和推广,与外国学者合作推进理论前沿研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作为国外文化记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知名学者,他的5篇文章在和国内学者合作译为中文发表后,都被全文转载,这既是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对前沿理论的关注和肯定,同时又是其作为文化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重要载体的价值体现。

样本文献机构来源分析是探索文化研究领域国内强势机构的有效办法,通过机构分析,能简单勾勒出国内该领域的学科分布和学科发展动态。通过对机构来源分析,发现文化研究领域的主体研究机构依旧以“文学院”为主,虽然文化研究在国内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不断有学者进行文化研究学科化、专业化的呼吁,但是它还是难以摆脱文学这个一级学科的笼罩。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虽然成立了作为专门二级机构的文化研究院或者附属于文学院的文化研究系,但文化研究的主体机构力量依旧显得单薄。随着近些年学者们对文化研究领域的关注,社会学和传播学等相关机构的学者也开始转向文化研究领域,用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去解答本学科面对的实践难题。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位列被转载数量最多的二级机构,可见成立文化研究领域的专门研究机构,的确能有效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和繁荣。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作为智库型文化研究机构,不但为首都北京和国家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服务〔5〕,还针对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等文化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他类似的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可以借鉴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的发展思路,超脱以教育教学为目标的学科发展藩篱,向新型智库转型,关注社会文化热点问题,为政府和各类社会机构提供智力支持,这样才能让文化研究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研究是一个问题意识极强的研究领域,除基础理论研究外,它更多关注社会文化问题,从文化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文化研究这种问题意识特性,使它能快速融入社会实践,用文化研究的前沿理论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难题。

(二)学科分布

国内文化研究的学科争论和独立发展之路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种夹缝中求发展的弱势状态,让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声音和力量都较为薄弱,导致很多学者并没有文化研究的自觉意识。学者们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很多时候并不会自觉归入该领域。通过对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转载论文学科归属的分析,能粗略判断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科发展意识和研究方向差别。

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每一篇文献均含有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标注的中图分类号,利用样本文献自带的中图分类号,不但能发现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而且还能细化至研究领域的差别。在样本文献学科分布中,G122中国文化专题研究以82篇位居第1,分列2~10位的中图分类号分别为:G112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专题研究、G02文化哲学、G05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G206传播理论、C912.81城市社会学、K890民俗学、K203文化史、G120方针政策及其阐述、G127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

通过中图分类号发现,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虽然是一本文化研究领域专业期刊,但是它所转载的论文并不全具有清晰的文化研究意识。中图分类号代表作者或编辑对于文章学科分类的自我判断,在前十位的中图分类号中社会学分支下的城市社会学、中国史中的文化史、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等非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图分类号都出现其中。虽然大部分转载论文具有文化研究的理论自觉,但因为文化自身具有广义和狭义的争论存在,跨学科依旧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研究只要能够坚守以社会文化问题为导向的问题意识,就能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文化问题认识的深入而由各学科逐渐聚拢至文化研究领域,形成理论发展的学科向心力。

(三)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6〕,它是论文中集中反映文章主题思想的核心词汇。经过对748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处理,共得出2 287个关键词,其中最少出现1次的关键词有1 751个,关键词重复率约为23.43%,篇均约3.06个关键词。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能挖掘出研究热点的分布特征,方便对近五年来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的总体特征和聚焦热点进行研究。

利用Excel自带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对2 287个关键词进行合并同类项处理,并进行降序排列后,能够得到一个按照词频数量从高往低排列的关键词列表。为了使研究更加聚焦,表1选取了词频位列前22位的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位列关键词第二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新文化运动至今已逾百年,但是它作为中国文化由古代至近现代、由东方至东西杂糅的重要转折期的载体,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在。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价值观开始在中国落地,但围绕着西方价值观念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因此新文化运动给国人提出的理解和回应西方文化的严峻课题,至今远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7〕。在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在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深入思考过程中,必然遇到对新文化运动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华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一个热点关键词也理所应该。

相关学者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文化研究领域正围绕视听文化研究、数字与媒介文化研究、文化记忆问题研究以及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研究等前沿议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思考和研究〔8〕。表1所反映出来的高频关键词也基本和该学者的观点吻合。文化记忆以及记忆、视觉文化、媒介都在表1中有所体现。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代表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全球化、现代性和多元文化主义代表着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态势;文化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务是从文化事业管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大众文化和知识分子则凸显出普通民众和精英阶层的二元文化对立。

三、近五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的回顾

(一)拥有国际化研究视野

文化研究是一个中西合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坚守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而以伯明翰学派为典型代表的文化研究则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积极译介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沿,关注国外文化发展,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和交流,探索文化研究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发展方向。研究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中西交融所带来的国际化视野,是近五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际化还体现在作者队伍的国际化上。在全部836位作者中,共有81位外国作者,占总作者数的9.69%。外国作者所参与的论文既有对国外理论的翻译介绍,如对斯图亚特·霍尔相关文化研究理论、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介绍等;还有借助国外学者的他者视野和不在场的旁观立场进行的中国社会文化问题研究。甚至学者们已经通过国内外合作的模式,关注到了文化研究领域跨国合作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欧洲文化政策和管理研究机构的运作模式研究,探讨跨国性的比较文化研究项目运作模式,并认为在公共文化政策领域,项目研究与文献的跨国联系协作,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9〕。

