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引领

2021-11-28吴克峰李林根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特色

吴克峰,李林根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50)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变局,我们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在这一独特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必须承担起独特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引领社会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日趋强烈;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不断重塑世界格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都在促进我党加快社会引领方式的创新发展。

一、以目标引领凝魂聚气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指向。我们党向来注重目标引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直将其作为党带领人民奋斗的最高纲领,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又不断制定调整具体的行动目标。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毛泽东主席提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依据国家发展实际,对标国际发展进程,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3]。“四个现代化”目标完全契合我国的发展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从“四个现代化”到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4],再到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目标引领更加全面。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指出分为两个阶段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目标的格局进一步扩大,而且将“建设”一词变为“建成”,“国家”变为“强国”,两字之变,反映的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朝乾夕惕的使命感与为国奋斗的责任感,进一步明确目标的可行性与时效性,极大吸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确立、丰富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从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中走过来的中华民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逐渐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强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三大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必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重党的目标引领。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阐述党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将亿万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党推进治国理政的目标引领;同年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以“梦想”这一载体将党和亿万人民群众奋斗的磅礴伟力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都要靠党的领导。

二、以政治引领举旗定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效能与领导力最有力的概括。在新时代积极发挥党的政治引领力,集中体现在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引领,而要最大限度发挥引领力,必须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制度治党等方面不断发力助推党的政治引领;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更要通过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注重提升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8]道路决定命运,选择正确道路重要,坚守正确道路更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带领人民持续探索选择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这一条道路既不是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预设的传统经典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苏联所进行的斯大林式的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之路,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条熔铸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中国实际发展与人民需求为指向、实事求是追求人民幸福与美好生活的中国道路,它既体现了马克思对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实现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又融合了中华民族对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即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充分整合国家、社会、人民、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驱动,彻底摆脱苏联单一靠国家驱动社会发展的僵化模式,也区别于欧美式的资本绑架国家发展造成社会鸿沟的“华盛顿模式”。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不断完善中国特色会主义道路,有效凝聚起广泛的社会力量,真正发挥起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唯有中国实现了抗击疫情的战略性胜利,这源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调动全社会力量共抗疫情,政治引领下的道路自信优势尽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9]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70多年里,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基础性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融合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深受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以这些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正在日趋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的决定性要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上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处理好制度建设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制度创新坚持战略定力与底线坚守,立足中国实际进行调整创新,以此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引领中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这个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源,吸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分,实事求是扎根中国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1]17-18,在新时代发展中必须建立强大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论之基,这个理论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人民性与开拓性的融合。只有以发展着的实践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理论,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能越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是实现新时代社会化政治引领的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16,没有坚强的执政党建设,民族复兴必定会迟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都需要伟大工程的建设进行统帅。面对“四种危险”“四种考验”,要以居安思危的意识认识到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以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肃党风,将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到今天,党员从50多人发展到9 000多万人,数量上实现了飞跃,党的建设就是要让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数量双重优势。思想建党,需要广大党员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思考力、坚守力,能够并进行有力有效的理论宣传与普及工作。

社会主义法治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武器,也是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有力依托。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修改《宪法》《外商投资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编订完成《民法典》,研究《刑法》修正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不断修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党在法律工作中坚持领导作用,切实推动新时代法律工作落实,建设法治政府、法治中国。

2019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不断规范党的政治引领的形式与内容,总结提出“坚持十三个显著优势”,从基本政治制度出发做出了现代化国家制度的守正创新。从总体制度设计、党的领导制度定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等方面,让好的制度更加完善,让制度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全面激发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最有力的政治引领就是制度引领,规范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以唤醒亿万民众的奋斗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0]。科学的社会制度的日臻完善是实现伟大政治引领的强大武器,理顺制度,才能让政治引领做到事半功倍。

三、以思想引领精诚团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思想引领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1],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对全社会进行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最持久同时也是最有渗透性的无形力量,中国社会在科学的思想引领下必将爆发无穷的力量。

意识形态在文化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意识形态带来的政治权威比暴力和强制带来的政治权威更可靠和长久,而且它能使统治阶级利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有力的统治”[12]。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以革命年代的革命经验指导实际的意识形态;二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但又时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领导意识形态问题,建立起具有强大引领力与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奋斗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规范性引导。国家层面追求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层面展现党对基本社会秩序的谋划与承诺,公民层面展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13],用道德可以进一步和谐化地调整社会利益,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传统美德都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要发挥以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的良好示范效应,引领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形成思想引领最深厚最长远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的更先进和更优越”[14];我们的革命文化“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5];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与我们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代表民族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既要注重以文化育人,积极引导人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引导中华文化不断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兼收并蓄,保持中华文化自信。

四、以发展引领强国富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形态决定着我们的政治、文化等一切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为引领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这三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系统,我们引领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与改善民生,同时民生的改善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内需消费动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良性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建设为民生提供优秀的人居环境。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发展中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经济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旨在解决中国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存在短板、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开放有待提升以及发展成果尚未惠及全民等问题。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指导下,我们不断反思经济发展的不足,加大创新力度,重点破解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科技短板;初步探索解决发展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难题;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举办两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6],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世所罕见的历史性成绩。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着较大压力,而且原有的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目标依然在路上,需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17],不断打通经济发展的梗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形势破浪前进行稳致远。全国各区域经济受制于种种因素,发展势头、发展潜力不一,使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小的差异,区域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战略使全国各地都能有效参与国家经济发展事业。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8]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制定多个扶贫规划与扶贫政策,着力从教育、就业、收入、就医、社保和住房等方面改善民生。在城市,我们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积极偿付农民工工资,大力推广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平抑高涨的房价,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不断壮大中产阶级,保障城市居民的民生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是引领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9]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要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持续打响污染防治的新时代攻坚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实施河长湖长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持续减少。

目标引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发展引领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目标引领指明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思想引领摆正发展的航线,政治引领保驾护航,发展引领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些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盘。而要获得引领的成功,就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全是空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将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才会成功。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特色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