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思考

2021-11-28曹荣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社会责任是中职学生必备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具体表现、基本特征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中职学生自身不够成熟、信息环境复杂难以把控、科任教师认识不够到位等原因,引发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面临了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采取学习管理实行“一刀切”、学习进程实现流水式、学习活动组织项目化等策略。

关键词: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技术;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173-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提出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一般而言,责任是个体应做之事或该担之责。哈瑞·刘易斯曾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向读者描述了哈佛大学是如何忘记本科教育宗旨——“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的。任友群则认为,社会成员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充分便利时,也被赋予新的社会责任,即信息社会责任[1]。因此,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坚持德技并修,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2],是中职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社会性品质,是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素养要素,它是中职学生发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信息素养的保障。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可以增强中职学生自觉履行信息社会责任的意识,提升其承担信息社会责任的能力,促进其在正确思想支配下表现出规范的行为,增强其对信息社会责任制度与文化的认同。

1.1信息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正如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描述的那样,具有信息社会责任的中职学生,一是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懂得合法使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二是具备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他人的信息隐私,以及公共信息安全;三是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负责的行动能力。可以说,这些具体表现是衡量中职学生能否成为大数据时代合格数字公民的重要依据。

1.2信息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

首先,信息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信息社会责任是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行为取向和行为反应,离开信息社会来谈信息社会责任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我们始终要立足于当下的信息社会现实来思考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问题。其次,信息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天生具有的虚拟性,一方面归因于责任对象信息本身的抽象与无形,另一方面取决于实时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大多数是在虚拟情境下实现的,而且这种沟通可以是短时性的。因此,信息社会责任的虚拟性往往会给中职学生造成无须承担责任或易于逃避责任的假象。殊不知,此责任并不是虚拟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评价标准和确确切切的规则要求。再次,信息社会责任具有普遍的公共性。通常情况下,在信息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是基于互联网的,正是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特征决定了信息社会责任的公共性,使得信息传递在个体无意识状态下成为公共领域的事件。这种特性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看似较为私密的信息传递却存在着很大的被公知的潜在危险,至少支撑信息传递的平台掌控在后台那个难以谋面的技术人员手中,他们的道德水准、精神状况和业务能力给信息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关键所在。最后,信息社会责任具有丰富的实践性。俗话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信息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实和贯彻执行,或者说不能很好地用于指导信息实践,那这些规范或准则就是无用的、无效的。我们认为,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除了从理论上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规范和准则外,更应注意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规范和准则指导自己的信息实践,学会正确参与信息活动,合法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从而在真实的信息实践中实现信息社会责任。

1.3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目标

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需要長期实践并加以积累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有限的学时内,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层次递进式的,它同样可以对应中职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阶段。我们认为,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可以分为感知、认识和理解[3]等三个阶段性目标。其中,感知阶段重在中职学生信息思维、信息安全意识、规范守法意识等的培养,通过信息活动的感知,增强学生科学传播信息、规范上机上网等意识;认识阶段,重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立统一规律、知识产权保护等的认识,通过各种信息实践,让中职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合法获取信息等习惯并树立起正确的信息价值观;理解阶段,这是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高级阶段,重在通过综合性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和专业场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内化,增强其应对复杂信息环境并对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合理加工、真实表达和积极交流的能力。

2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数字土著”,由于其心智不够成熟、判别是否能力不强,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充分便利,容易引发让人意想不到的信息社会问题。同时,随着在线学习的广泛普及,电脑、手机及网络已然成为影响中职学生健康发展的双刃剑,稍有不慎也易引发社会责任问题。可以预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之路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的。

2.1由于中职学生自身不够成熟而引发的教育问题

对部分中职新生进行信息素养基础情况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中职新生自主上机上网的目的是把玩游戏、微信聊天或App消遣等,将个人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用于学习的学生占比很小。学生普遍存在信息道德规范意识缺失和行为自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加之于他们追星猎奇心理、盲目崇尚自由、随意发表意见、人际关系紧张等不利于成长的因素,使得中职学生的群体心理年龄普遍滞后,带来了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进程延缓、周期加长等问题。

2.2由于信息环境复杂难以把控而引发的教育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日新月异。移动设备的普及化和信息传输的高速化,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加大了信息产品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性和材料来源的不稳定性。信息本身的碎片化和学习方式的泛在化,降低了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学习成果的有效性。上述多种因素搅和在一起,使得信息环境更为错综复杂,带来了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时机难以把握、成效难以保持等问题。

