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长寿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路径思考

2021-11-28

绿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长寿区双城经济圈

张 吕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 401220)

1 引言

区域一体化既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内生需要[1,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紧迫内生需要,也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对于长寿区来讲,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也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背景下,就长寿区如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出路径思考。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已经变成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发展方式。去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重庆和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仅对进一步优化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布局有重要作用,更会对新时代我国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成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约6万亿元;同时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也达到6.6%左右。上述数据已经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全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但不可否认,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如下问题:一是经济规模不大,生产总值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3];二是两地之间一体化协作机制亟待改善,各自为政等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区域内部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为明显,除了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以外,缺乏经济总量较高,城市人口较多的大城市支撑。

这些差距、问题和挑战,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症状”,通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两个中心城市一个向东、一个向西相向发展、融合发展,最大程度释放出“头雁”示范引领效应,从而促进两个都市圈融合发展,这是推动成渝地区最终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必由之路[4]。

3 长寿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实意义

长寿区地处重庆近郊,长江穿境而过,是重庆的重要卫星城市。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也达到了750亿元,同比增产10%。十几年来,长寿区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地一中心”建设已经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去年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长寿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1 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寿区通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传统重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提升、动能增强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诸如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和全球疫情的影响,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非公经济发展缓慢等等。而此次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是长寿撤县设区后迎来的又一次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将进一步促进长寿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满足长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3.2 实现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需要

去年5月9日,重庆正式提出要构建一个更大的主城都市区,主城都市区范围包括21个区:原主城9区即渝中、大渡口、江北等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12个区即涪陵、长寿、江津等为主城新区。长寿区定位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主要目标要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背景下,长寿区作为承接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功能布局、人口流动、产业集聚,成为与中心城区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同城化发展先行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方面强化与中心城区尤其是与其相邻的两江新区和渝北区的融合协调发展,实现与中心城区区域一体规划、整体提升,这是长寿区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弥补内源性动力的不足的需要

长寿区相对于成都市和重庆中心城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体制有差距,新兴产业较为匮乏,本地资金缺乏,内部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缺少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的优秀人才不足,并且由于经济欠发达而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成经济内源性动力不足的现状。长寿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别是通过与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等相对发达城市的产业对接,可充分利用上述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来优化长寿的产业结构,切实增强长寿经济原生动力,从而促进长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3.4 双城经济圈经济分工的需要

在现实情况下,成都市和重庆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区中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随着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市自身的快速发展,两地发展已经开始转向新兴产业和国际市场,原有一些传统产业势必向周边城市转移或搬迁。因此,长寿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老工业基地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成都市和重庆中心城区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体系中去,实现自身在经济要素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这对提升长寿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竞争力和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长寿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路径思考

长寿区作为重庆特大城市的卫星城、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和成渝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紧紧围绕“两地两区”目标,即打造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集散地、都市康养休闲旅游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聚焦“一体化”“高质量”,理应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力军”“突击队”“模范生”。要想进一步的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发展,长寿区要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发展换挡升级、推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建设和推进生态建设联建共享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具体思考如下。

4.1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长寿区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建设是优先发展的前提条件。长寿要抓住有利机遇,加快立体交通建设,实现重庆区域交通枢纽和川东北地区交通通道建设[5],达到与成渝交通运输一体化迈进、缩短与重庆中心城区的物理距离,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化发展。

公路方面要全面推进两江新区至长寿区快速通道全线同步建设,早日打通主城东门的最大“堵点”;积极规划建设长寿到四川邻水县的高速公路,拓展长寿到川东北的物流通道,减少物流运输成本;规划建设大洪湖环湖路,为大洪湖片区长寿和四川邻水的旅游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便捷通道,助推大洪湖产业和旅游事业发展。铁路方面,要研究规划并积极落实建设长寿到重庆中心城区的市域铁路,力争“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延伸到长寿,让长寿真正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紧密连接,实现1 h通勤、同城化发展;做好广长涪铁路自广安华蓥经长寿至涪陵龙头港的前期规划,畅通长寿到川东北的铁路通道。航运、港口方面,坚持以产兴港、以港兴城,推进长寿港大宗物流区、保税仓特色仓储区和化学分拨中心建设,协同联动果园港等共同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发展千亿级临港产业[5,6]。

4.2 推进产业发展换挡升级

长寿区要充分发挥重庆传统老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主战场的显著优势,支持重钢、川维等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嵌入重庆市“芯屏器核网”产业链,发展物联网、大数据、集成电路等产业,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作为化工基地,要退订综合化工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做大医用辅料、制剂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原料药绿色制造基地。要培育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4.3 推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长寿区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发展契机,把握好重庆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着力发挥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等科创基地的创新集聚作用,实现本地区的研发创新、补链成群。要继续深化与中科院等高校的创新合作,推动校地协同创新,从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在跨区域合作方面,长寿区要强化与彭州市、泸州市等重点化工产业园在综合化工、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建立国内一流化工产业集聚区;探索长寿经开区与成都经开区、高新区等共建“飞地园区”,利用成都经开区、高新区的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实现长寿经开区在传统工业的创新升级,使长寿成为成渝地区重要的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4.4 推进人才培养引进建设

长寿区要加强与成都市和重庆中心城区科教合作,把优秀人才吸引到长寿来兴家立业是长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保障。成都市和重庆中心城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科研和创新能力在两地都具有重要影响力。长寿区要主动与其所在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合教育的相关体制机制。要修订人才引进计划,推进职务科级成果泥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打造青年人才驿站,更好的服务于科技人才。继续壮大“引智工程”,服务好“院士经济”。要根据人才需求情况,拨付专项的人才配套资金,同时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制度层面上严格确保人才资金专款专用。

4.5 推进生态建设联建共享

长寿区处在重庆“一区两群”重要联结点上,筑牢长江重要生态屏障对于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长寿区要与相邻的两江新区、渝北区和邻水县等长江流域的区县建立河流域环境保护定期联席会议等制度来共同筑牢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长寿区与渝北区、两江新区、广安市要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重点工作,对双方交界处污染防治问题开展现场检查和交叉检查,打击各种跨界环境违法行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区域实现天更蓝、水更绿、人民更幸福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长寿区双城经济圈
长寿区成立“女科技人才之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
——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社会治理视域下重庆市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