国际化更体现在研究内容上。在表1中,关键词“全球化”位列第11位,证明了国际化研究视野下对全球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同时,通过对样本文献的中图分类号梳理,仅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类目下就有61篇文献,占样本文献总量的8.16%,可见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是作者的一种研究自觉,其在进行文献内容分类时,已自觉地将自己的论文划入中图分类号“G1”所代表的世界各国文化研究中。

(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相互激荡

传统和现代的激荡广泛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近五年转载文献上不但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间的激荡,同时还体现了本土化和西方化的相互冲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母体,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10〕。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间的激荡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文化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多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现象涌现出来,亟待文化研究学者带着问题意识去解答现实文化难题。富含问题意识的文化研究积极主动关注现实问题,使得文化研究对现代文化的关注多于传统文化。在样本文献中,涉及传统文化主题的论文,多集中在经典文本、文化遗产、文化复兴、国学和民俗研究领域,但是学者们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及其现代性的改造上从未停止思考,如何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同时怎样结合时代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超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问题。

以网络文化、城市文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为研究焦点的现代文化研究明显多于传统文化研究。在样本文献中,以网络文化为主题的文献有31篇,所关注的文化问题涉及网络游戏、社交、媒体、音频和视频传播等各类网络亚文化。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利用敏锐的问题意识,通过对细小的网络亚文化进行分析和解构,去探索网络世界中不同族群的文化行为特征,并努力以小见大,勾勒网络世界文化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图谱,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隐藏在网民群体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他们都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行为,现代文化所代表的现代性富含传统性和民族性,当今社会的现代文化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传统文化。

文化研究从1990年代末开始在国内兴起,至今已经形成了注重“本土性”的政治品格〔11〕,学者们在面对西方化以及现代性的冲击中,始终保持冷静思考,本土化成为国内文化研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追问的一个问题。本土化体现在学者们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持续关注上,广场舞、流行文化、粉丝文化、城市文化、公共文化治理等紧密贴合社会现实的文化问题成为文化研究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本土现实文化问题研究,不但能激发研究者的热情,用细致入微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文化现象,进而运用文化研究理论去解释文化现象行为;同时对于本土问题深入研究也是将国外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必经之路。国外文化研究理论所产生的土壤未必适合用来诠释国内文化现象,本土性文化问题是运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有效性的最佳途径。正如陶东风教授所言,本土化文化理论和方法的建构,需要转向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与发生现场,对之进行发生学的研究,这是建构中国本土化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12〕。

西方化并不等同于国际化,它是与本土化相对的另一维度。相对于文化研究本土化的诸多努力,西方化是在研究理论上对西方理论的照搬,死板地将西方理论套用来解释中国问题;同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上也单一模仿西方经典文献,缺乏对中国国情的关注理解。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本就发源于西方,并且现代社会学科中的诸多理论也起源于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这种西方化态势可以理解。文化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兴起和发展本就短暂且孱弱,学习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一条迅速成长的捷径。但西方化应具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思想,西方理论是解释中国问题的一个视角,但并不是唯一可能,文化研究领域应该形成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中国方案。西方化更应体现在对西方社会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上,形成一种智库思维。西方社会和我们一样具有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对于国外文化问题现状、态势以及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关注,能让我们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知己知彼,不用总是摸着石头过河。

(三)伪大众文化的精英主义倾向

大众文化一直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在中西方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差异下,大众文化的具体含义和指向人群是不同的,使得“大众”这一大众文化的载体有着巨大的阶层差异,进而造成了国内文化语境下研究的大众文化和实际的社会大众群体间存在阶层错位。本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就变成了一种披着大众外壳的精英主义文化。学者们虽然已经关注到了这种社会阶层分化对大众文化分层的重要影响〔13〕,但在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所反映出的实际研究过程中缺少对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关注。

这种伪大众文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对于性别文化研究特别是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缺失上。在样本文献中,以性别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仅有4篇,其中女性主义文化研究2篇。当我们在进行文化研究过程中,无视研究群体的社会性别或将性别这一变量同一化,就难以准确描绘研究对象背后所代表的阶级、经济、区域、民族、年龄和代际等社会问题的差别。而在英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学者们对性别意识形态、阶级、大众文化、种族和性的文化建构与批判性理解,形成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理论,例如罗博瑟姆的工人阶级女性意识理论、默克罗比的青年工人阶级女性亚文化理论、卡比的黑人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等〔14〕。通过对样本文献梳理,还发现文化研究领域不但缺少对于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同样缺少对国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女性主义文化问题的现实关注。

