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国际项目投融资的机遇与挑战
2021-11-28温紫萱
作者简介:温紫萱(2001— ),女,汉族,江西石城人。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摘 要:本文从企业视角出发,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为例,结合企业海外项目投融资具体实践,分析我国电力行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项目投融资在产业结构、市场范围和投融资方式等各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投融资过程中国家、市场及企业各层级风险进行阐述,提出搭建高质量国际互通平台、开拓行业协作机制和创新EPC+IPP模式等保障措施,以期将投融资理论研究与企业项目实务紧密链接,为今后新型国际项目投融资模式转变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项目投融资;一带一路;企业分析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合作逐步进入国家规划,并深刻影响着电力企业的转型发展,中国企业国际投融资范围正扩展至海外工程承包、海外电力投资运营、技术设备进出口等各个方面。因此,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国际项目投融资的机遇与挑战顺应国家战略和未来国际投融资发展趋势,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目前,國内学者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从总体出发,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探究构建国际项目投融资市场的要素与模式,即包括从顶层政府政策引导出发,在多方主体参与下最终落于投融资企业实体,以及从企业个体入手,向上延伸至对国内外项目投融资市场的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虽曾关注企业视角,却仍较少联系个体企业实际情况,无法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项目投融资大环境的宏观影响与微观个体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现实问题相链接,缺乏理论思想对企业海外项目投融资实践的具体化指导。故此,本文选择以较早布局海外市场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该企业境外市场项目的具体分析,梳理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项目投融资面临的机遇、挑战及风险,并从政府、行业及企业三方面出发,分析提出搭建高质量国际互通平台、开拓行业协作机制和创新企业EPC+IPP商业模式等保障措施,以求使理论研究成功落地,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于项目实务探索中寻得国际项目投融资发展的新思路。
一、机遇与挑战
(一)推动企业海外项目投融资产业结构升级
依托“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国企业除得以充分发挥资源补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在合理配置沿线国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同时实现与当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进一步技术升级外,还获益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加频繁的高层互动和贸易交往,正逐步消除高端发达国家市场对中国电力企业资质和能力的成见。
如中国电建孟加拉达卡机场高架快速路项目公司就曾于“一带一路”峰会签订银团贷款协议,并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实现企业首个海外BOT公路项目。同时,得益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断深化的合作进展,中国电建还于乌克兰、波兰等欧洲高端市场成功斩获Eurocape 500MW风电项目、FAS69MW光伏项目等多个新能源工程。从这些企业海外新拓产业中可以窥见,“一带一路”倡议不但为中国电力企业在新兴领域站稳脚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由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向新兴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还助力企业逐步进军中高端发达国家市场,以获得技术交流升级机会,推动企业产业实力整体提升,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中国企业逐渐加快的海外产业升级进程也带来企业海外新拓领域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难以跟上其产业改革步伐的新问题。若企业无法切实加强对拥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忽略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转型,则很可能面临因未找准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合适节奏,未合理协调其海外整体发展而产生的利润亏损。
(二)拓宽企业海外项目投融资市场范围
近年来,国家用电量年均增速的回落在加剧我国电力行业竞争的同时,也加速暴露国内电力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当国内行业需求经历漫长调整期时,中国企业适时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开拓海外市场则不失为一计良策。
据《全球基础设施展望》(Global Infrastructure Outlook)报告称,2016-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总量将达94万亿美元,且亚洲和非洲地区需求相对更大。然而,虽然大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缺口,但其国家内部往往缺乏有实力的设备制造商和工程承包商,无法承担起大规模的项目投融资与工程建造工作。因此,中国企业具有巨大海外投融资空间。
自2015年起,中国电建共成立亚太、中东北非、东南非、中西非、欧亚、美洲六大海外区域总部,以求实现其海外业务资源的整合管理及属地化经营。由图1可知,2015至2019年间,中国电建六大海外区域项目规模总增长超九百亿元,企业海外投融资规模稳步扩大。同时,图2还表明,企业业务范围虽由中东北非地区向欧亚地区转移,但非洲地区仍为中国电建海外投融资业务的重点区域。
中国电建这一类中国企业投资决策的变化和延续无疑受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沿线国家能源政策规划的影响。得益于欧亚地区国家“一带一路”首倡地的政策优势,中国企业获欧亚国家在政治互通、设施联通及资金融通等海外项目投融资各相关方面的充分支持,中国电建在这一海外市场区域的表现也正展示出中国企业对欧亚市场未来发展态势的信心。
