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十年代后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及经验借鉴

2021-11-28史小华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研究生院研究生大学

史小华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1 日本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 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将“教育立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举国上下重视兴学育人,把普及教育的程度视为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但是鉴于明治维新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日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初等教育,以期培养更多的忠君爱国的臣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1872年,日本近代教育法令《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为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877年,东京大学的建立则是奠定了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基盘。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对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规范。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最早便可追溯到明治十九年颁布的《帝国大学令》。《帝国大学令》第2条中规定,帝国大学由分科大学(Colleges)和大学院(University Hall)构成。《帝国大学令》中首次规定设立研究生院,开启了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

1.2 新旧《学位令》颁布期

明治维新后,日本以“富国强兵”为指针,积极效仿西方近代大学的改革模式,不断地改革大学教育,继《帝国大学令》后,又于1887年颁布了《学位令》。在该令中明确规定,学位分为博士和大博士两类,此阶段尚未有硕士一说,直至战后学位制度日臻完善后分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

《学位令》颁布一年之后的1888年,日本开始授予博士学位。第一批5个专业共2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们是日本学术界相关领域的顶级人物[3]。首批博士学位的授予是日本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标示着日本研究生教育迈向新的目标。但是,自首个《学位令》实施不久,各种弊端相继出现,无奈之下,日本政府又于1898年对其进行了大幅度修订,以期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而后又在修订后的《学位令》基础上进行完善,于1920年颁布了第二个《学位令》。当然,此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体系,且研究生院并未设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依旧附设于学部。

1.3 战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对既有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试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学术自由的法律保证,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焕然一新,呈现新面貌。《教育基本法》以及《学校教育法》的先后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其中《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大学可以设置研究生院,且由文部科学省为其制定教育规则。1949年,日本颁布了《研究生标准文件》,为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法律规范,至此,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崭露头角。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日本出现快速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凸显服务经济与科技的导向。应当说,日本战后经济得以快速持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本坚持研究生教育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将改革发展研究生教育视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宏伟目标,以期实现高等教育的“高度化”。此阶段研究生教育开始逐步形成科学的体系,得以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助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九十年代后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经济跨国化、竞争全球化的新时代。90年代伊始,各国逐步摆脱了危机困境,经济呈现复苏活跃之势,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尤为强劲。日本在国内面临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的不安,国外又屡遭欧美“劲敌”的严峻挑战。面对本国经济的停滞不前,日本不得不作出种种反思。为此,日本开始着手检讨既有经济结构及经济体系。日本政府基于种种分析开始清晰地认识到,美国经济能够保持快速持续发展,得益于高端科技的助推。科技应当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心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尤其高层次、高水平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是与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息息相关。日本筑波大学的校长江长玲於奈在针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先进国的研究生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日本的研究生学历者不到上述先进国家的三分之一。他认为日本高层次人才亟须倍增,需要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方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 九十年代后日本研究生教育的系列改革

3.1 着眼教育规模、夯实教育质量

1991年日本大学审议会报告《关于研究生院数量上的调整》中指出,到2000年,在学人数达到1991年的两倍,即所谓的倍增计划。当然,日本研究生院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亦能自始至终保证教育质量。可以说,战后数十年间的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以质量保证为重心而展开的。为了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良性发展,日本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积极调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增加研究经费的投入、狠抓论文撰写环节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夯实了研究生教育质与量的均衡发展,以期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3.2 实施研究生院的重点化

二战前,日本研究生教育往往与社会脱节,严重遏制了研究生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因而,构建迎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准研究生教育体制成为当时之需。基于这样的认识,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起着手加大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准确定位。其中研究生院重点化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孕育而生的,成为这一时期研究型大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日本政府先后对东京大学等12所国立大学实施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重心从本科转向研究生,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优化以及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199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发布了《21世纪的大学及今后改革的方针》咨询报告,指出大学应当积极开展具有世界前沿水准的教育与科研,培养更多诸多领域的拔尖人才,并以此为契机,着力创办一流的研究生院,提出了“研究生院重点化”的初步思想。且于2000年日本政府正式推出了研究生院重点推进战略,并将此前由各校自行实施的研究生院改革统一由文部省监管与主导实施[4]。