这种倾向还表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简单二元对立上。在样本文献的关键词汇总表中,对“城市”一词进行检索,共得到60个检索结果,以“都市”为检索词汇,共得到18个检索结果。而以“乡村”为检索词汇,共得到13个检索结果,以“农村”为检索词汇,共得到4个检索结果,以“城镇”为检索词汇,共得到6个检索结果。二者检索结果的差异,正是以城市文化为中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种表现。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城镇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趋势,城市以其优越的生活条件,成为人口集聚中心。在文化研究领域,众多以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为视角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否能真正代表整个社会总体的文化脉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种对立除了表现在以城市文化为中心文化外,还体现在简单的城乡二元划分上,这不但忽略了二者的过渡阶段小城镇以及城市外围的城乡结合部文化,还生硬地将城市和乡村割裂,制造人为对立。城市社会学位居样本文献所属学科的第6位,其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社会学分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去关注城市文化问题,是文化研究领域跨界融合的一种体现。但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学产生于城市化率较高的美国,其社会结构特征和国内有着巨大差别,对其一味地模仿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城市文化问题。即使是在芝加哥学派内部,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也注意到同一城市内部不同的文化圈层问题,并不会将城市看作是一个文化整体去对待。

最后这种倾向还表现在所见即所得的狭隘研究视野上。文化研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者们研究的逻辑起点往往来源于身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基于对问题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去寻求解决文化问题的答案。这种问题意识有着强烈的现实关照,但这也导致所见即所得的狭隘研究视野。在学者们无法接触的社会文化问题上,研究薄弱。通过对样本文献摘要汇总数据检索,“少年”一词共得到7个检索结果,“青年”一词共得到36个检索结果,“中年”一词检索结果为1个,“老年”一词检索结果为0,这体现了青年群体是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不但青年群体成为研究关注焦点,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同样是研究焦点,以“网络”为检索词,在样本文献摘要数据汇总中共检索得到81个结果。对个体学者而言,研究聚焦是一种良好的科研行为习惯,但是对于整个研究领域而言,过于集中在热点文化问题上,就会使得所谓的大众文化具有“伪大众”的研究倾向。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却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群体和社会底层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文化现象、文化问题和文化行为同样值得关注。文化研究领域对于这些阶层和群体的研究缺失,很容易造成其他学科占领该领域,进一步挤压文化研究的学科生存空间和学科价值。社会学之所以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就是源于它对社会各阶层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全面关注,文化研究领域应该形成一种占领研究阵地的紧迫感,来保障学科发展空间。

四、文化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对近五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所刊载文献的计量分析和述评,可以大致勾勒出文化研究领域在过去五年的发展动态,结合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趋势,文化研究领域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突破。

第一,传统文化研究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应形成文化研究共同体。二者对于“文化研究”这一词汇归属权的论争一直存在,虽然近些年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在冠名权争夺上逐步占据上风,但是从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上,二者应该摒弃前嫌,协同并进,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在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中二者的并存态势就为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在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实践方法与问题意识上稍微欠缺,但是在学科认同度以及学科的深度与广度上占有巨大优势,而这些也正是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的缺点。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天然互补,如果二者秉持共同体态度,放弃对文化研究冠名权争夺,共同进步,不但能够扩大文化研究的影响力,而且能加速推动文化研究和文化学的学科化进程。

第二,拓宽研究视野,广泛关注各个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类型,走出最具广泛代表性和最大公约数的大众文化之路。大众文化不应成为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概念,而应真正具备中国社会文化特征,能广泛反映出大多数中国人民所普遍具有或普遍接触的文化。我国人口众多,社会阶层分化和城乡差别巨大,这就要求文化研究的研究者们走出书房,去认真调研、仔细梳理各种社会文化特征,这是一个脱离研究者自身社会阶层和视野领域,真正发挥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特征,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问题的艰辛过程。但是一旦文化研究学者能够关注到具有最大公约数的大众文化,其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度和学术评价效果会十分优秀,并且文化研究的学科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也将提升。

第三,加大对国外优秀文化研究理论的转化运用力度,将前沿理论运用到实践研究中。文化研究领域应该将对理论前沿的高度关注转化为实践研究的发展动力,用中国实践去检验研究理论,实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最大价值。文化生态、文化资本、文化记忆、文化基因等国外较为成熟的文化研究理论从不同维度去揭示社会文化运行结构,为我们认识文化的结构形态提供了它者视角。国内在理论研究和转化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理论的不同视角去审视社会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第四,关注涉及文化的交叉学科领域,积极从文化角度去阐释各个相关交叉学科的重大发展浪潮。文化研究的交叉属性使其天生具有融合发展能力,因此不但要以文化视角在社会学、艺术学、文学等基本领域建言献策,保持其在文化社会学、艺术学理论等方向上的影响力;同时还应关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文化学”领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积极介入,努力扩大“文化学”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应形成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理念。传统文化研究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思考;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则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揭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问题;而杂糅在管理学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则是从文化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社会文化问题。它们的起点不同,但是应形成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文化研究应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用前沿理论和方法,以中国现实文化问题为导向,解决中国文化难题,形成发展中华文化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文献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科技文化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