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反贫困实践

2021-11-28张酉仪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共同富裕

张酉仪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思想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未来社会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个人消费品按需分配,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获得真正的自由。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不发达,远未达到共同富裕的生产力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践与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实现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思想的。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广大无产阶级必然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从而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而要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其实现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共同富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还指出,科技的进步,不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使人的素质得以提升。劳动者在学习、运用科技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技能,还促进了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财富。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反贫困实践

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其阶段性特点,但其首要任务都是发展生产,消除贫困。

中国反贫困理论的初步探索(1949-1978)。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消除贫困、获得解放,就必须来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指出中国面临的反贫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社会长期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生活困苦,国家百废待兴,并且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禁运。因此,如何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面临如何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强盛的国家”的难题。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但后来出现的土地买卖与农业雇工现象,又导致了一部分人成为富农,一部分人仍是贫农,导致农民收入差距拉大,这成为党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严重障碍。1949-1952年,在城镇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建设中,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之成为引导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主导力量。同时,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存在与发展,对其采取利用与限制的态度。毛泽东曾指出:“发展私营工商业……与其说对资本家有利,不如说对人民有利”[3]。这是因为,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压迫人民的本性,又必须限制其发展。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家的不法行为,如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腐蚀革命队伍等,这无疑是我们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又一大障碍。

党从1953年开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方面,开展互助合作模式,走合作化道路,进行大规模生产,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其重要内容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策略。手工业方面,引导手工业者个体经济走向合作化、集体化道路。这些手段逐步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国反贫困思想的生动实践。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我国在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实践中向前迈进一步。同年,中共八大召开,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指明了方向,提出解放发展生产力,在平衡中保持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反贫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企图追求又高又快的发展,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片面理解共同富裕思想,追求平均主义,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1979-20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思想作了新的解读,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反贫困理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依旧处于普遍贫穷的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对共同富裕思想做出新的解读,为中国反贫困行动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4]。同时也强调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并且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我国反贫困行动划定了阶段,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解读,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论述不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为共同富裕和中国消除贫困的行动指明了方向。在此指导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扶贫行动,极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解决了大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时期更加强调党要执政为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缩小区域贫富差距的基础上,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我国的扶贫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直接帮扶救济为主到提升贫困地区的脱贫能力为主,促进贫困地区有“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从根本上寻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径。

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立足点,对反贫困理论做出新的解读。胡锦涛强调,扶贫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发展,物质脱贫只是第一步,还要注重满足贫困人口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如政治、文化、教育等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重视“三农”问题的,在农业领域采取一系优惠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我国反贫行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生动实践(2012-)。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立足前人,不断丰富和创新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针对扶贫领域中出现的“大水漫灌”现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现象,习近平提出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即通过精准帮扶,使每一户贫困人口都探索出适合自己情况的致富之路。精准扶贫思想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认识贫困现象的新特征,在把握好新形势下扶贫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中国在反贫困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