3.3 研究生制度的弹性化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研究生院在学人数逐年攀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以及教育水准等仍旧很低,无法满足日本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基于此种状况,日本政府力求转换思维,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以此为契机开始对研究生院进行充实和改革,并对平成元年九月的研究生院设置基准进行修正[5]。

尤其在临教审之后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使得研究生入学以及学位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为了扩大研究生院的规模,弹性学制随之产生。日本大学审议会在1988年出台的《关于研究生院制度弹性化》咨询报告中对入学资格、修业年限以及教育形式分别进行阐释。其中,在入学资格方面,本科生如果完成大学本科三年级学习并修完学分后,准许其参加研究生考试等;在修业年限方面,规定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2年,博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5年,学业优秀的硕士最短可在一年之内获取硕士学位,博士可以三年内完成学业等;教育形式方面,为了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需求,1989年设立了夜间研究生院,截至2004年共计22所大学有所设立。此外,通信制研究生院以及放送大学学园的相继成立成为日本研究生院发展的必要补充,有力地助推了日本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3.4 教育研究环境的优化完善

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当时的重要课题。为了能够让博士课程的在读研究生以及学校助教等年轻科研人员安心并专心致志于教育科研,日本不断完善科研环境,着力支援对科研设施的整顿。基于《第二次国立大学等设施紧急整顿五年计划》,对国立大学等设施进行重点计划支援。且不断充实获得科学技术研究费补助金的年轻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6]。纵观多年来的实践,不难发现日本除了针对国立大学的博士生以及助教等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研究条件,创建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的同时,在私立大学也同样投入科研经费,确保对研究人员经费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1990年成立的北陆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便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其校内用于科研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机构配套齐全,给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极大地调动了科研者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了许多尖端科技人才。

3.5 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化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可划分为三种模式:硕士课程、博士课程以及专业学位课程。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两大主要特征:其一,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各课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能够注重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其二,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由传统单一化走向现今的多样化,促进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譬如日本博士研究生所学课程几乎没有必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要求修满30学分,而开设课程却是30学分的几倍。开设课程更是涵盖整个学科的所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是真正的宽口径[7]。

同样日本的研究生教学模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总体特征要求能够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例如,立命馆大学主要采用了“对话讨论式”“小班探讨”“实地调查”等多样教学模式[8]。此外,还有“集中讲座”“案例研究”“现场实习”等教学模式。

4 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4.1 注重研究生教育“质”与“量”的高度统一

自1999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迈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下达的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便可见一斑。计划指出,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人。而2003年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仅为26万余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短短的十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直逼2.5倍。由此,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开始招致质疑,由于教育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欠缺,在扩招之后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师资匮乏、科研资金不足、创新和团队精神表现较差、理论与实践相距甚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遏制了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

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当积极优化师资,科学引导科研资金的投入,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便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4.2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研究生课程设置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注重专业结构的改革和完善。而现行研究生课程设置仍旧存在诸多弊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选修课的重复、公共基础课与本科阶段课程的重复等,忽略了应突出研究生课程的要求与特点。课程设置的诸多弊端,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视野,进而导致研究生论文质量的下滑。在研究生教学模式上往往采取以集中授课为主、讲座形式为辅的形式,这并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已然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突出存在的问题,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适合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导入更多极具科学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4.3 构建弹性学习模态,推进研究生教育形式多样化

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而研究生教育大众化势必会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邻国日本为打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所采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弹性化机制便是应对这一新趋势的重要举措。例如,日本的“通信制研究生院”“夜间研究生院”等教育形式对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亦可考虑学制、修业年限的弹性化,一改以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呆板现象。且在摸索过程中开辟更多的研究生教育形式,给社会在职人员提供更多进修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从而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类型的拓展,可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空间,丰富其内部结构,从而助推研究生教育向纵深发展。

4.4 加大研究生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的力度

要建立企业和院校(研究所)之间的沟通渠道,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在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同时,提高产学研究成果转化效率和范围,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组织保障。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打造应用复合型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院校(研究所)与企业的“联姻”,有助于提高对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科研成果的顺利孵化。新时期,我们应当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高瞻远瞩,审慎借鉴邻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摒弃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弊端,积极探寻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构建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使之能够真正彰显时代特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利于国家经济全力发展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研究生院研究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日本师范研究生院入学定员充足率下降16.9%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日语中ハ行辅音的历史变化
日语中ハ行辅音的历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