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

2021-11-28李雪珂吴琰杰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精神

李雪珂,吴琰杰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454150)

长期以来,高校主要依靠专门的思政课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格品质,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在发挥育人方面的功能还远远不够。当前理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往往与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是脱节的,无法实现相统一。这种结果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教师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等[1]。因此探讨在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理工科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富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但在以往课堂上,教师通常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效果,而忽略课程育人作用。本文以此课程为例,探究如何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探讨专业基础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1 课程介绍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程着重阐述流体的平衡和流动的基本规律,流体通过物体或者通道时的产生的速度和压强分布以及所伴随的能量损失,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的理论基础[2]。

2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2.1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民族自信

“流体力学”无论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航空工业中飞机和飞行器的设计,还是在土木建筑的采暖通风等方面都有着有着广泛的应用[3]。在讲授第一部分绪论这一章时,可以通过相关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学生民族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以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例,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方法和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又如以三峡大坝工程为例,通过让学生自行查阅三峡大坝兴建的背后故事,观看纪录片,在课堂上分享自身感悟,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再如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生平,使学生们了解到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认真勤奋的科学态度,以及坦荡无私、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

2.2 培养学生不屈不挠、不惧困难、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生涯中,教师们普遍反映许多学生平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非常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回避困难,拖延怠惰。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可讲述典型的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培养学生不屈不挠、不惧困难、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例如在讲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时,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入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作为四位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欧拉一生写出了800多篇书籍论文,是最高产的数学家,即使是在左眼失明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奋斗,不仅出版了巨著《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还将建筑学、生理学学得得心应手,晚年由于患白内障双眼彻底失去光明,即便这样,他仍用心算进行研究,直至逝世[4]。

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陆士嘉,一生为发展流体力学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也一直教导学生和批改论文,70岁高龄时仍参加百科全书中专业条文的编写。这种决不妥协的斗志,不断探索、不断奋斗、勤奋刻苦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学生学习。

2.3 培养学生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

目前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更谈不上热爱,工作后离职率和跳槽率都比较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教师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与专业和个人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其明确专业方向并确立专业理想。教师可根据专业的特点,通过讲解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行业规范和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培养学生专注、耐心、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例如在讲解扰流问题时,可以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情况,向学生讲述全国“深海钳工”第一人——大国工匠管延安的故事。他从18岁就开始学习钳工,20多年来凭借着自己对工作的勤奋刻苦和专注一心,无数次重复检查和练习,他安装的沉管设备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通过这种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所体现的魅力,内化为自身素质。

2.4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的精神,授课时介绍流体力学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讲授流体绕过物体的流动这一部分时,可以结合最近的虎门大桥波动事件以及美国的塔科马海峡大桥倒塌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事情的原因,深刻理解知识,还可以借此引出卡门涡街的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如近来全世界范围均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上网查文献、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探讨流体力学与病毒传播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方法

3.1 转变教师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

一直以来,高校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学工部、团委、思政教师、辅导员才需要负责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只管讲授知识就可以,思政教育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5],但是开展好课程思政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职责。首先,专业课教师应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提升自身德育工作的能力,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明确在课堂教育中教师的责任,根据课程特点提炼德育元素,改进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不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与学生的接触中做到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学习的精神,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2 构建教学新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流体力学”这门课程偏重理论分析和计算,传统教学模式下仍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应构建教学新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改革教学目标,明确其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结合,将思政目标融入专业教学目标。其次,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育人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思政教育理念、方法,实现育人功能。最后,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6],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专业相关的名家、重大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方面,可以将学生带领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讲述本行业优秀人员的事迹等方法,鼓励学生亲自感受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培养其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职业素养。

4 结论

“流体力学”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教师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要求,提炼课程思政元素,转变育人理念,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提高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