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篱下系列二十五——腊月里来赶年集
2021-11-28
进了腊月门,乡下的年味儿无处不在,最浓的莫过于赶年集、办年货了。
腊月里来赶年集,是乡下沿袭的传统年俗。全国各地因区域和风俗不同,年集的物品和规模以及赶集日期也不尽相同。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规模较大,赶年集的人数万数十万的人都有,而在我们胶东半岛的乡下,虽然规模没有如此之大,但论人气和物品的丰富程度,一点也不比其他地方逊色。
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盼着过年,以及过年前跟着大人赶年集了。虽然会走好远的路,但一想到赶集能吃上好多好吃的东西,就会浑身充满了劲儿。年集一般在离村五里远的小镇上,小镇的西北边有一条长长的河道,冬天里河道上没水但沙滩都已冰封,整个河道几里路长,平坦而干净,是集市的难得场地。
老家的集市都是阴历逢五逢十开市,就是每月的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这些天,是约定俗成的趕集日。一年中无论农忙农闲,集市上总是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烟火气。过年之前的平时里,集市上大多是当季的农产品和海鲜类产品交易,而到了腊月里特别是过了腊八之后,交易的货物就会特别地丰富,什么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等,乡亲们尽情采购的过程,都统统称为“办年货”。
庄稼人挣钱不容易,过日子都知道量体裁衣、精打细算。虽说如今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也舍得花钱了,平日里再省吃俭用,家家都要在春节前的年集上“奢侈”一次。话虽这样说,但老话说得好“吃不愁,穿不愁,算计不到就发愁。”为此,乡下人年前赶年集都会提前进行精细算计。记得小时候家里父亲在赶年集前,都会在一张纸上列出长长的一条购物清单,那上面既有吃的、穿的,过年用的,还有一些需要特别购置的有些档次的招待客人的物品。这些清单列出后,就是坐在桌前灯下,一遍遍地拨拉着算盘,推算出大约花费的数目,经过反复推敲直到不能再删减了才终止。
赶年集就要开始了。天还没亮,通往年集四面八方的大道小路就热闹了起来。卖货的商家睡不了懒觉,去晚了一是路上拥挤,二是到了集市上抢占不着好的摊位。只见得夜色朦胧中,远远近近的人们,有乘坐简陋客车的,有赶着自家马车的,有拉着家里地排车的,也有许多是骑着自行车的,但更多的是步行前往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赶集的人潮把通往集市的各条路塞得满满当当。远远望去,路路人头攒动,处处摩肩接踵,一时间挤得水泄不通。鸣笛声、吆喝声、车铃声、讨价还价声、大呼小叫声汇集在一起,浓浓的年味儿让人心醉,好不热闹。
对年轻人来说,赶年集实际上赶得就是个心劲儿。
时逢年跟前的冬季,农活已经没有多少了,过去乡下冬季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赶年集,就成了老人孩子、大姑娘小媳妇们的热闹节日。这时候,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们,像过节一样装扮一新。特别是小姑娘们,到了年集这天,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光。为了在大众面前展示出最美的形象,她们往往要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花衣裳,在镜子面前精心粉饰一番,直到照来照去满意才出门。花枝招展的姑娘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磁铁般吸引着南来北往年轻小伙们的目光。据说,有好多中意美好的姻缘,是在赶集中结成的。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有心气的庄稼人无论身处何地,总能在柴米油盐的集市上寻回对生活的热忱。只要仔细观察,集市上人们的眼睛里都映现着惊喜,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人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粗犷而亲切;那扑鼻而来的清香、辣香、肉香味、咸鱼味,诱惑无穷。家乡的年集,就像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万花筒,囊括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询价讨价的声浪中,无论大人小孩,开心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年集上宛如快乐的海洋……
