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探析
2021-11-28韩振峰
王 蓉,韩振峰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从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对于推进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立足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重大战略任务,深刻揭示并阐释了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一旦学校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所谓培养合格人才就成了一句空话。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国教育的前进方向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为此,习近平强调必须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确保学校特别是高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立德树人是党掌握这两个“坚强阵地”的关键抓手,只有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才能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从而确保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在需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强国战略。习近平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4],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5]、“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2],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等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并将其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创办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既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
(三)立德树人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并在多个场合对“如何培养时代新人、怎样培养时代新人”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强调,把握“两个大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完成,而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最持久、最有力量的支撑,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通过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来培育学生知行合一、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从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时代重任。
二、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根本问题。
(一)立什么德
人无德不立,育人先立德,“立德树人”中所立之“德”是包括信仰、理想、思想、品德等在内的“大德”,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3]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灵魂。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态和理想信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6],“立德”首先要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才能使青少年“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7](P107),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信念。
2.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德。理想信念是指引青少年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2013年5月,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时代引导青少年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必须要帮助青少年立“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德,以高远之志、进取之心、无畏胆识和实干精神肩负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3.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正确的引导。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就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系列论述和指示。习近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成为“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9]。
4.立“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之德。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尊重和传承祖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是青年一代立根塑魂的重要前提。要努力从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民族基因;同时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7](P203),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立“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之德。当今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要战胜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携手共济、共同努力。为此,习近平指出青少年要树立世界眼光,具有国际胸怀,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升其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能力,在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根基[10],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二)树什么人
“立德树人”中“树人”,即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原则,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曾在多个不同场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性。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对这一问题做了完整的表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这意味着,我们要培养的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是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怀有爱国心、报国志、强国行的人,是具有政治鉴别力与价值判断力的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的人。
2.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砥砺学生品格,磨练学生意志,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特别提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首次将“四育”提升为“五育”,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这一人才标准。因此,在这层意义上说“树人”就是要树有高远之志和坚定理想抱负之人;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之人;身心健康,焕发青春的力量和活力之人;有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之人;能够辛勤和诚实劳动之人。
3.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2]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正稳健地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在这个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教育何为?习近平强调指出: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这是习近平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又进一步指出,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强调要把这支主力军打造成“中华民族‘梦之队’”[13],培养青少年一代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之人。
(三)“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要以“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立德树人”,将“德”在“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中被单独提出来强调,意味着“立德”既要独立地建设,又必须贯穿于“树人”的全过程;既要作为“立德”的主要内容,又要作为“树人”成效的主要特征,足见其重要性。“立德”与“树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篇大文章,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统一[14]。“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根本,“立德”为“树人”,只有先立好大德、明德、私德,才能更好地树新时代所需之人;“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归宿,所树之人的品行中彰显着其所立之德,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
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构建起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子系统在内的德育大系统,同时,建立健全落实体制机制也是整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大系统内的各部分相互衔接、同向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一)加强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阵地作用
1.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习近平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5],其作用不可替代,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16]。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全过程,增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真正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脑、入心。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意蕴。四是加强劳动教育,设立劳动必修课程并完善和优化教育设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17],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学校校训、校风、学风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以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教育等文体活动之中,如开展爱国主义相关主题的征文、演讲、社团活动等,增强青少年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厚植爱国情怀。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从立德树人供给侧实现突破。一方面,严把教师选聘政治关、业务关,切实配齐、配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落实师德铸魂工程,着力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不断完善自己,锤炼品行,当好学生前进的引路人。
4.学校管理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各级各类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将“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在学校运行系统上有总体设计,将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发挥家庭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奠基功能
习近平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8],是道德养成的起点。家庭环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环境。必须重视和发挥家庭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奠基作用。
1.强化家庭育人意识。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人才观,自觉承担起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够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和风细雨的德育教育,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19]。
2.用良好家风涵养道德。习近平非常重视良好家风家训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要传承中国传统的道德传统、家规家训、家庭伦理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将这些内容融入家庭教育中,并身体力行地给孩子以示范引导,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
3.加强家校合作。家长要配合学校建立共同的育人目标,尊重和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安排,使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同频共振,达成一致。家长应配合学校的日常育人工作、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参与家校育人活动等等,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三)聚合社会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协同力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习近平高度重视实践对于青少年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强调广大青少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责任担当意识。
1.以优秀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文以载道、文以植德,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道德的文艺作品,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劳动、讴歌奉献的精品力作[21],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温润青少年心灵、启迪青少年心智。
2.发挥各类阵地的道德教育作用。各类阵地是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托,要加大力度将道德意蕴注入其中以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首先,利用好宣传栏、显示屏、广告牌等户外媒介,生动形象地做好道德宣传;其次,充实革命纪念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列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提升教育功能;最后,提高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活动场所的德育功能,营造明德守礼的浓厚社会氛围。
3.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习近平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2]。可以通过让青少年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前进入社会,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接受思想的洗礼、精神的熏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责任担当意识,汇聚青年奉献新时代的青春力量。首先,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活动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其次,密切与城市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联系,开发规模化、正规化、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最后,深入组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
4.发挥网络育人的正向功能。互联网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载体,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立德树人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德育”模式铸魂育人。通过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如制作推介体现德育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微视频、红色文章、微电影;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以青少年喜爱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保障体制机制
习近平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1]。为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立德树人工程“长效性”和“真落实”,必须要在制度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立德树人工作标准和指标体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纳入制度化轨道,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第一,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重构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第二,建立教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类型岗位的育人工作标准和规范,将立德树人作为最重要的权重纳入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年度评价考核体系中。对于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有失师德师风的突出问题,坚决依法依规予以严惩。第三,制定和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以真正实现“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