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血小板聚集指标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11-28郭信娜王存勇

大医生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郭信娜,王存勇

(1.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199;2.青岛松乔康复医院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108)

急性脑梗死主要由脑部输送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血栓,进而引起血管腔局部狭窄甚至闭塞所致,患者常伴有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且于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生成来阻止生成血栓,使血液流通更为顺畅,但过量服用会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中的前列腺素合成酶,引发出血与消化道黏膜受损,治疗安全性较差,因此需联合其他药物一同治疗,以达到强化治疗、减轻不良反应的目的[1]。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同为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氯比格雷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而预防血栓形成,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现象,并对胃黏膜无较大影响,应用安全性高[2]。本研究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9、21例;年龄53~68岁,平均(59.07±1.43)岁;病程6~65 h,平均(32.29±3.21)h。观察组(40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2、18例;年龄49~72岁,平均(59.18±1.32)岁;病程7~60 h,平均(30.98±4.5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内科诊疗常规》[3]中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者;无脑部手术史者;吞咽障碍、失语者;发病时间在65 h内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自身免疫系统不全或者正在服用其他相关免疫抑制剂者;患有颅内肿瘤者;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治疗者等。本研究已通过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予以两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控制颅内压、改善供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1385,规格:50 mg/片)治疗,100 mg/次,1次/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片)晚间口服治疗,75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需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并随访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血小板聚集率。在空腹状态下,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3 mL,置于含有枸橼酸的抗凝血管中,应用血小板分析仪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水平。②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4 、45 d的神经功能,该量表分值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 例(%)]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聚集率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RADP与MARAA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MARADP: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2.2 神经功能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14 、45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l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NlHS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14 d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急性脑梗死起病较为突然,患者常于夜间睡眠或安静休息时发病,且在短时间内即可到达病情高峰,严重时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解热镇痛药物,同时也是最早应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但长期服用易导致出血,具体出血部位因个人情况有所不同,若长期服用应定期检测血象与大便潜血实验等[5]。

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与机体内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结合,通过抑制纤维蛋白与糖蛋白受体结合的方式,间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且氯吡格雷有着较高的生物利用率,服用后机体可迅速吸收[6]。而阿司匹林是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氧化酶的抑制剂,其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中的乙酰化环氧化酶-1与花生四烯酸水平,从而阻断血小板内血栓素的合成,以此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7]。两种药物共同作用下,可分别从不同途径达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以此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动性,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提升治疗效果。

在急性脑梗死病情发展中,局部血管发生闭塞,导致血管周围的半暗带血流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进而引发患者出现缺血级联反应,在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机体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将损害脂质膜过氧化,最终引发神经细胞的大量凋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共同进入人体后,可减少患者血液斑块中存在的巨噬细胞与脂质,显著增加平滑肌细胞,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病变,保护受损的神经细胞,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某些代谢毒物对脑部组织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氯吡格雷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逐渐恢复患者脑组织血液供应,进而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8]。本研究中,治疗后14 、45 d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更高。

综上,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可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建议扩大样本量,开展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氯吡格雷和奥美拉唑药有冲突
每日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