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四力”要求增强语言的艺术传播能力
2021-11-28刘新彦
□刘新彦
一、增强“脚力”,也就是要练就一副“铁脚板”
增强“脚力”,是我们提高语言艺术表达能力的前提。顾名思义,就是要增强“走出去”的能力,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春耕秋收的田间地头、假期春运的车站机场、突发灾害的第一现场等,都是我们“走出去”的绝佳目的地。只有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真实的声音,去体会他们真实的感受,才能了解他们、懂得他们,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为有声语言的创作积累足够多的“感性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经历,在面对白纸黑字的时候就无法调动自己的内心情绪,也就无法饱满地表达文字背后的情感,打动不了自己,又如何去打动受众?在行业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有过丰富一线采访经历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或镜头前有更自如更饱满的表达。这也印证了康辉所提出来的“记者—好记者—主持人—优秀主持人”的播音员主持人成长轨迹。最近回到央视主播台的王春潇,从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之后,从事了16年的记者工作,在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前往一线,在武汉连续工作89天。如今的王春潇,在主播台前更加自信从容,她的表达,虽然没有那么铿锵昂扬,却透露着稳重与可信。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应该关注热点、回应关切。哪些是热点?什么又是百姓关切呢?凡此种种,都要靠我们的“脚力”去获得。
二、增强“眼力”,也就是要炼就一副“火眼金睛”
增强“眼力”,是我们提高语言艺术表达的基础。眼力,不仅仅包括于纷乱事物中抓重点抓细节的能力,更包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力辨别力。当我们练就“铁脚板”,“走出去”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走出去之后“看什么”也就成了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是深入一线、参与出镜报道的记者,还是在话筒前镜头前自如表达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要练就抓住重点、把受众最想听也最需要听的内容传递出去的本领。许多记者身处新闻现场,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的报道,总是习惯性选择拔高,将事件的意义与内涵无限拔高,严重脱离群众;许多播音员主持人拿到记者采写的稿件时,感觉全篇都是重点,在表达时做不到有的放矢,导致无法将重要内容送到受众耳中。其实,这都是“眼力”不够的后果。增强“眼力”,应该学会以人民群众的视角、以老百姓面对生活的眼光,审视现场、审视稿件。在提高抓重点抓细节能力的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力辨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增强观察力、发现力,眼光敏锐、独到,善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认识能力。在重要问题、重要事件上态度鲜明、敢于亮剑,展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坦荡。
三、增强“脑力”,也就是要练就一颗“最强大脑”
增强“脑力”,是我们提高语言艺术表达能力的保障。脑力,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来说,主要就是思考“为什么说”以及“怎么说”。在练就“脚力”、炼就“眼力”之后,“脑力”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当我们有“实践”打底,下一步自然是去提升认识,这离不开脑力。在这一方面,主要思考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说”和“怎么说”,判断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挑选哪些话值得说。我们常说在播音中应该做到“无一字无依据”,这里的依据就是老百姓爱听、想听。多想百姓之所想,多思百姓之所需,那我们自然能为说出来的话找到依据。“怎么说”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该如何表达给受众。我们常说播音创作中有技巧可循,像是“内部技巧”有三种,“外部技巧”有四种。但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技巧无非是八个字,“说得清楚,听得舒服”,这才是真正的“以受众为中心”的表达技巧。张颂老师所阐释的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是每个语言艺术工作者追求的,当我们的受众是人民群众时,最佳的审美便是将他们想要听到的内容,用他们最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他们。这样的境界,唯有增强“脑力”才能达到。
四、增强“笔力”,也就是练就一项“核心技术”
增强“笔力”,也就是练就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技术”,磨砺我们的“武器”。如果记者的“武器”是笔杆子,是手里的摄像机,那么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这个“武器”就是以“声道”为主的“发声器官”,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的“嘴”。增强“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是要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特有的“笔”,也就是我们的嘴来表达出来的。所谓的语言艺术,其实就是一项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艺术。无论是相声评书这样的语言艺术门类,还是我们在吐字发声训练中经常提到的“吐字归音”,这都是取材于人民群众,而我们要训练好“武器”的方法,更是来源于人民群众。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想要练就硬本领,想要在语言的艺术表达方面有自己的绝活,永远不能“高高在上”,要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如果缺乏这种感情,认为艺术只是“阳春白雪”,就永远不可能练就你的“铁齿铜牙”,拥有不了语言艺术表达的“核心技术”。
五、结语
我们总说“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其实在艺术创作中,这句话同样是箴言。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想要成为有益于时代和民族的伟大艺术家,向人民学习才是我们的根本途径。以增强“四力”为要求,在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才能使我们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生生不息,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