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入海口村名历史研学旅行”主题实践活动案例简报

2021-11-28马荣卿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村名垦利黄河口

马荣卿

研学旅行是一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模式。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由于历史和人文原因,这里拥有独特的地名文化。基于该自然和人文环境,研学旅行活动以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多层面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学生在旅行中不断探索,体验风土人情,在别样的课外课堂中,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背景

黄河入海口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此处大部分陆地由黄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具有鲜明的农垦文化特色;历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长期垦荒、生活、定居于此,形成显著的移民文化。

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传承。诸多地名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沉淀着久远的历史痕迹和文化记忆。而村庄作为人类聚集发展中的一种基础形式,其名称特色尤甚。很多村名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文化和民俗影响,甚至只要听到村名,人们就能知道这个村的历史大概。

此次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鲜明黄河入海口地域特色的村名,带领学生进行社会探究,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本土风俗文化,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发掘、整理和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热爱历史、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参考国家最新政策要求。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化研学旅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学旅行活动多在户外进行,在“没有围墙的教室”中进行教学,是校外教育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形式。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参照“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重点突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二、活动目标

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采访学者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黄河入海口村名,感受村名的丰富多彩,体会本土独特的文化和风俗;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强化家乡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活动安排

(一)第一阶段:收集地名

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收集黄河三角洲地名资料,了解地名。笔者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地名。从学生所在的村子入手,由小到大,由近到远。同时收集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资料,小组分工合作,做好详细记录,如果方便可以进行拍照。

(二)第二阶段:实地考察和调研

本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重点。利用暑假时间,分批组织各组小组长和对村名歷史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在旅行过程中,各位同学分工明确,列好访问提纲,做好记录。另外,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第三阶段:总结交流和成果展示

本阶段在暑假末和开学初进行。实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结合访问资料和所见所闻重新整理材料,并相互传阅、密切交流。开学回校后,各小组发言人上台为大家介绍本次研学旅行活动的成果和经验。活动成果也可在县区媒体上展示。学生回家或与亲朋好友交流时,也可义务宣讲黄河三角洲村名历史。

四、活动成果展示

黄河口地区濒临渤海,南部和西部地区历史悠久,东部地区则是近代黄河冲积的广阔平原,多数村镇历史不过百年,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在这样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地名,特点鲜明。现将黄河三角洲村名来历总结如下:

(一)与开垦有关的村名

黄河三角洲地广人稀,多荒洼地,历史上在此地开荒种地的人各自挑选肥沃的土地耕种。居民点比较分散,住处也很简陋,多是临时搭盖的窝棚和本地俗称的“地屋子”。为称呼方便,人们便在姓氏或者原籍的基础上加上“屋子”或“窝棚”来命名居民点。例如,现在东营市河口区的“韩家屋子”“牛家屋子”“罗家屋子”等。后来,到此开荒种地的人逐渐增多,形成村庄,地名称呼由此延续下来。

(二)与海有关的村名

黄河口一带自古兴渔盐之利,渔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作生息,传留下来许多与海有关的村名。这些村名来源于地形地貌、居民美好的祝愿以及神话传说等。

宁海村(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建村时依水傍海,当初取名“凝海”,后来因屡受海潮威胁,居民祈求拥有安全宁静的生活环境,故改名为更方便书写的“宁海”。打渔张村(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很久以前,这里的居民以捕鱼为业,靠着河岸码头建立村庄,据说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是姓张的打鱼人,故得此村名。船王村(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明洪武年间直隶枣强王氏迁此立村,因村在大清河(今黄河)岸边,村中靠养船糊口的居多,故取名“船王”。

百余年过去了,黄河淤积,沧海桑田,这里早已不是码头,人们也不再靠打鱼为业,但村名却延续下来,海陆变迁的历史也在人们口中代代流传。

(三)与黄河生态地貌有关的村名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生态对两岸地名产生较大影响。不少村名的形成与黄河流域的变迁和黄河的治理有关,与黄河三角洲的环境资源有关。

西双河村(垦利区垦利街道办事处),建村于黄河护堤以西、黄河两干流古道之间,故得名“西双河”。张家草场(利津县虎滩乡)、牛家草场(利津县虎滩乡)等这类村名的来历基本相似。清末民初,现在的垦利区、利津县东北部是一大片荒草地,当时没有村庄,不过每到春秋季节,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去那里放牲口,拾柴火。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以某姓氏称呼那个地方的某一片草场和洼地。后来,这里建了村庄,由此得名“张家草场”“牛家草场”。

(四)与林区有关的村名

黄河三角洲东北部的很多村名都带有“林”字。黄河挟带泥沙填海造地以来,这里土地肥沃,荒草遍地。为开发该地区,国家在此建立林场,又先后多次从鲁西南迁移灾民。移民的起因是:1935年,黄河在鲁西决口,当地百姓遭受严重水灾,缺衣少食,无以为生,山东省政府共组织4 200余名灾民迁移至此垦荒定居。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一些移民相继而来。当时这里树多林密,移民安置在此定居后,村名多带有“林”字。

建林村(垦利区黄河口镇),1952年部分移民迁来时,正值孤岛林场兴旺之时,故取村名“建设林区”之意。护林村(垦利区黄河口镇),因地处孤岛林场的一处护林站而得名。带有“林”的村名还有20多个,如“兴林村”“育林村”“新林村”等。

(五)重名的村名

村名重名且重名的村子间有关系,这是黄河三角洲村名的又一特点。随着黄河逐年淤垫成陆,陆地不断向海推移,黄河口地区已定居的群众自发地或在政府统一安排下流动到新淤地垦荒耕种、生产劳作。后来,随着黄河口逐渐稳定,原来的村庄又流出部分农户迁入新垦土地定居,形成新村落,很多新村仍沿用原来的村名。现今黄河口镇的大量村名仍沿用原籍村名,比如西隋村是1961年东营市广饶县组织北部牛庄公社西隋等村部分村民来此开荒自救,建立新村,后来仍沿用原籍村名。

后来,为了避免称呼混淆,部分村名稍加改动,以示区别。例如,东张村(垦利区垦利街道)和新张村(垦利区胜坨镇)、栾家村(垦利区垦利街道)和北栾家村(垦利区黄河口镇)等。

五、活动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不断的行走中,学生看到了自然,看到了地理与历史;在共同的研学中,学生悟书中道,明书中理,学以致用。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又在探索中成长。

研学课程是一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模式。该模式基于生活环境,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多层面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学生在旅行中有所感、有所获,但其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可以挖掘更多社会资源,利用家长广泛的人脉关系,联系更多社会各行各业从业者等;还可以与外校合作,共同开展研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宋佳.黄河入海口文化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48.

[2]杨秋泽.黄河入海口方言词语及其沿海地域文化内涵[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45-49.

[3]程永鋒.探寻董集的历史足迹:对甲下邑长河口的溯源[J].金桥,2016(9):108-110.

[4]董文兵.抗战时期渤海垦区根据地的主要经验[J].滨州学院学报,2016(1):31-36.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利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村名垦利黄河口
徽州村名文化内涵调研
跟您走向黄河口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渤海海域垦利6-1油田的发现与浅层勘探思路的重大转变
祝贺《中学时代》杂志社东营市垦利区第一中学记者站成立
云南摩梭语村名中的修辞格及其体现的具象思维
石楼村名中的u?类音探源
垦利油田群外输登陆海底管道铺设优化
莱州湾凹陷垦利6-A构造深部储层成岩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