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工具材料的趣味教学
2021-11-28程晓晓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学生只有了解不同工具材料的特性,掌握不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才能有效地使用各类工具材料。因此,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对教学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进行探讨很有意義。
关键词:工具材料;趣味教学;小学美术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8-0081-02
引 言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特别是手工类课程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拼拼插插”“贺卡”“感觉肌理”“什物拼贴”等内容,并能够运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剪、贴、拼等。但二年级学生在之前的手工类课程中接触的工具材料大多是卡纸、皱纹纸等,对瓦楞纸这种新型工具材料缺乏了解。瓦楞纸与卡纸的区别很大,如何利用瓦楞纸特殊的肌理、纹路、色彩等进行大胆的想象创作,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充分体验工具材料的趣味性和特殊性,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进行巧妙地创意设计。
一、探寻材料“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首先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美术工具材料,这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二年级学生在此之前接触的大多是从商店里买到的一些手工材料,他们没有变废为宝的意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喜欢上普普通通、没有鲜艳色彩的工具材料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两个小任务,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美术工具材料和体验使用这些材料的乐趣,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寻之“趣”
瓦楞纸箱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虽然它随处可见,但人们不会刻意地观察它、收集它、利用它。在生活中,学生其实经常接触各式各样的瓦楞纸箱,如水果箱、啤酒箱、废旧的纸盒等,但很少有学生玩一玩、撕一撕、变一变,他们从未发现这种材料特殊的肌理趣味和独特的美感。
二年级学生之前做手工接触到的工具材料大多是彩色卡纸,对这种纹路、肌理比较特殊的材料的认识较少,更别说要对其进行大胆创造了。因此,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生活中的瓦楞纸,一方面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重视对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感受这种新材料的特殊性。
(二)撕之“趣”
废旧的瓦楞纸并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将其撕开才会发现这种材料的特殊肌理。通过亲手尝试,学生发现厚的、大的纸箱比较好撕,一些薄的、小的则比较难撕。学生的思维五花八门,他们遇到问题后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尝试,学生发现对一些比较难撕的瓦楞纸可以用牙签戳、用抹布搓、用剪刀戳、用水浸泡等方法。撕开的瓦楞纸凹凸不平,这种普通的材料竟然有如此特殊的肌理效果,这与他们平时接触到的卡纸、彩纸、皱纹纸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感受到了材料带给他们的乐趣。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此普通常见的材料到了学生的手中就有了特殊的美。通过课前寻瓦楞纸的活动,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在动手和动脑中积累了经验。学生开始学着自己研究和发现不同工具材料的特殊性,而且非常享受趣味实践的过程。
二、体验材料“趣”
(一)制作之“趣”
课前的寻瓦楞纸和撕瓦楞纸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的乐趣,积累了经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体会和研究瓦楞纸这种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既获得了成就感,也懂得了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既然学生对这种新型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那么怎样利用粗细肌理不同的瓦楞纸做出不同的造型就成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学生示范,启发想象
学生的创意层出不穷,他们已经学过“像什么呢?”“难忘夏天”等,对撕纸画已经有所了解。二年级学生的表现欲望比较强,笔者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点,请学生当“小老师”示范撕的方法。笔者让学生动手,发挥想象,随意撕出一些形状来。瓦楞纸在学生的手中仿佛具有了魔力。不一会儿,学生就撕出了小动物、小汽车、手、铅笔等形状。
2.对比观察,掌握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同样重要。瓦楞纸这种新材料有着特殊的肌理效果,使用起来和平时的手工材料有所不同,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1]。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法,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和自由创造,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一些技法,如剪、贴、卷、戳、画,等等。在学生找到材料使用方法后,其可以由教师演示或学生示范,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触类旁通,产生一些新奇有趣的想法。
(二)搭配之“趣”
通过启发想象和掌握方法这两个环节,学生基本能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简单创作,但大多数学生的作品比较单一,形式相对简单。如何巧妙地利用瓦楞纸色彩、肌理的不同,进行奇思妙想,发散思维,创作更有美感、趣味的作品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在课前收集瓦楞纸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现,不同的瓦楞纸的肌理不一样,有的纹理粗,有的纹理细。虽然瓦楞纸的颜色并不丰富,但其细细比较还是有差别的,如有的瓦楞纸是深褐色的,有的是浅褐色的,有的是米黄色的。而且不同纸箱上的瓦楞纸背景图案也不一样。相应地,学生在创作时就能考虑各种瓦楞纸肌理、色彩、背景图案的不同。当把他们合理地组织搭配起来时,画面将更加有趣味,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什物拼贴”,所以在以瓦楞纸为主要创作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纽扣、碎布、鞋带、豆子、麦穗、吸管、棒冰棍等,进行再次美化装饰。因为材料不同、肌理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不同,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会学生使用基本的制作方法和有趣的搭配方法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操作,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有了这些“抓手”,学生就能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和搭配方法,这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美术是一门创造性学科,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若过分依赖教师,缺少主观能动性,将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本节课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既能够取长补短,又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展示材料“趣”
在展示环节,笔者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会”,充分展示小组的成果,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在评价方面,笔者让学生尽量根据教师给出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评价,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找出作品的优缺点。评价方式以自评和互评为主,笔者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作品的闪光点。学生通过展示、评价的环节,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也激发了对工具材料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对新事物的探索热情。
结 语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研究美和发现美,使学生树立变废为宝的意识。整节课氛围轻松有趣,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趣味实践中学有所获,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通过“神奇的瓦楞纸”的教学,学生对工具材料的兴趣越发浓厚,动手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程晓晓(1989.7-),女,江苏常州人, 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