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
2021-11-28冯英杰
□冯英杰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优势逐渐减弱和淡化,广播电视媒体要想稳固自身的优势,就必须优化新闻采编技巧。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人员需要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丰富自身的采编技巧,增强新闻节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兴趣,增强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力和内驱力,进而促进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新闻现状
1.观念陈旧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与采编人员的理念有关。采编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思维定式影响,缺乏对新媒体的认知。采编人员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去挖掘新闻,以人民群众需求为中心,采集的新闻要尽量贴近群众生活,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以提高新闻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受众。
2.采编人员职业素养差异大
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决定着新闻的质量和高度,所以广播电视媒体需要提高对采编人员的素养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一部分采编人员的素养还有待加强。
因此,在采编队伍的培养、管理上,应该引进更多人才,尤其是及时引进年轻人才,解决采编队伍老龄化的问题,让采编人员与时代接轨。此外,单位也应该积极组织采编人员参与学习,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
3.目标定位模糊
在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不能单单将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如果仅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就会导致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削弱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传统媒体来说,以内容为中心是关键。
如今,一部分采编人员为了节目的收益考虑,采取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方式,这种行为使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未能充分体现。
二、采编技巧
1.学习新理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制作理念。
采编人员要走近群众,了解群众对新闻的需求,主动学习新媒体的理念,了解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并积极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打造新兴的融合媒体传播平台,采用适合于移动多媒体接受语境的内容生产和互动传播手段对广播电视内容进行整合再加工,打造具有高人气、高知名度的新兴媒介品牌。广播电视要在原本相对成熟的节目设置和内容生产与传播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接受习惯与偏好。一是在传统广播电视内容体系内,加入新兴媒体的技术手段,增强受众参与及互动性,如《中国之声》栏目与微博、微信平台相连,筛选并播放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和评论。二是依托广播电视强大的内容资源和品牌效应,通过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内容的跨媒体联播与互动点播。
2.优化采访技巧
采编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新闻的质量和深度,因此采编人员要增强新闻挖掘能力,丰富采访技巧。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进行采访时要注意观察细节,提高自身对新闻信息的敏感度,将新闻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确保采访的内容贴近受众需求,从而提升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
采访人员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分寸,循序渐进地引导受访对象,深入探索和挖掘大众想要了解的信息,将事实真相记录下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记者要善于倾听,善于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从一般生活现象中听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访中,记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采访对象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意,蜻蜓点水,一语带过。这时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追问下去。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会因为有心倾听而被发掘。
3.素材选择要更慎重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在进行素材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契合受众需求、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同时,要考虑新闻导向是否正确,确保新闻报道能够发挥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4.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为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培养,选择专业能力更强的人进入采编队伍,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严格要求全体人员遵守职业规范,锻造“新闻铁军”。组织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有偿新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全面构建安全基础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针对系统设备、人员管理、操作流程等方面存在的隐患风险,制定规范详细、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理流程,确保节目的安全播出。
三、结语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广播电视台要实现对采编工作的创新和优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