2.3由于科任教师认识不够到位而引发的教育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还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认识不清,对其文化属性认可度不高,对其可塑造完整人格的育人功能估计不足,导致平常教学时不能正确处理好课程目标在面向各专业培养目标、学生个体智能差别、职业岗位需求差异等方面时所存在的统一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容易陷入“重技术、轻育人”“重证书、轻素养”的泥潭,忽视了蕴含在知识点和技能点之中的精神、价值、方法以及文化和生活意义这条渗透的暗线对中职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4],使得课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带来了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设计不够系统、教育不够连贯等问题。

3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可采取的策略

在探讨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策略之前,必须先做两点说明:一是,中职学生处在同一信息环境中所面对的信息社会责任是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的,只可能存在不同个体在实现同样信息社会责任时有水平或层级上的区别,在采取教育教学策略时要力求做到责任面前一视同仁、实现过程千姿百态;二是,信息社会责任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中职学生亲身体验来的,因为任何责任不是落在纸上或挂在嘴上而是刻在心上的,在采取教育教学策略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律与内化、坚守与反省。

3.1学习管理实行“一刀切”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管理,我们采取了“一刀切”方式,不管哪一个中职学生,也不管是什么学习情况,学生一律执行信息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这样规定,看似简单化且不尽如人情,目的是通过程序化管理促进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只要在计算机房上课,必须执行严格的电脑开机和关机顺序,甚至控制单个计算机房电源的主开关和支线开关的得电与失电操作顺序也作了详细的规定。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严格执行规范使用电脑、结束整理归位、清洁消毒贴膜的计算机处置流程。并让他们知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电脑硬件设备、延长机器使用寿命、维护操作数据安全、确保电脑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健康舒适。又如,在公共机房使用电脑时,执行更为严格的数据原样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不得擅自删除或修改除自己生成的数据及文档以外的任何文件,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专用文件夹,及时清理无用的文件和数据,确保电脑桌面干净整洁,在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时,务必先查杀病毒确认安全无误后再使用。这些简单的硬性规定,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中职学生懂得信息的有效维护,而是要让他们知道约束自己和规范行为是为了更好地利他。

3.2学习进程实现流水式

需要说明的是,中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取、判断、发布和反馈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社会责任的实现贯穿其中。我们建议,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利用好这条“流水线”。获取信息是学习的发端和任何信息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无论中职学生主动还是被动以及使用何种技术手段获取的信息都首先要确保信息来源的合法与权威,可以通过信息法律法规比对来进行信息的合法性判别,特别是从互联网下载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找茬”,实现高质量的校对;判断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合法不代表真实,真实不代表有价值,要引导中职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和价值性判断,这是一个对信息及其活动进行理解的過程,实现理解的最好方法是案例分析法,让他们在真实的案例中体会信息的最大价值;发布信息是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也是中职学生表达信息的形式,在此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循真实还原信息本来面貌这一最基本的信息道德原则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心揣摩如此传播信息会不会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并做出科学抉择和合理安排;反馈信息是学习的末端和信息传播的闭环,要引导中职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指导他们再次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进行选择,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通过学习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今后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哪些应当避免的错误以及如何改进提高等问题。不难发现,流水式的学习进程非常适合教师对中职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状况及时进行评价,指出失范行为并给予批评,赞赏规范行为并给予表扬,如此循环往复定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3.3学习活动组织项目化

鉴于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始终贯彻素质(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5],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育理念,进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针对专业群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和改编出符合中职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项目,并以项目工作任务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实施此种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助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项目化学习方式能够包容中职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度安排和接受程度,它既推崇个性化学习又提倡团队协作学习,既利于学生实践体验又利于学生协作与探究,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二是,有助于中职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场景。项目化学习方式会促使中职学生广泛接触信息社会、深入了解行业背景、充分关注职业需求,突破了学科的界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更真实具体、更接地气;三是,有助于延伸中职学生的学习时空。项目化的学习组织形式,学习的地点不再是学校的教室机房,可能是工厂的生产车间或是企业的运营场所,学习的时间不再是一节课,可能是几节课或是几个周,使得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更全面深刻、更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 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36(7):56-6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郑克度,宛平,王佑镁.核心素养视野下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三层目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8):48-51.

[4] 曹荣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15):103-107.

[5] 曹荣军.基于专业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24):95-100.

【通联编辑:张薇】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