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思维的初中历史问题设计
2021-11-28叶敬玉
叶敬玉
摘要:历史思维与问题紧密联系,历史思维是历史实践教学的核心,历史问题是引导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历史问题,设问的导向性要明确,把质量意识贯穿在问题设计中,问题设置要适当,循序渐进,注意梯度,要把握好启发思维的“放”和“收”的尺度,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逐步生成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思维;问题设计;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B-0061-03
“没有历史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习”。历史思维蕴含在历史知识生成和历史问题解决之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呢?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研究教材、利用教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再开发。问题是激发学生历史思维的关键。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是课堂实践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只有设计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才是教学的核心,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积极思考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自然心开意解,轻松领悟本质。因此,只有精心设计学生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本文以部编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基于历史思维的初中历史问题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问题设计的目标导向
问题是学习的向导,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够激励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如果设计问题目标明确,教师因势利导,学生自然会茅塞顿开。目标导向性明确的问题能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搞清、搞懂所学知识的重点内容,迅速掌握本课的核心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如果问题不得要领,学生的学习则如同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在“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课活动单导学教学设计中,第一环节“文艺复兴”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核心内容、实质和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笔者充分运用设问引思,帮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观看PPT,阅读教材,然后思考探究下列问题:文艺复兴何时发生的?其本質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兴”?什么是人文主义呢?
这里设问的导向性很明确,直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指向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的地方,用问题引领学生依次渐进学习文艺复兴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文艺复兴的概念、本质,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人文主义的概念,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引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学会应用,打开思维的局限,用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相近知识在应用中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搜集资料,认真分析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引领学生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讨交流,教师适时予以释疑点拨,学生对文艺复兴概念、人文主义的内涵逐步理解。
二、问题设计的质量意识
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是对史料进行鉴别、取舍、分析和整合基础上的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提升问题质量,把质量意识贯穿在问题设计中,这样不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产生探索答案的欲望。在课堂活动的第二环节“走进巨匠”,教师指导学生布置“艺术作品中的文艺复兴时代”小型展览,让学生搜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艺作品的图像资料,分别组建文学组和绘画组,撰写作者生平简介及作品说明,选出小组代表向其他学生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文学艺术作品、结合不同学科的视角深度剖析,让学生认识“人性”的魅力,提升学生历史解析的能力。例如,剖析名画《蒙娜丽莎》,请小组代表从画像的构图、色彩、人物形态等方面谈谈对画作的认识。通过介绍画作产生的背景和创作环境,让学生体会画家创作《蒙娜丽莎》时的情感和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其他学生则提出问题,咨询与作品相关的问题,然后对学生设计的问题进行如下梳理:作品《神曲》如何体现人文主义?名画《蒙娜丽莎》在人物刻画上怎样体现了人文主义?你怎么看这幅画?从历史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看,这幅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部分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内涵深刻,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支持,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渐进式的领悟。为了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问题设计的质量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优化问题设计。在分组学习和问题设计中,学生从作品中获取有效信息,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通过赏析文艺复兴时期杰出代表的作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认识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时再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人物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升华,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问题设计的梯度指向
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积累经验—感悟生成—强化稳固。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要恰当,具有一定的梯度。提问题就像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顺势攻克坚硬的关节,问题自然就容易解决。在进行活动三“文艺复兴的扩展”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艺复兴是如何扩展的?请简要评述莎士比亚的作品及其体现的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问是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15、16世纪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向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展。这些国家的代表人物包含莎士比亚。针对第二问,教师指导学生编排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片段,体悟莎士比亚创作该剧的意图。学生观看表演后,分小组讨论,写出感悟,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交流。教师在归纳各组的认识后,进行点评。设置恰当的问题梯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排演戏剧,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莎士比亚剧情设计的精巧、语言的精彩,以及作品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分析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价值和影响。
学生解答问题及其表演过程,也是不断深入思考、思维碰撞的过程。这种由浅入深有梯度的历史问题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活跃,更加具有逻辑性。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解答中,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享受成功乐趣,既锻炼思维又提升历史素养。
四、问题设计的收放尺度
设计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这是“放”;与此同时,问题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而定,要有据可依,不能盲目设问、不着邊际,不能让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喧宾夺主,这是“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收”和“放”,把握好启发思维的“放”和“收”的尺度。学生在这种收放有度的问题中思考、探求、获取新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启大智慧。这类问题设计在组织学生分组研讨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课难点。针对难点,教师通过设计问题,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讨论问题中出现的疑问及猜想的把控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要及时引导,做到收放自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对“文艺复兴”一词加以理解。“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在分组学习中,学生深入探究,相互交流,充分认识到文艺复兴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
五、问题设计的思维生成
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思维的质量,思维能力强的人思维的节点连接目标准、跨度大、数量多、指向活,而思维能力弱的人思维链长度短,且容易断,容易错误连接,缺少逻辑性和灵活性。大多数人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渐悟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曲线式前进,然后逐步稳定和固化,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散乱无序,缺少逻辑关联,就会造成思维链紊乱和断裂,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遵循认知规律的问题会让思维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链条,并使之不断地强化变得越来越牢固。在活动四的环节中,“影响”这一部分,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从而进一步理解文艺复兴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就像一根链条,是逐步加长、加固的。教师通过设计出的合理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深入研讨,对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展示文艺复兴起源和传播的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结合时间与空间分析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及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