但与此同时,另一中国企业的重点投资区域——非洲地区却还面临着政变频繁、电力覆盖率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因此,尽管非洲的潜在能源储备丰富,非盟也曾提出“非洲可再生能源倡议”,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中仍需面临大多数非洲国家缺乏足够电能以支持大型工厂运转,以及非洲当地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开发和新兴技术创新难以实现的困境。
(三)优化企业海外项目投融资形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海外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各层面的高度关注促使更多高质量人才涌出,国际市场中不断碰撞出新型海外项目投融资形式。这些迭代而出的新模式不但丰富了企业的资金拼盘,帮助其实现长短期资金的错配,还助力企业在日益复杂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成功取得价格和商业模式上的主动权。
以中国电建海外项目的主要投资模式为例,企业项目资金大多源于自有资金、外部股东和银行贷款,资金融得后即投入设立境外全资、控股或参股项目子公司。但因企业海外项目普遍存在建设周期较长的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股权投资形式将大大降低资金流转速度,投资收益亦难以在短期收回。因此,中国电建选择合理运用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建信通”新型买断型融资方式,以便在不占用企业银行授信额度的前提下得到较为优惠的中期融资。除此之外,公司还多次于境外成功发行美元高级永续债券,节约企业中长期融资成本。
但是,尽管“一带一路”良好政策形势下各类新型融资方式的生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金融通的后顾之忧,可也对企业综合实力和风险管控机制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中国电建于孟加拉开工的巴瑞萨燃煤电站项目为中国企业在孟控股投资的第一个IPP燃煤电站项目,该种投资模式的选择意味着企业将独自承担全项目周期内包括征地风险、政策变化风险、融资风险在内的全部风险,将面对因企业前期资金投入不合理而导致后期投运亏损的可能。因此,在各类海外投融资手段的逐步优化为企业海外项目投融资带去更多活力的同时,中国企业如何成熟运用金融工具,合理降低资金杠杆率,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投资也同样至关重要。
二、风险分析
(一)国内外经济、政策差异等国家层级风险
其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地区项目建设配套设施仍不完善,而国家间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不足终将转变为运输时间的延长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并可能进一步引发项目供应链中断、工程进度延误、人员施工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企业因此面临的运输、履约及安全风险将最终影响其海外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及收益期限。
其二,部分“一带一路”国家过度严格的政策限制和动荡的政治社会环境将引起各类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增加,如中国企业可能因国家间地区差异较大而面临各国签订协议覆盖范围过窄或国家间政策规则不统一等问题。这些政治风险最终将加大海外项目成本的不确定性、缩小企业国际项目投融资区域的选择范围,并增加企业卷入国际税务风波的可能。
其三,疾病、战争等社会突发性事件也是增大企业对外项目投融资建设国别风险的重要原因。就應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而言,一方面,企业为合理应对事件而进行的大规模停工停产不但使各国人员和物资流动受限,还将加大境外当地项目建设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在项目当地卫生防控使企业预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却又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不得不暂时削减本国基础建设投资,项目后续资金供应可能受限,并进而扩大公司涉入项目违约等法律纠纷的风险。如在2020年特殊时期,中国电建就曾不得不面对肯尼亚与中国往来航班停飞、老挝项目部外籍员工以及钢材、粉煤灰等物资进场困难的境况。
(二)汇率及企业间竞争等市场层级风险
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属新兴经济体,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少数国家甚至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再加之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多数国家资金外流加剧,国家间汇率波动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可能因此面临因短期外汇短缺无法及时购买所需物资,以致项目中断、履约进程受阻,国际投资终期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例如,在中国电建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项目中,企业就曾面临因巴基斯坦本国贸易逆差持续增大,致其外汇压力增加,巴基斯坦中央银行实行极为严苛的外汇管理制度的局面。
除此之外,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发展迅速,大量中资企业开始关注海外投融资市场,众多欧美跨国公司也选择重返亚非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对沿线国家项目竞争力度的加大直接迫使竞标报价被不断压低,更间接拉升海外当地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但与此同时,海外项目“双优”模式的减少和商业模式向PPP、BOT等形式的转变却又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在各因素作用下,企业不得不承受日益增大的海外项目竞争压力与项目投融资操作风险。
从图3可知,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电建境外主营业务毛利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其中或许存在企业海外产业结构转型期的因素,但更加激烈的海外市场项目竞争和更为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确给企业海外项目投运营带去更多盈利压力,更快速的成长速度和更灵活的应变能力早已成为国际项目投融资市场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企业内部管理架构等企业层级风险
