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项目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2021-11-28沙建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师资培养项目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沙建华

摘要:如东县掘港小学坚守“容和”文化主张,秉承“以文化人,儿童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大爱心,微行动”为实施路径,依托“樟园先锋、慧学课堂、容和书韵、童悦课程、志愿服务”等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师资培养内涵,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渠道,不断增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项目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B-0025-04

如东县掘港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南黄海之滨一所拥有115年历史的百年老校。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坚守“容和”文化主张,秉承“以文化人,儿童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大爱心,微行动”为实施路径,倾力打造“爱的教育”办学特色。作为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学校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对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相关要求,学校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挖掘师资培养内涵,努力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

一、樟园先锋:以党建项目涵养教育情怀

近几年,学校党支部以南通市党建文化品牌——“樟园先锋”项目创建为契机,通过开展各种“微宣讲”活动,持续放大党建项目的正向效能,用党的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烛照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党建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度糅合,为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一)政治理论微宣讲

学校党支部坚持把政治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理念的切入点,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结合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聚焦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不断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周一政治学习时间,常态化、制度化地开展5~8分钟的“政治理论微宣讲”活动。这种短、频、快的宣讲方式,让全体教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深入理解政策文件内涵要求,有效激发起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感。

(二)师德故事微宣講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依托“爱的教育”办学特色,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师德故事微宣讲”活动。全体教师及时捕捉身边同事“爱心育人”的瞬间,通过旁观者的视角,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在即时性的碰撞与交流中,师生情谊化作可见、可感的具体案例,教育情怀成为可学、可模仿的感人事迹。

(三)党史队课微宣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让百年党史以儿童的方式走近学生,学校组织全体党员和青年团员从儿童视角设计、录制党史系列微队课,利用班会课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宣讲,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让红色精神在师生之间赓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的党史队课微宣讲活动中,教师的线上教学技术和“党史”主题思政课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为党培育红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更加坚定执着。

二、慧学课堂:以课改项目催生教学智慧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为引领全体教师扎根课堂,不断提升教学实践智慧,2017年,学校开始推行“慧学课堂”建设,将培养全体师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改革的核心,紧扣“阅读·思考·表达”三种能力要素,努力构建“慧学课堂”教学范式(如图1)。

学校聚焦研究要点,以家常化、项目式研讨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师的“慧教”引领学生的“慧学”。

(一)骨干把关

为充分发挥校内名师、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学校每月定期组织开展“慧学课堂大家谈”活动,所有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带头为全体教师做理论学习辅导,从理念层面指导全体教师厘清“慧学课堂”的基本内涵,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慧学课堂先行课”观摩活动,用具体的课例引领全体教师准确把握“慧学课堂”的实施要点,人人熟知“四学四引”的教学流程,即:自主预学、引导质疑,同伴研学、引导展示、教师助学、引导提升,拓展延学、引导建构。

(二)全员攻关

围绕研究重点,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集体打磨一节研究课,提前一天抽签确定上课人员。通过“卷入式”研究,带动全体教师投入“慧学课堂”的研究中,切实解决“慧学课堂”实施的难点和重点。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及集体研讨体会,每两周撰写一篇《我的“慧学课堂”我反思》,及时记录教学研究中的得失与成败,上传学校“智慧云平台”,在校内实现教学实践智慧的交流与共享,引发全体教师后续的反思与再研究。

(三)项目过关

每个学期正常组织项目过关和验收活动。全体教师根据自身研究现状,进行自主申报。由学校教学处牵头,组织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分学科、分批次进行现场验收,对照“慧学课堂”小组合作规范和评价指标进行逐项打分。对第一轮验收不过关的班级或个人,由教学处分管主任进行跟踪指导和检测,直至验收合格。项目过关促使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投身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不做局外人,不当旁观者。

几年的研究,切实转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效改变了教师课堂行走姿态,一批学科骨干在“慧学课堂”的建设中悄然形成,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攀升。在2020年南通市教学系列“五评选”活动中,教师晋升市名优人才的人数位居同类学校前列。自2017年至今,学校连续五年获得如东县办学水平综合评估金奖。2021年,学校获评南通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学校”。

三、容和书韵:以阅读项目促进教育理解

教师对儿童、对教育的准确理解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并直接外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为此,学校组建教师“容和书社”,以“容和书韵”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师们不同的阅读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精心策划组织各种特色阅读活动,不断拓展阅读空间,提升阅读素养,让教师从快乐阅读走向智慧悦读,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审视当下的教育,加深自身对教育的理解。

(一)在假期“共读”中了解儿童

阅读,是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学校一直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寒暑假,是师生自主阅读的最好时段,学校每年开展师生“假期共读”活动,教师、学生在微信朋友圈按统一格式阅读打卡,相互留言、点赞、发表评论。假期里的师生共读不仅激发了教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师生假期阅读的质量,还让每一位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阅读喜好以及班级学生的阅读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全科阅读指导提供了依据。

