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事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

2021-11-28舒钰涵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性冯友兰民族性

舒钰涵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且逐渐觉醒的巨龙,逐步实现民族复兴及国家现代化发展。在探求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深刻剖析国家现代化进程。其中,冯友兰先生便是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心系国家大事、探求国家发展的一位学者,他在《新事论》中深刻思考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新事论》仍具有参考价值。文章立足《新事论》,挖掘其思想价值,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

一、《新事论》对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一)产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反思

中国历史道路曲折,复兴之路漫长。中国想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并享有一定国际地位,需具有雄厚的实力。《新事论》指出,中国实力是指国家经济实力,这种实力同样体现在社会制度上。国家发展,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同样需要以经济为根本,才能够带动国家其他方面的进步。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经济制度为依托,实现经济制度转变。从生产方法角度来看,经济制度转变实际上是进行工业革命,实现生产方法的进步。世界经历的三次革命,本质上都是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革新,因此中国实现现代化,也需要革新生产方法,由传统的手工业为主导转变为大机器制造业为主。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现代化进程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主导下的小农经济模式根深蒂固,中国受这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式影响许久,难以实现成长与进步。另外,在西方国家经历产业革命的同时,中国仍沉浸在小农经济中,西方国家早已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制作,此时的中国没有与世界接轨,经济实力一落千丈。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中同样提到中国所要进行的产业革命,不仅是指经济制度的革新,而且包括与经济相关的政治以及社会变革,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转变为民主政治,实现教育普及化以及男女平等,这些同样是需要重视的革命内容。

(二)人的道德性与现代化的反思

《新事论》进一步阐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冯友兰先生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作为社会人,必须按照社会规定、社会规律做出行动,这样才能够使人所在的社会稳固。另外,《新事论》着重提到人的道德性,认为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存在而言,只有人们能够在道德上约束自己,遵守道德,才能使社会组织更为坚固,社会组织存续更为久远。《新事论》又将目光转回中国文化底蕴上,认为中国人道德性的树立及影响因素主要源于中国的国风、家风。中国社会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墨家、道家思想也被很多人所认可,所以中国人的道德发展极为推崇传统学派给予的道德约束,这便形成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这种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显著的。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中详细分析国风及家风在现代化建设中对人影响作用的大小。他指出,一个人的道德靠“化”,而不是靠“教”,个人道德性在历史发展中十分重要。不管在什么社会情形之下,国家是否是现代化社会,个人基本道德都需要被继承、被发展。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就包括这种道德层面的精神力量,但并不仅局限于这种精神力量。

(三)民族性与现代化的反思

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要在继承中国民族性的同时,接纳其他国家,仅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无法实现现代化,只关注西方国家发展而抛弃历史传承更是丢掉了中华民族本质。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要兼顾民族性与现代化。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中论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民族性,他通过举例说明“牛车与火车”“弓箭与钢炮”的不同,从而引申到中国现代化发展。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本质上仍要具备独特的民族性,要在继承民族性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依冯友兰先生所言,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要保留特点。一个民族只有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精华,民众才能充分欣赏、收获快乐。所以说,是否实现中国现代化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但是否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关系着中国的本质特征。《新事论》并非要求死板的传承,而是实现“继往开来”的结合。

二、《新事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示

纵观历史,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才取得一定发展成就。当下,中国已建立社会主义体系,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开启了新篇章。未来,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仍需总结和借鉴先人经验。

(一)物质根基——产业革命

基于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新事论》明确指出产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冯友兰先生认为,产业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根基,而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局面的根本原因则是中国并未实现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先于中国完成产业革命,其舍弃了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脱离了以“家”为本位的经济制度。在革命以后,他们用以社会为本位的生产方法,以社会为本的经济制度,此革命继而引发政治革命及社会革命。换句话说,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便是实现产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替代人力劳作,打破中国传统的家庭小作坊生产形式。所以,仅依靠东方的精神文明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远远不够,将希望寄托于正义或公理而维护国家利益是无望的。冯友兰先生表明,自强、实力是一个国家独立自由的保障。中国若想发展,只能通过工业革命,稳固经济根基,实现政治独立。如此一来,中国便走向自由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较为漫长,不仅要在生产方式上由手工小作坊形式变为大机器生产,而且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这些革命内容都是在与世界接轨前提之下完成的,都是需要中国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实现转变的,中国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跟上时代,与时俱进。

(二)精神根基——人的道德性

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中特别强调,生产力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建设的紧迫性,还提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设想。人越具有道德性,所在的社会组织越发坚固;缺乏道德性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会灭亡。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缺乏西方国家所有的现代工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但中国具有强大的道德凝聚力与组织力,巩固家庭组织的道德观念以及维护社会组织的道德观念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新事论》提出,中国现代化发展要实现继往开来,这里的“继往”更侧重于道德上的继承,而“开来”更是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知识,以中国现有的道德底蕴与民族精神接纳西方先进技术。不管是冯友兰先生提倡“坚持人之道德”,还是在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都是中国文化底蕴所塑造的人格品质,这是大多数人能自觉内化的道德约束。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强大的凝聚精神力量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民族根基——民族性

《新事論》指出,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继往开来,其中的“继往”便是对中国社会、中国民族性的传承。从古人身上继承来的民族要素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不变的根基。现代化建设不能摒弃民族性,否则即便取得成绩,也失去了国家本质特点。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国家硬实力是国家坚硬的外壳,而软实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要以中国民族性为根基接纳西方国家思想中先进的部分,以民族强大文化底蕴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三、结语

回顾《新事论》中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总结与剖析不难发现,冯友兰先生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具有参考意义。他不仅明确指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工业化,并辩证地看待在发展过程中“继往”与“开来”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坚持中国民族性的前提下开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另外,冯友兰先生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阐明得当,彰显出其思想的先进。对冯友兰先生观点的参考,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金鹏.工业化是中国自由复兴的根本:略论冯友兰《新事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6(6):187-190.

[2]张萍.关于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化思考的反思:以《新事论》为中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2-67.

[3]朱从兵.《申报》与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起步的舆论动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7-107.

[4]聂家昱.引人深思、发人猛醒的历史图卷:读《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81-84+91.

[5]杨帆.五四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对外表达:以《纽约时报》华人读者来信为中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2):71-78.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性冯友兰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最好的尊重
我不想让你误会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