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11-28王参军王肖烨李春磊
王参军,王肖烨,李春磊,张 柯
(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宝鸡712016)
“十三五”期间,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实践育人在新时代的价值不断得以彰显,而实践育人在高校软硬件条件缺乏、教学环境落后等的制约下,仍是目前工科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1]。实习实训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对实习实训工作作出了具体的指示[2]。建设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对于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培养工科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现实意义。
1 当前工科院校实习实训现状
1.1 工科实训单位的来源狭窄且接收意向不强
一些工科院校学生的实习,通常依赖于形成多年默契合作关系的企业配合完成,但由于工科类专业多、覆盖面广,部分学科属于边缘专业,在当地缺乏成规模的企业,导致工科实训单位的来源狭窄,拓展延伸性不够。同时,企业在接收实训学生的时候,比较倾向与有影响力的高校合作,这使得广大的地方普通工科院校的实习单位落实困难,个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步履维艰[3]。
1.2 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体制和政策支撑
工科学生的实习实训不仅涉及到实习单位、关联产业的制度管理、人才聘用选拔,还关系到所在院校的实习实训制度,且实训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4]。目前各地尚未出台操作性较强的细化配套政策,仅仅是笼统地遵循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指导文件,造成“高等学校为完成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积极性较高,但企业却因缺乏实际利益的配合性不足”的被动局面,对如何促进高校与企业构建实习实训双赢模式的探索建立、实训方案的优化调控与部署实施等缺乏体制支撑,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实习实训机制的持续和良性发展。
1.3 各主体间的协调配合性不强,缺乏共赢模式
管理学角度上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相关者特指在“组织外部环境中受行动、组织决策影响的相关者”[5]。对于实习实训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为高校、学生、实习单位、科研机构等。如上文所述,目前高校工科学生的实习实训实施主要以高校牵头推进,外部实习企业和地方政府因为缺乏显性利益,配合积极性往往都不高,不仅无法对实训方案和内容进行丰富创新,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合作接收都不能保障落实,使工科实习在内容深度、合作广度和机制创新方面都受到约束,当然也就更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科实践生态。
2 实习实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2.1 创造有利的实习实训条件
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强调制度的实效性、针对性,可保证学生实习岗位的对口性和实习管理的规范性,加强实习组织、管理、考核各要素的衔接。通过理论知识、实践岗位的学习训练,可以为学生配置必要的实习软硬件条件,构建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模式,增强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2 建立多主体协作的育人模式
通过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制度设计,能够将高校、实习单位、科研单位、产业联盟、校外实训基地、地方政府等主体联系起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诉求,在工科人才培养、岗位技能培养等方面达成共识,可加速实习实训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解决传统学生实训中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6]。
2.3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
借助实习实训制度框架的设计与运行,做到了理实一体化和知行合一,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通过结果测评、过程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与认同感,在实习实训中加深对未来岗位学习的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导向,保证实习实训工作的可持续性[7]。
3 基于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对策
3.1 大学生实习实训配套政策
以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高校实践育人、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政策为基础,出台包含实习单位激励、高校学生实习实训激励、政府管理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实习单位是实习实训工作的主要承担主体,部分实习单位和高校的合作层次浅,接收实习生的意愿低,也有实习单位存在人才质量、效益方面的顾虑[8]。对此,可为实习单位提供1~2年的短期税费减免或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还可通过授予“工科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荣誉称号,开辟科技项目申请绿色通道,单位推广宣传等措施,激发实习单位的积极性。高校学生实习实训激励主要围绕学生的学分、评优评先、国家级奖学金分配等展开,将实习实训成绩和相关奖励挂钩,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发展的环境。政府管理扶持方面,由地方政府牵头,根据工科院校的特点,为高校匹配优选实习合作单位提供渠道支持,并通过出台配套的细化制度文件和开展咨询服务业务,以引领甚至支撑良好实训生态的构建。
3.2 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建设
由政府、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等共建工科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9]。按照各参与主体角色定位的不同,签署工作任务书,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制定不同主体的工作定位、阶段性考核指标,提升相关主体的协同参与度。政府在育人平台承担着制度规划、顶层设计与统一部署的作用,负责配合工科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为各单位的合作搭建平台,消除产学研合作中的隔阂。大学主要承担着实习生输送工作,根据学生职业方向、专业类型的不同,采用学校推荐+个人选择的方式,最大限度上保证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和岗位的对口程度。企业负责依据育人平台的建设要求,提供相应的场地、顶岗实习环境,为实习生配备企业导师,跟进和监测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发掘学生的学习动力。科研机构主要根据高校工科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的难点和问题,通过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探索,共同进行实践育人问题的解决。咨询机构方面,主要为政府、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有关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动态等的信息,方便协同育人合作平台及时调整策略,创新工作思路。
3.3 多元化专业实训教学渠道开发
采用项目式教学、实验室教学、现场实操教学结合的方式,建立实训教学渠道。项目式教学即引进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为学生下发项目训练要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及教师指导点拨的方式,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内化[10]。实验室教学层面,建立涵盖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光学、热学、电磁学、制图、物理、模电、电路等的实验室,开发具体的实训任务。以自动控制实验室为例,针对“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利用配置的THORM-3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箱,提供五相步进电机控制、水塔水位控制、机械手动作模拟、基本指令编程练习、四节传送带控制、装配流水线模拟控制方面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现场实操教学借助企业创新实验室及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将学生的实习过程由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习实训教学实用性。
3.4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体系设计
为延伸现有的实习实训途径,已通过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园及校外成熟的孵化机构,对工科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校内层面,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遴选活动、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活动等,选拔一批有潜力的项目,利用项目孵化园的空间、场地优势,为学生提供项目落地的平台。在校外层面,将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与之对接,利用外部的渠道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和拓展创新创业项目的优势,学生可在实习实训中,一边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学以致用,领悟未来岗位实践所需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学智慧,推动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和动力。
4 结语
建设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有利于拓展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密切产学研用各方面的关系,使其共同服务于工科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实践技能等的培养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