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政企合作培养IT人才的探索——以宜春学院为例

2021-11-28王美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0期

王美能

摘要:作为倡导“产教研用”理念的地方本科高校,宜春学院积极探索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重点,以服务行业发展为特色,校政企三方共建产业学院,在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园建立IT实践实训基地,通过校政企联动打破了学校和企业的之间的壁垒,促进校政企“产教研用”深度融合,有针对性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IT人才。

关键词: 校政企;合作培养;IT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36-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raining IT Talents

—Taking Yichu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Mei-n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 As a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prod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Yichun University is actively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focusing on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 and feat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 college established an IT practice training base in Yichun City Big Data Industrial Park, broke the barrier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linkage of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promoted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between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nd targeted training and service areas IT talen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s

1 引言

當前,国家大力倡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的责任和使命[1-2]。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宜春市抢抓大数据产业爆发式增长、国家大力推进新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云上宜春”,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大数据产业新业态,顺应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新趋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业态集聚发展更依赖于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集聚[3-4]。为了更好服务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学校、政府和业态企业紧密合作,将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重点,以服务行业发展为特色,创新合作办学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高度契合,满足地方IT产业的人才需求,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5-6]。

2 具备的基础

目前,宜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已经具有较强的校企合作基础,积极倡导“产教研用”理念。通过21年的本科教育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服务宜春市IT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2006年开始,计算机类专业通过“课程置换”“岗前培训”“3+1”培养等方式与北上广深的IT企业及IT教育企业联合培养IT专业人才,与企业建立了较深度的合作,并于2012年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学院——江西省首个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对IT类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10多年来,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3000多人。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成果得到省内外高校和同行专家的肯定,合作模式被部分高校借鉴。通过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院内教师主动参与学院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院于2017年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获批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单位,江西省首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单位等。2018年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大数据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进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这些都为校政企联合培养IT类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具体如下:

(1)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了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工程经验的双师队伍,特别通过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方向、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开发方向、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人才培养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持。

(2)校企合作大大改善了学院的教学条件,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立的实训室,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专用计算机,这些实验条件为IT类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校企合作大大拓展了学院的办学空间,在“北上广深杭”有企业教学基地近20个,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同时,除了这些硬件条件 ,合作企业还为学生提供了2个免费的虚拟教学平台,包括高校邦和职坐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微课、MOOC课程教学资源;

(4)校企合作大大丰富了学院的教学资源,合作企业每年都派出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行业专家来校内教学,可以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的发展、教学提供信息源泉、智力资源。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行业就业率居省属高校同类专业前列,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但毕业生绝大部分均在北上广深杭等城市就业发展,留在本地就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培养的学生与当地产业的契合度还不够,没有很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校政企三方联动共同培养适合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IT人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3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校政企合作机制是一个以产业需求为核心、人员合作为重点、政府搭台为关键、学生受益为目的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联动机制。目标是培养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具备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的人才,落脚点是为地方IT产业发展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1需求的人才标准

传统的地方高校IT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也没有瞄准地方发展需要,重理论轻实践实训现象突出,造成IT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和地方产业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直接为企业使用。因此,亟须对接IT人才培养最新标准,寻找与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全面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地方产业IT类人才短缺的现实需求。

3.2 校政企如何协同

高素质IT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地方高校难以胜任,必须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才能实现。而高校、政府、企业是三个不同性质的主体,各自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完全一致,如何保证在培养高素质IT人才这个目标上达成共识、实现有效联动,使各方都能发挥作用,形成人才培养聚合力,这是校政企联动的關键所在。

3.3 校政企利益均衡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政府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企业要追求合理经济效益,而学生又必须在三方合作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是一个多方利益如何平衡的博弈问题。虽然校政企都有“育人育才”的共同愿望,但三方的价值追求客观上存在差异。如何使三方聚焦于“育人育才”上,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助力地方产业发展,这才是校政企联动的落脚点。

4  需要达成的目标

4.1 提升专业建设层次

对现有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群进行优化与调整,进一步突显专业能力和服务地方产业需求,成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学院,从而达到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

4.2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与项目能力,引入合作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推荐校内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进行技术培训和项目实践,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

4.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校的学科研究为基础,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兼备人工智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社会急需人才,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4.4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校政企合作的是培养一批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到园区开展项目实训、见习等,提高学生对宜春市产业的认知度,达到让学生愿意留在宜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目的。

5 思路与举措

5.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厘清社会新需求、技术新要求、教学新追求、就业新诉求这些基本要素。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布局,校政企三方对课程内容的新度、技术的难度、知识的广度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突出思想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共同研制方案,及时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深度融合的“2.5+1+0.5”协同育人模式。前2.5年主要在校内学习,随后1年在产业园的实训基地进行对口企业专业课程学习和岗前实训,通过综合性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最后0.5年在一线企业顶岗实习和岗前实战训练。每学期末在校内开展两周的项目实训和课程设计,校内项目实训和课程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既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校内教师的工程经验。通过校政企合作,学校吸收了企业技术总监6名、工程师30余名作为校内师资的补充,聘请了6位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教学副院长。通过开展IT类人才培养改革,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019年学院再次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学院教师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7篇。近两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励130多项,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

5.2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以服务产业园为主,辐射周边园区,集专业教学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员工学历教育和培训、技能鉴定一体化的示范性大数据实习实训基地。成立实习实训及毕业生就业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定期召开研讨交流会,共同实施实习实训计划,开展实习实训改革研讨,发布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教育等,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以服务产业园的需要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对学生优秀初创项目进行孵化,校政企三方连续承办了六届江西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学院已经被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园列为人才培养基地,大数据产业园已列为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政府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训和住宿场所,对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补贴,2020年有三批共80多位同学、2021年有两批共110位同学到园区开展集中项目实训,目前有30多位同学留在园区IT企业工作或顶岗锻炼,有效提高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的比例和实习实训基地的人才转化率,缓解园区高新人才短缺问题,有效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

5.3 凝聚合作共赢意识

合作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各方基本诉求的满足。校政企三方要形成共识,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尽量使各方利益极大化,同时兼顾高校以育人为目标、政府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企业以适当经济效益为目标原则。校政企三方建立多层次的三方合作组织机构,成立了“校政企”合作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校政企合作进行顶层设计;鼓励本地专家全面参与园区产业规划和项目研究,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理事会,高校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技术顾问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学院已有12位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技术顾问到园区企业开展技术帮扶并成立了工作室。目前,学校、政府、园区企业正在组建一个IT产业发展研究院,吸引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到企业进行合作科研。 2020年,学院与企业联合申请的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互联网+中医药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均获批立项。此外,学院还获批为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和江西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这些都为继续提升办学实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6总结

高校是育人的导演和主角,是智力的提供者、学生就业的推销者,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政府是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者、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推动者、学生就业的促进者,在合作中起协调作用。企业是岗位需求的提供者、协同育人的合作者、学生就业的消费者,在合作中起重要作用。三个主体作用不同,地位平等,都是协同育人的主角。因此,在合作中要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理念,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化和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确保适合当地IT产业所需人才的培養质量,服务好发展好地方IT产业。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 校政企共建"厂中校"合作培养"互联网+"人才的创新与实践[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8):33-35.

[2] 邱秀荣,马永斌.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 2019,15(7):154-155.

[3] 刘静,马柏林,王薇,祝颖莲.浅论校企合作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梧州学报,2018,28(6):92-98.

[4] 刘晓勇,付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11):82-86.

[5] 李宁. 基于互联网+的政企校协同育人框架下非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9):13-15.

[6] 黄辉宇, 孙振忠. 面向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校政企协"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9,6(10):5-8.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