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改革的路径

2021-11-28汤雪光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课程

汤雪光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1 大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与问卷调研情况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生涯存在着路径依赖[1]。依赖性是指职业人进入某一状态后,在特定职业领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一般在短期很难跳出这个职业方向。在拥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之后,早期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个人物质财富的积累和高尚职业人格的培养。其次,有利于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社会认知和提升职业决策的科学性。最后,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此次课程改革探索有效回收问卷320份,调研教职工人数94人,学生人数211人,社会人员15人,有75.72%的人群普遍认为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直接印证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 新时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0-06,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思政建设[2]。习总书记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要充分挖掘各类思想政治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难看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重点在于探索各方面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应对不同职业环境和直面困难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新时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关键点。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教学基础设施配备与投入不合理,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化

商品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资金、师资、时间等多方资源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和教学效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与课堂授课,教学资源和资金更多地仅流向了师资薪酬、职规教材等基础费用支出;在课时规划上也仅限于20学时左右的理论学习;从实践性和教学效果上来看,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有32.1%的调查人群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程无法贯穿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其直接阻碍了学生从理论吸收到实践验证的一系列发展,难以保持教学效果的延续性)。此外,从学生群体反馈的教学来看,教学形式多体现于课堂讲授、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小组演练这两种教学模式,缺乏创意性以及教学的趣味性是该课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2 师资配备不合理,缺乏互评竞争机制

从调研问卷反馈的数据来看,有54.13%的人群认为“教学师资配比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竞争上岗机制”是制约“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从高校职规课程师资配置情况来看,有超过70%的教师属于“暂无评定职称”行列,多为新入职的辅导员,其对于自身的职业认知尚未达到相对成熟的状态,在备课完整性、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演讲的临场效果上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另外,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过于冗繁,以致缺乏充足的精力去细化教学大纲内容和创新教学形式。同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因素下,优胜劣汰是资源配置最有效和最直接的结果。高校职规教育的互评机制不仅包含“教师—教师”间的互评,还包含“学生—教师”的评价。从课程中期教学检查的结果来看,教师的考评方式仅限于“听课制度”;学生考评课程教学质量仅限于“教学效果评分”,缺乏完善的量化考评制度与竞争淘汰机制使得高校职规教育改进工作步履维艰。

3 人与职业关系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经验借鉴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3]。从调研的问卷数据来看,有66.58%的从业教职工和学生认为“职业自由度”是衡量自我目前或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分析职业自由度需要厘清人与职业的三种关系:雇佣关系、交易关系和共生关系。所谓雇佣关系,是指职业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工资或福利待遇等物质报酬。首先,雇佣关系处于职业关系的底层,这一点也契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与安全需求是人的底层需求”[4]。其次,交易关系是指交易的主体(职业者)具有一定的职业自由度,有选择是否从事这项工作的权利。在这一阶段,钱可能不是职业者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职业者是否从事职业选择与决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发展以及合作的感受。最后是人与职业的共生关系。在共生关系里,职业者更关注的是工作中彼此是否能够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人与职业关系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职业发展的沉淀期、发展期与成熟期,这就要求在改革职业教育类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起主客体的认知提升、能力改进与发展性探索。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也必须经历从基础的“雇佣关系(指获得课时报酬、福利)”状态到双赢“共生阶段(指获得职称评定、院校及社会的认可等)”;同样的,学生在进入职场、转变角色定位后,也需要经历从“为独立生存而工作”到“为个人自由就业到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就不得不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完善教工和学生的职业认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4 大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路径

4.1 提升职业认知水平,强化教师团队竞争上岗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在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首先必须改进的是师资的配比和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除要求任课辅导员教师参与“课程试讲”之外,还需要建立优秀教师评比制度。组织优秀任课教师推行“精品课程”宣讲,坚持职规教师上岗“先学习、后上岗”,从教学技巧和经验方面做一定程度的积累,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另外,引入竞争性的量化考评机制也可以激励辅导员教师团队改进教学质量,如实行教评优良与课酬、奖金比例同步,即“绩效考核”。

4.2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师生互动与实践性教学

综合运用“翻转课堂—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5]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实践性。职业生涯分享座谈会、职业探索PPT比赛和职业简历规划大赛等都是比较不错的形式。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增强自身的产品能力、口碑价值和附加价值,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容不迫,整合手中掌握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和科学的职业判断,结合自身职业兴趣、性格,选择职业自由度较高的行业去从事。同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可以锻炼辅导员这一群体做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能力,获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以求在后续的职业关系中实现“共生性”。

4.3 强化学生自我效能意识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一方面,自我效能理论鼓励学生在职业生涯主动去做一些有控制感和优势感的事。当学生在某项专业课程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性锻炼中受挫或受阻时,可以鼓励学生从其他相关领域去获得成就感,以便于学生重拾对于所修专业的信心。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微积分”“概率论”“计量经济”等专业课程时,往往会觉得比较吃力,一般会以增强在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论文上的历练来拉高参评的年度综合测评成绩。另一方面,在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提升方面,实现从“专才”到“全才”,财务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沟通能力都是学生毕业前所需掌握的知识范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用性技能的提升需要从点入手,培养从0到1的认知框架和知识构成;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会事后复盘,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放到实践活动中去进行检验和矫正,学会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课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爱的职业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