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关系史视域下俾斯麦“大战略”构建及其影响
——“双层博弈”与“多方合作”

2021-11-28祝嘉聪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俾斯麦统一德国

祝嘉聪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纵观国际社会发展历程,其各个阶段无一不是在国际关系的变迁中逐步萌芽、发展以及转换的。可以看到,虽然德国在其历史发展中多次面临分裂与再统一以及再分裂的状况,其中也不乏“相对稳定”的时期。面临国家分裂与民族主义情绪上升问题背景之下,俾斯麦结合现实国情所构建的,以“双层博弈”与“多方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大战略”。

基于此,以下本文将依托国际关系史的基本史实,以俾斯麦时期所构筑“大战略”中对内及对外三项主要战略选择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双层博弈”与“多方合作”的主要特征具体分析俾斯麦“大战略”构建及其影响,以期对于当下现代国家,尤其是中国如何构筑“大战略”以积极作用于国际关系提供有益启示。

对内“博弈”与“铁血政策”

大战略是一整套的理论或逻辑,以指导国家领导人在一个复杂、不安全的世界上,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大战略涉及利益、威胁、资源、政策等方面,其实施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必须全面融合外交、情报、军事以及经济等手段。“大战略”的构建不仅需要对外环境的改善,更需要以国内政治的平稳作为基本前提。在这一背景之下,俾斯麦在构建其“大战略”初期就提出了以“铁血政策”,武力统一德国的构想,这一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博弈”。对于这一时期的德意志来说,由于各邦国间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且相互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及约束机制,致使在发展水平不一的情况下各邦国难以保持“步调一致”,从而导致各邦国间的持续争论与冲突。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848年5月18日,全德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正式开幕,但很快由于在民族问题与君主立宪问题上争执不下、普鲁士国王拒绝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而迅速走向解散。在这一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的情境之下,俾斯麦深刻意识到依靠资本主义议会讨论并不能实现其“大战略”中所需的统一,因此奠定了其“大战略”构建中选择以“铁血”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略。

二是“民主”与“自由”的“博弈”与选择。除了武力统一全国的基本方针,俾斯麦对内“博弈”“铁血政策”的另外一个体现则聚焦于实现国家统一后的国内政策设计。为了为其“大战略”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俾斯麦以武力实现统一后首先需要获得民众与国内政治力量的认可。为此,虽然俾斯麦本人并不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但其却巧妙的利用了二者间的博弈,在统一之初将自己包装为“民主人士”,一方面在议会中打压自由派势力,一方面以“民主”的姿态接近长期被自由派中产阶级所压迫的,希望获取民主权利的侧重民主派下层民众,以此有效避免了大地主及资本家的权力扩张。然而,虽然俾斯麦所通过对内“博弈”所构建的国内“大战略”对于实现国家统一与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实质上是为俾斯麦个人所设置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威权统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自由派所期待的自由主义精神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并未体现出来,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代议制。

对外“博弈”与“大陆政策”

相较于以德国各邦国及德国国内政治为核心的“铁血政策”所带来的相对单一作用,俾斯麦“大战略”的构建更离不开“双层博弈”的作用,即呈现出对内“博弈”与对外“博弈”并存的现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一方面俾斯麦急需巩固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成果,通过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常年处于分裂与战争状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国的既有实力,迫使其在对外方面也运用“博弈”手段稳固同其他国家的关系,以最大程度上防止他国的侵略。也是在这种不断“博弈”的过程中,俾斯麦逐渐构建了其“大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政策”。