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跨国投融资过程中受限于时间、空间及成本等因素,对境外项目风险的识别管控能力往往较差,对海外资金的使用也较难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此外,相较于仅涉及国内的项目风险管控,企业在境外项目投融资过程中所涉及各国的财务管理水平差别较大,企业对境外相关地方法律及项目建造运营管理制度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决策的优劣及所选商业模式与投资项目的契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海外项目的质量及管理风险的大小。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建虽为提高企业境外业务整体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选择整合国际业务,设立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和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但“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市场的快速竞争仍迫使企业部分决策制定过于急躁、不够完备,出现项目前期可研论证不充分的情况。这就给项目后期运营带去更大压力,并对公司投后评价机制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除企业海外业务管理方面外,图4表明中国电建企业内部资产负债结构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由图中数据可知,中国电建自2011年以来虽通过定向增发普通股等方式帮助改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但这一比率仍处于76%以上高位水平,较行业整体不占上风。这不仅将使公司在面临某些前期资金需求较大项目时更易失去竞争优势,还将使中国电建在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更为激烈复杂的国际投融资市场后面临更大的现金流和财务管理风险。
三、应对措施
(一)开办国际合作论坛,搭建高质量互通平台
政府方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企业的有力依靠,理应推进企业国际项目投融资智能制造步伐,多样化创新国家交流合作机制,营造国际互融互通良好氛围。其一,政府可大力开办各类产业相关合作论坛,使企业得以通过国际论坛这一更为直接的信息交互媒介,在节约投融资信息获取成本的同时获得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二,政府应大胆打破地域与空间限制,搭建高质量网络互通平台,通过将智能大数据与企业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收益全过程灵活链接的方式,使企业得以于互通平台对潜在投资项目进行大数据筛选,多维分析;对海外在建、在运营项目进行具体情况监测,防范风险。平台还将透明投资者资金运作流程,实现投资者收益回报的实时预估,以搭建起广大投资者与项目公司中间桥梁,吸引更多潜在投资者积极加入。
(二)开拓行业协作机制,多样化风险抵御方式
过度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带来企业利润的大幅亏损,因此,行业内部的协调合作必不可少。首先,电力行业内各企业可选择共同设立行业统一协调机构,在“抱团出海”的同时积极推进第三方市场高质量经济合作,以便在逐步扩大企业合作领域及项目利益汇聚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间互补优势。这不仅将助推第三国产业发展,还使企业得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国际市场资源,实现企业自身长期可持续成长。其次,合作各方也应积极进行多方面协商,以确定合理的海外项目投融资模式,由项目国内外各参与主体共担风险和损失。如合作方可结合海外当地外汇管理政策,约定相应可变化条款或采取多货币结算、货币掉期等风险防范措施,以增强项目公司整体风险应对能力。
(三)推进企业投建营一体模式,创新EPC+IPP模式发挥效力
企业方应进一步创新EPC+IPP模式,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内部优势,联合下属投建运各阶段相关子公司,推动形成由建设企业和金融机构财务投资人共同构成的投建联合体,以求实现企业海外投融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强企业突发性风险应对能力。
一方面,EPC模式使企业得以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其承包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建设进程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各方面进行全面严格的有效控制,在合理管控企业项目风险的同时助力整合企业全产业链优势竞争资源,实现企业项目价值链的有效延伸。另一方面,企业通过IPP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本投资的灵活性,更好把控施工企业EPC价格,投融资期限及后期运维成本,以符合公司当前发展目标和资本架构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資金长短期调配方案,进而协调集团企业内部整体效益,助力其稳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结语
当前,在我国“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于国际项目投融资各方面表现出良好态势,在海外市场逐步实现其项目投融资产业结构的转化、范围的扩展及形式的优化。但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和全球化发展模式也迫使企业不得不面临国家、市场及企业等各层面的多样化风险和挑战。因此,中国企业仍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应对措施,以求合理化解各类风险,应对不同挑战,转危为机,实现中国企业在国际项目投融资领域更为蓬勃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隽,郭凯,艾明,白雪飞,赵岳.构建中国对外投融资合作框架[J].新金融评论,2017(05):161-198.
[2]洪睿晨,崔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气候投融资议题[J].金融博览,2019(07):60-62.
[3]郭健.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理论学刊,2019(06):68-74.
[4]王桂军,张辉.“一带一路”与中国OFDI企业TFP:对发达国家投资视角[J].世界经济,2020,43(05):49-72.
[5]黄宪,张羽.转型背景下中国OFDI结构演化分析——基于企业投资动机和东道国需求结构的双重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8(01):123-134.
[6]阎豫桂.“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需要宏观机制创新与微观业务模式创新[J].全球化,2017(04):79-87+134-135.
[7]宋东升.创新国际业务集团化管控模式[J].国企管理,2019(0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