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历史好课的三个表征

2021-11-28严立明李文巍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历史思维

严立明 李文巍

摘要:审视一节历史好课有三个视角:一是故事与细节,即感受历史特性的视角;二是问题与思维,即训练历史思维的视角;三是人文与情怀,即追求历史价值的视角。对一节历史好课外在表征的探讨,旨在给一线历史教师明晰历史好课的设计与建构提供一些启迪。

关键词:历史好课;历史特性;历史思维;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B-0074-03

当下,新课程改革有喜有忧:“喜”的是历史课堂教学范式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素养渗透”,“忧”的是课堂上学生更多处于“假学习”状态。为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失去了“历史味”。曾记否,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先后推出了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这些节目播出后,使得易中天迅速获得海量粉丝,社会上也开始涌动“品史热”,在突如其来的“易中天现象”面前,许许多多的历史研究者、历史教师感叹:原来历史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也可以成为普通民众的精神和心灵的“营养品”!细细咀嚼这些节目,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成功首先源自对历史的热爱和学养积累,源自他对观众的喜好和期望心理的了如指掌,源自他对故事和哲思洞见的精彩纷呈。为此,我们的历史课堂要能够吸引学生,就必须让我们的历史课充满“历史味”,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让学生与历史人物“零距离”对话,从而“神入”历史。

一节历史好课有哪些具体的外部表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视角展开检视:一是故事与细节,二是问题与思维,三是人文与情怀。其中,故事与细节是从历史学科自身特性这个角度观察的,而问题与思维是从认知方法和思维逻辑的角度考察的,人文与情怀则是从学科价值诉求的角度来体现的。下面,笔者就以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为例来探讨一节历史好课的三个表征。

一、感受历史特性的视角:故事与细节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直言:“历史学骨子里是讲故事,这是我对历史学的理解。”[1]还有其他历史学者也强调“即便是讲艰涩的概念或者抽象的制度史时,也不能脱离人物故事和人群故事。”[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也强调:历史教学要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然而,反观当下的历史课堂,历史课被一个个艰涩的历史概念取代,被一条条干瘪的历史结论替代,被一道道繁复的试题顶替。没有故事,历史课就会失去灵魂;没有故事,历史课会让学生丧失激情;没有故事,历史课就根本不像历史课。

“讲故事,听故事,品故事”既是历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自身的特质决定的。而且学生在聆听生动、具体、形象的历史故事过程中,可以提升学习历史的兴味,可以增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激发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可以滋养历史情怀,开拓历史视野。毋庸置疑,“讲故事,听故事,品故事”是改变历史课堂上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有力手段。有些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探究“人类起源”这个主题时,可以讲东方“女娲造人”的故事和西方“上帝造人”的故事;在学习七年级历史第3课《远古的传说》时,可以讲“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大禹治水”等故事;当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时,历史故事更是精彩纷呈、取之不尽,可以用来激活课堂的故事有:重信讲义的“退避三舍”的故事,生搬硬套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奋发图强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反复无常的“朝秦暮楚”的故事,胆略超群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等等。有些故事还有启发学生洞悉历史趋势的功能,如楚汉之争中的“鸿门宴”的故事,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还有五代十国后期“黄袍加身”的故事。还有些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艰涩概念,如可以利用“目不窥园”“贤良对策”的故事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念。这些故事或置于上课伊始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或置于课中可以汲取历史智慧,或置于课后可以留有余思、震撼心灵、打开心扉。

二、訓练历史思维的视角:问题与思维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习的本质就是发掘问题、解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肇端,是学生抽象性思维训练的载体。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无聊的课堂、无趣的课堂、无深度的课堂。前文所提的“易中天现象”之所以成功,在于易中天把三国历史有关知识与丝丝入扣、发人深省、疑窦丛生的系列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巧妙而严丝无缝地对接起来,使观众和听者享受一次次思维穿梭、思维跨越、思维跃动的“知识盛宴”。有鉴于此,历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紧扣学习主题,以课标为法度,立足学情,把学习内容转为深度问题的思考。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可以在适切的时机抛出一系列问题:汉武帝为何要颁布“推恩令”?他采纳了谁的建议?如果你是汉武帝,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而威胁皇权的问题?西汉初期,许多士人依附地方诸侯王对抗朝廷,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儒家学说为历代王朝所推崇,这个现象发轫于秦朝吗?为什么?汉初国库空虚想从诸侯王那里借贷,借贷的结果是什么?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大问题?这些问题链围绕“汉武帝大一统措施”这个主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及深。通过这些问题探究,学生对西汉兴盛的过程及归因有了清晰完整的认知,对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西汉“大一统”和秦朝“大统一”的历史现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此外,漫漫历史进程中,充满了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教师可以依托这些历史疑案(历史之谜)导引学生思考和深究,如:历史上的朱元璋留下了许多画像,有的丑陋无比脸如铁犁,有的英武端正酷似唐太宗,有的面庞温润如慈祥老者,那么到底哪副面孔才是朱元璋的原貌?他为何留下了这么多风格不一的画像呢?探究历史疑案并不是要寻找真正的历史答案,而且找到了对现实也无多大意义,教师引出历史之谜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其学会像历史研究者、历史学家一样深度思考。

三、追求历史价值的视角:人文与情怀

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将近二十年,一直在自我追问:我们的历史课堂给学生带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在经历一番番痛苦而又纠结的扪心自问后,笔者幡然醒悟:虽然学生在历史课堂所习得的知识或许在他们毕业多年后已经淡忘,但是教师通过历史课堂给予学生的情理滋养是可以永恒的并伴随着他们一生。情理滋养是什么?它是深藏于历史深处、细处的人文关怀,它是暗藏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中的人生智慧。我们的历史课堂给予学生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一种情感、一种人文、一种修养、一种情怀!

清代学者龚自珍有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教育的落脚点是让学生传承“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3]。这种“文化心理密码”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民族、国家所饱含的持久的大爱。为了滋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时,首先播放了视频——配乐诗《乡愁》。伴随着伤感、低回、悠远、寂寥、孤独的背景音乐,学生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中年人,在半个世纪前的一个普通夜晚,一个灯火略显昏暗的普通小楼里,以难以描绘的复杂而又苦闷、纠结的心情写下了对家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炽热的爱。从学生安静而又思绪绵绵的表情中,笔者似乎看到学生在回望祖国曾经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历史,反思台湾过去被侵占、现在被分离的“痛苦与悲情”,从而唤起学生关注祖国命运、关注两岸关系发展的爱国情怀。我国史学大家陈寅恪说,学习历史就要有一种“了解之同情”,才能重返历史现场,才能走近历史人物、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历史人物的曲折人生和各种无奈的人生际遇,感怀祖国和人民在历经种种考验和磨砺之后坚强、崛起,从而生发文化认同感、个人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从而树立端正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观。

總之,一节历史好课应该在动情的故事叙述中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应该在玄妙灵动的问题链探究中凸显历史学科的魅力,应该在身临其境的历史情境中滋养学生的情怀。故事、问题、情怀是建构一节历史好课的三个着力点,也是检视一节历史课是否充满“历史味”的三个外部具体表征。一起回归历史故事分享、一并探究历史疑云、一道滋养家国情怀是我们历史教师要努力的教学正方向,也是历史教育、历史教学本身原有意蕴,更是彰显一节历史好课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曹传和.谈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0):52.

[2]冯尔康.“说故事”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J].河北学刊,2004(1):164.

[3]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04).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历史思维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旧建筑改造中历史记忆延续策略探讨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