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综合疗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因子的影响
2021-11-28毕春生解会杰李寅荧
毕春生,解会杰,李寅荧,王 婷,王 微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皮肤科,河北保定 071000)
带状疱疹是一种危害神经与皮肤的感染性疾病,该疾病主要由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发病人群以成年人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现皮疹与神经痛,其中皮疹以丘疱疹和水疱为主,神经痛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肤损伤时出现,老年患者的疼痛情况较为剧烈。由于该疾病在发病早期时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病情易被延误,进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阿昔洛韦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联合甲钴胺与西米替丁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元传导、促进皮损恢复,但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仅15%~30%,长期服用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治疗安全性欠佳[1]。带状疱疹在中医中被称为“蛇串疮”“蜘蛛疮”等,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主要由于情志内伤、肝胆不和、郁阻经络、外攻皮肤所致,应以祛毒疗疮为主要治疗原则[2]。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对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9、21例;年龄26~72岁,平均(47.24±3.05)岁;病程3~10 d,平均(6.04±1.38)d。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7、23例;年龄27~73岁,平均(48.15±3.26)岁;病程2~11 d,平均(6.18±1.9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皮肤性病诊断与治疗》[3]与《中医皮肤病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诊断确诊者;患处有灼热、刺痛及瘙痒感者;气血瘀阻、血虚肝旺者等。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存在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综合疗法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口服阿昔洛韦片(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594,规格:0.1 g/片),0.8g/次,4次/d;西咪替丁片(上海世康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922,规格:0.2 g/片),0.2 g/次,3次/d;甲钴胺片(南京海鲸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642,规 格:0.5 mg/片),0.5 mg/次,3次/d。另外,治疗第1天,使用一次性毫针刺破患者所有水疱并进行放液,用消毒棉签将液体挤压吸干后用碘伏消毒,然后使用红蓝光治疗仪(威海市博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BH-1LR)对病灶处进行照射,20 min/次,1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经中医辨证,对肝经郁热证型患者使用龙胆泻肝汤与瓜蒌红花青紫汤进行治疗,药方组成:黄芩、当归、山栀子、车前子、紫草、泽泻、板蓝根、大青叶各10 g,龙胆草、柴胡各9 g,生地黄12 g,甘草6 g,红花3 g,全瓜蒌20 g。对脾虚湿蕴证型患者使用除湿胃苓汤与瓜蒌红花青紫汤进行治疗,药方组成:苍术、厚朴各8 g,陈皮、甘草各6 g,茯苓、泽泻、板蓝根、大青叶各15 g,猪苓、黄芩、白术、紫草各10 g,红花3 g,薏苡仁30 g,全瓜蒌20 g。发病部位为下肢的患者加用黄柏和牛膝;肢体酸痛、恶寒发热者加用黄柏、羌活及荆芥;气滞血瘀者加用桃仁、元胡索;疼痛症状明显者加用制没药、制乳香及元胡索。水煎服,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依据《内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5]中相关诊疗标准进行评定,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水疱全部结痂或皮疹消退> 7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皮疹消退30%~70%;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疼痛与症状缓时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6]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强烈;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皮疹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结痂时间。③神经因子。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P、CGRP、NSE水平。④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脘不适、腹泻及腰酸下坠感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VAS评分与症状缓解时间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结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与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与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
2.3 神经因子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CGRP、NSE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因子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因子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SP:P物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论
带状疱疹可发生于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当累及头、面部时,则提示病情发展较为严重。该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簇集水泡,并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且伴有明显的神经痛。阿昔洛韦通过抗病毒可有效减轻患者因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感染程度,甲钴胺为内源性维生素B12,对神经元的传导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西米替丁是一种强效的H2受体阻断药,通过拮抗皮肤血管H2受体,减轻皮下渗出,发挥促进丘疹减退与疱疹结痂的作用。同时针刺挑破疱疹后再对病灶处进行清创,放出疱液,结合红光照射对创伤具有加速愈合的功效,但西药长期服患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不利于机体康复[7]。
中医认为,急性期带状疱疹属“缠腰火丹”等范畴,历代中医对于带状疱疹都有描述,如清朝《外科大成·缠腰火丹》中说道:“缠腰火丹,一名带疮,俗称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隋朝《诸病源侯论》中:“甑带疮者,缠腰而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又云此疮绕腰背则杀人。”中医辨证论治强调应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发病部位等实施针对性治疗,以避免患者承受更多的痛苦,可加速机体康复。龙胆泻肝汤、瓜蒌红花青紫汤及除湿胃苓汤中龙胆草、黄芩、苍术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散风益气;生地黄、车前子、茯苓可养阴生津、清热利水、消肿散结,同时结合患者具体发病部位和疼痛情况辨证增减中药成分,共同发挥解毒透疹、泻火解毒之效[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皮疹消退、疼痛及结痂等各项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促进病情恢复。
SP是一种与伤害性刺激有关的神经肽;CGRP对于炎性痛觉过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NSE是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且在脑灰质中含量较高的神经因子,其水平的高低与神经功能呈正相关[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龙胆草中的龙胆苦苷可通过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来提高患者机体痛阀值,从而降低疼痛反应;黄芩中的黄芩素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可通过刺激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抑制过敏性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过敏反应,改善患者预后[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SP、CGRP、NSE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可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可提升患者治疗疗效,减轻疼痛,促进病情恢复,保护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