俾斯麦对外“大战略”构建中“大陆政策”的核心即在于与“一个冲突国”——法国的对立型博弈与“其他可同盟国”——欧洲其他国家的缓和型博弈,并围绕“一个基本点”——欧洲展开。在这一框架之下,俾斯麦并未因德意志帝国刚刚实现统一而选择同所有国家广泛开展外交关系,而是结合其实际国情,意识到徳、法矛盾难以调和这一现实情况,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与法国“对立博弈”的做法,使其“大战略”构建充分与现实国际政治关系接轨。此外,由于德国对法国采取坚决的博弈态度,德国既有实力已不再允许其同欧洲其他国家展开大规模战争。因此,俾斯麦在处理同欧洲其他国家关系时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缓和博弈”的基本方略,即认识到与徳、法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相比,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矛盾均可摆在次要矛盾的位置,在对外“博弈”中采取既“对立”又“缓和”的方式促进了德国国际关系的温和构建,从而运用其“大战略”思维实现一定时期内德国国家安全的维护与国家实力的逐步提升。

“多方合作”与“欧洲均势”

从俾斯麦时期德国发展史来看,其“大战略”的构建不仅存在“双重博弈”的作用,更离不开“多方合作”所带来的影响。有“博弈”就有“合作”,俾斯麦“大战略”格局中“多方合作”的典型表现即“欧洲均势”思想的提出与实行。

与“大陆政策”中对不同国家所采取的差异化“博弈”态度所不同的是,俾斯麦在“欧洲均势”的构建过程中更加注重合作对于均势构建的影响。为此,俾斯麦倡导建立“大国联盟体系”,一方面消除欧洲其他国家对于德国崛起的疑虑,以“维持现状”求得与其他国家的结盟,另一方面意识到德国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难以达成“两线作战”效果的实际状况,从而极力拉拢俄、奥及多方合作,并促使“三皇联盟”的形成。在通过“三皇联盟”构建“均势”的过程中,由于俄、奥之间存在既有矛盾,俾斯麦在其战略构建过程中选择从缓和俄、奥现有矛盾着手,在双方一致通过维持现状的决定后以利益关系将三者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其自身维持国家安全、孤立法国的核心目标。此外,俾斯麦在与俄、奥“多方合作”中也充分运用了其他国家的“合作心理”,例如当柏林会议后俄国与德国与奥匈帝国关系恶化、联盟出现动荡时,俾斯麦选择与奥匈帝国结盟引发俄国警觉这一做法,利用俄国“合作心理”,促使俄国因担心德奥同盟进一步巩固对俄国近东利益产生威胁而选择与德、奥两国重新订立条约,从而促使“第二次三皇联盟”的形成。虽然“三皇联盟”实质上只是三国之间相互约束的结果,但就结果而言,俾斯麦仍然通过“多方合作”的协调以及巧妙利用国家心理实现其“大战略”的构建,最终进一步稳定德国安全形势,有效实现德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值得注意的是,俾斯麦时期“大战略”构建中的“多方合作”并非是单向、固定的,而呈现出灵活性与多向性并存的特征。这种“合作”并非仅仅依据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更始终保持以德国自身利益为核心,根据德国利益选择与不同国家开展合作与协调。

总结与建议

总体来看,在当下国际关系风云变化的今天,俾斯麦的“大战略”思维对于国家如何灵活处理国际关系从而更好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俾斯麦“大战略”的构建虽然对于维护一定时期内的“相对和平”具有非凡意义,但最终也走向破灭。这也启示当代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需完善自身“大战略”格局,其格局构建不仅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维护国家安全,关注国内民众的真实诉求,还要在与他国“博弈”或“合作”过程中逐步培养双方间的“互信因子”,增强政治互信,从而尽量避免在合作中因相互猜疑而产生的误解与矛盾,以及其对于国家安全所产生的潜在威胁。

注释

[1]戴超武.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及其现实意义.社会科学文摘,2020(05):97-99.

[2]胡斌.历史解释中的“个性与通性”——以德意志民主政治的发展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20(05):35-37.

[3]杨菁.从等级制到代议制——德国议会制度的演变.德国研究,2003(01):2-3.

猜你喜欢

俾斯麦统一德国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统一数量再比较
在德国喝啤酒
无招胜有招
“梦梦”“娇庆”德国行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