置身年集放眼望,有新鲜的鸡鸭鱼肉,蔬菜花卉,各类农副产品,这些无不是农民自养、自产、自销的东西,因没有中转环节,不但物美价廉,而且属纯天然绿色。这边,有糖果、糕点、瓜子、花生、核桃等坚果零食。那边,还有各种款式的衣服、鞋子、棉布。再往前走,还有家里用的各种厨房用品。吸引年轻人的,还有那各种新鲜的年宵花,其中杜鹃花、各色兰花、富贵子、金橘、君子兰等最受年轻人欢迎,还有那20多元一盆的杜鹃花,粉红粉红得也备受老年人喜爱。而在各种时装摊前,大姑娘小媳妇围着各种款式的时尚衣服反复比量着,最终总能挑选一身称心如意的。
“赶年集,赶年集,我要买些好吃的。”年集在小孩子们的心目中,总是充满了幸福的味道。随着大人赶年集,孩子们就是为了吃,为了解馋。父母们只要手头宽裕,总会满足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愿望。五颜六色的糖果摊前,孩子们看到就拔不动脚。打煎包的、炸油条的,都在乐颠颠地忙个不停,香气四溢。那些粘着糖的糕点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在孩子们的眼里可是美味。香酥脆的馓子,称上几把,可以让孩子们吃很久。小时候5毛钱一串的糖葫芦,如今在乡下的年集上价格可是翻了好几倍,买上红红的一串,孩子们举在手里,边走边吃,满满的都是童年味道!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年集的物品太丰富了,虽然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对“办年货”的家长来说,可是心里有一本清晰的账单。海阳的头刀(头一茬)韭菜,是包饺子的主菜,必须来上几捆。农家手工制作的粉条,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是纯手工天然食品,吃着安全放心还有劲道,也是采购的必备年货。热腾腾的熟食摆在面前,谁都想上前买点尝尝,虽然摊子看着很简陋,但农家人的手艺却是顶呱呱的!炸丸子、炸酥肉、炸黄鱼,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只要口袋里有钱,也少不了来几包。软甜的黄米年糕,谐音“年高”,为讨个吉利,也要买上几块。山东人爱吃的自制熟地瓜干,红红的,软软的,甜甜的,也是孩子们过年喜欢的零食之一。
老家胶东半岛的年集,海鲜是自然少不了的。靠海吃海,海味是家里的常菜,附近乡村有靠海近的,也有靠海远的,都需要买些新鲜的或晒干的海鲜,以丰富年夜饭中的鸡鸭鱼肉菜品。到了海货摊位,你看吧,各种海产品比比皆是,有比手掌还大的对虾,还有各种蟹类、鱼类和贝类,而那些咸鱼片片,早已晒得冒出了鱼油,买回去在热锅上油煎一下,再用两片焦黄的玉米饼夹在其中,咸香适口,保准会吃得流口水。尤其是那些晒鲅鱼片,分别有咸、淡、甜几种口味,在老家有个传统,过年一定要用甜晒鲅鱼炖豆腐吃,寓意是“豆腐炖鱼,越吃越富”。
“备新碗箸过新年”,新年一定要有新变化,即使家中不缺碗筷,也要购买一套,让家里新年换新的。乡下人都懂得,这是“添丁添碗”,以示子孙满门……
赶年集最火热的,应该是集市上的节日红了。那些年景用品在热热闹闹的年集上,总是那么耀眼,在寒风中招展着浓浓的年味喜气。贴春联是过年的标志性习俗,在乡下虽然有的人家会买来红纸自己写,但大多数还是去年集上买,虽然大多数是印刷品,但也有不少摊位现写现卖,数不清的各种款式的对联、福字,让人挑花了眼。而那些传统年画、剪纸、门神、财神贴图等年景用品,尤其受中老年人喜爱。“现在过年不能放鞭炮了,买些春联年画灯笼啥的布置一下,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过年的风俗。”
赶年集,大多是为了办年货,但还有这样一群“观光团”并非如此。居住在城镇的人,有许多往往是趁着周末,带上全家老小,开车从市里赶到乡下,让家里人来感受一下忙年的氛围。但城里人有个特点,见了新鲜的乡下货品,大多都忍受不住购买的欲望,往往是从不讨价还价,甚至不问价格,全家人见了喜欢的就是一通买买买。与其在城镇超市里看着五花八样的标价牌买年货,不如到乡下年集上听听摊贩们的吆喝声,因为这才是年集朴朴实实的年味。
如今,网上“赶集”、“云上”拜年,成为年轻人过年的新时尚。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网购年货,通过快递礼品送给亲人新春祝福,不少网友还把这种拜年方式调侃为“淘宝式拜年”。由于疫情防控倡导不聚集,不少餐饮品牌陆续在电商平台推出年夜饭半成品礼盒。线上线下互相呼应,过年的热闹劲儿越来越足了。
进入新时代,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乡下的日子越来越富足了,乡亲们平日里的吃喝穿戴,已和过年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过去过年时还要好。腊月里赶年集之所以如此热闹,人气如此之高,实际上乡亲们忙活得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年俗的念想。不论年货买多买少,只要到年集上转转看看,就是一种心里满足,一种幸福心劲儿,在一方烟火中感受到人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