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探讨
2021-11-28□梁雯
□梁 雯
新闻是间接推动时代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水平远不如现在发达,人们只能通过广播等来获取新闻。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新时代下,新闻报道涉猎的范围更广,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新媒体环境对广电新闻节目造成的影响
新媒体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新媒体对网络的依赖比较强,通过网络平台将信息传播给人们。比如,目前很多人在用微信,很多新闻类微信公众号可以第一时间把新闻传播出去。这些新媒体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影响。电视新闻节目如果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必须进行改进,使电视新闻节目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电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1.新闻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对广播电视新闻资源开发不足。电视新闻制作人员的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2.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我国很多基层的广播电视台都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没有受到正规的新闻培训和教育,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因为没有新鲜血液及时补充,长此以往,必然影响节目的活力和创新性,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很难跟得上时代进步的脚步。在人才决定单位命运的时代里,这种人才匮乏的广播电视台必然落伍。
三、广电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1.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优势
网络新闻的便捷方式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新闻事件都是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进而被大众知晓。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速度。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不足。而公信力和权威性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提高自身传播效率,提高新闻时效性,借助传统新闻媒体的强大实力,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新闻资料。
比如,对一些自然灾害,自媒体一般不能第一时间进入现场进行报道,但央视新闻工作者可以凭借传统新闻媒体的优势,深入现场进行播报。再如一些重要的时政会议,考验的是记者的专业能力,谁的新闻内容更加务实、更加新颖、解读更加准确,谁就会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
2.提高广电新闻记者的写作能力
每个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后,都要对自己的采访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撰写出新闻稿件,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很强的写作能力,稿件不仅要主题明确,还要语言优美、语句通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不仅要让同行业的人读懂,还要让没有任何相关知识基础的人读懂,而且要有让人不断读下去的动力。一则新闻报道如果以平淡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那么根本没有办法吸引受众完整读完,使受众丧失对新闻的探究欲。现在很多网络“标题党”利用的就是大众的猎奇心理,只关注标题制作,忽视内容的真实性。这种做法是反面教材,新闻记者的写作不仅要做到标题新颖,还要紧扣主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记者要适应互联网语态与全息传播形态的表达形式,应当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一方面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全媒体传播能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基础的,在于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报道语言功底,尤其是要语言平实、言之有物、实实在在、准确客观,在新闻报道中拒绝假大空。
与此同时,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新闻工作者还要学习这些新的表达思维和技巧,让受众或用户愿意听、听得懂、喜欢听,最终实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政治素养
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端正工作态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不碰底线、红线、高压线。只有守规矩,才能保有尊严。而不守规矩、丧失职业道德,就是新闻工作者最大的耻辱。
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认识到当前形势所赋予我们的任务、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作为当代新闻工作者,就应该担当起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发声,占领舆论阵地,传播正能量,敢于担当,当仁不让。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桥梁的作用,长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党对事物的主张和看法,让人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四、结语
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大众对广电新闻记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要求比之前更高。传统新闻媒体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打破传统新闻模式的束缚。广电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紧跟时代的脚步,创新节目的制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