(二)在好书“抢读”中达成共识

为了催生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不断凝聚校内的教育合力,学校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好书抢读”活动。学校限时发布“你读书我买单”活动信息,教师们先“抢”先得,参与共读。抢书之后,由学校教师发展处牵头,大家在指定微信群进行共读。人人撰写阅读感悟,相互分享阅读感悟;推选领读人,定期就相关主题进行线上的阅读分享。在“抢书”活动的组织和交流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共识进一步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场域和教育教学共同体逐步形成。

(三)在跨界“拆书”中拓宽视野

为提升“读以致用”的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一种新的阅读活动——拆书,将书中的知识拆解成为自己的能力,再运用到实际教育生活中去,真正实现读以致用、学以致用。在一次次身临其境的“拆”书阅读中,教师们更懂得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学生成长。拆书,成为教师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改变行为、解决问题、升级智慧的好帮手。

四、童悦课程:以课程项目促进多元发展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为了促进教师的多元发展,学校以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组织教师依据自身兴趣和教学特长,以“素养培育”为导向,以“综合拓展”为策略,以儿童的全面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宗旨,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尝试进行“童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开发“悦爱生活”课程,做言行雅正的示范者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的职业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们以“会走路、会说話、会吃饭、会保洁、会做操、会集会、会活动、会整理”为切入口,通过基于生活场景的绘画,研发学生喜闻乐见“八个学会”雅行课程。根据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的现状,教师们积极开发“小能豆”课程,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进行设计和指导。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们不断生发主动分担的意识、相互合作的精神,人人成为言行雅正的示范者。

(二)开发“眷爱家乡”课程,做地域文化的体验者

如东有着丰富的特色海洋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契机。教师们通过开发“海之韵”地方特色课程和“爱行天下”游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如东海洋文化孕育下的社会风俗和历史传统,并在各种民俗体验活动中和学生们一起感受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三)开发“挚爱祖国”课程,做中华精神的践行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以及建党100周年,教师们先后开发了核心价值观课程、中国风课程、百年芳华党史课程,将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党的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之中,做学生发展的精神引领者。

“童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使教师的课程理念得到更新,课程实施智慧得以生成,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学科”“教学”的窄视角拓展为“素养”“育人”的宽视野,教师专业发展渠道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将自己的课程做成了省、市级课题,相关课程成果先后在全国新教育国际论坛、江苏省校园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展示、交流。

五、志愿服务:以公益项目培育社会责任

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既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还承担着共建文明社会的责任担当。教师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坚定教育理想、引领社会风尚、促进专业自觉的重要途径。2018年,学校成立“爱心园丁”志愿服务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走进社区街道、机关单位和学生家庭,人人争做志愿者,个个争当“文明传播者”,合力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赞歌。

(一)关注留守,收获爱心育人的幸福

学校有不少留守儿童,一到假日,孩子们亲情缺失,作业缺少辅导,在家孤单又无聊。为了让孩子们的童年不单调,让留守不孤单,学校“爱心园丁”服务队的教师们用书籍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用活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现场猜谜赠书,线上辅导读书,线下阅读分享;不厌其烦地指导爷爷、奶奶们下载微信,教会他们如何与孩子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推荐关注“兜兜爸讲故事”“凯叔讲故事”等微信公众号。有了爱的呵护,慢慢地,一批批留守儿童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教师们也从一个个志愿帮扶的故事里,收获着爱心育人的职业幸福。

(二)心理宣讲,分享智慧育人的经验

通过调查,学校发现很多家长渴望获得育儿的经验,了解儿童心理,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为了帮家长们解决教育上的困惑,学校“爱心园丁”服务队的教师们多次自发到各个社区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宣讲,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家长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公益心理宣讲,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讲述,给了家长朋友们很好的启发,有效促进了亲子和谐相处,家庭美满幸福,教师们也在智慧分享中体会到自身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三)文化便民,感受活动育人的乐趣

“以文化人,儿童至上”是掘港小学的办学理念,我们以为:好的教师除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应肩负起推广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使者。为此,学校“爱心园丁”服务队的教师们常常利用节庆日,在学校周边社区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比如:春节前夕,免费给居民们写春联,指导剪窗花,做灯笼;元宵节,指导孩子们做花灯,组织学生逛灯会、猜灯谜、拉兔灯;端午节,指导孩子做香囊、包粽子、采艾叶……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教师们感受到活动育人的乐趣,还极大提高了教师们资源整合利用、活动设计以及现场组织调适的能力,而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联性因素。

近几年,学校依托一系列项目建设,大胆创新工作举措,带动教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不断增长智慧、历练能力,激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撬动起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效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师资培养项目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有效性模型构建与研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体系及实施路径研究
校园足球师资培养途径探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欧美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