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文本中用典英译的“变与不变”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为例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用典典籍名言

徐 琳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04)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中,中外典籍名言都为之所用,不仅彰显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增强文章和讲话的说服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因此在政治文献英译中,此类典籍名言的处理对译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做好用典的英译有利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语境意义在翻译活动中比基本意义更为重要[1],而文本的语境意义必然会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变化生长[2]。在翻译总书记演讲中的用典时,译者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场合及目的语读者等多重因素,在感情色彩、情态、内涵等方面对语义信息进行扩展丰富[3],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并传达文本的时代意义[4]。本文将摘取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的五个典型案例,结合名言的多版英译文,分析政治文本中用典的英译在语境影响下的“变与不变”,以期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一些思路。

用典英译的“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籍名言贯穿古今中外。对于其中引用的外国典籍名言,译者需要进行回译,搜索相关文献资料采用权威的英译文;对于中国的典籍名言,在英译时则应该直译以保留汉语文化意象,必要时通过加注进行解释说明。

回译英文典籍名言

例1: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There is a prospect greater than the sea,and it is the sky;there is a prospect greater than sky,and it is the human soul.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借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名言呼吁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由于这句话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名,中文原本也是从法文翻译过来的,并且有传播度较广的英文版本,因此这句话在英译时属于回译,须使用权威的原版英译文。因此,在翻译政治文本中的用典时,如果所用典籍名言是从英语文化中借用过来的,或在英语世界中已有较为权威的版本,那么在翻译时需要原原本本地进行回译,需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到相应的英文表达,一般不允许译者进行创造性的改写。

保留汉语文化意象

例2: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Radish or cabbage,each to his own delight.

例2中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一句现代汉语俗语,意思是人各有志,不同的人各自有不同的喜好和兴趣。总书记引用这句俗语,旨在说明各国在进行交流互鉴时要秉持包容的精神,尊重各国文明的差异。如果舍弃本句中“萝卜”“青菜”等意象,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为Every man has his own preference,那么原文生动的形象思维就会有所丢失,而变成了略显乏味的抽象语言,会削弱演讲的张力和说服力。在此例中,由于“萝卜”“青菜”属于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意象,在源语言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里都是关联的[5],如果直译,读者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保留该意象。

而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汉语中的文化意象和英语中的文化意象并不一致的情况,比如说,“龙”在汉语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英语里却是凶残肆虐的怪物;“红色”在汉语文化中有“热烈、喜庆、革命”的意义,在英语文化里则会产生“战争、恐怖、淫荡”的联想……“龙”和“红色”这类词语是在汉语文化中较为重要的意象,要想在新时代加快建设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最好将这些文化意象在译文中保留下来。这时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采用加注法。以《毛泽东选集》中的用典“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为例,这里的文化意象与译者的认知语境并不关联,若直译而不加注,读者会感到迷惑,不明就里。因此需要加注对姜太公进行简单介绍,并对这句名言的文化背景进行说明。

由此可见,真实再现用典中的汉语文化意象,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理解汉语的文化氛围以及该意象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效果,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汉语文化意象与目的语读者认知语境不关联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直译结合加注法。

用典英译中的“变”

规避政治敏感词汇

例3: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1)Things are born to be different.(新华网)

(2)It is only nature for things to be different.(编译局)

(3)It is the very nature of things to be unequal in quality.(赵甄陶)

(4)It is the nature of things to be of unequal.(理雅各)

对比新华网、中央编译局、赵甄陶和理雅各的四版译文发现,赵甄陶和理雅各均将“不齐”译为“unequal”,在大多数场合下这样的译文也是合理的;而新华网和中央编译局用于外交的译文中则将“不齐”译为“different”。这是因为“平等互利”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unequal”这样的表达容易引起目的语读者误会,“不平等”的概念与我国的大国外交理念相悖,不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在外交场合下译为“different”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

领导人的讲话内容政治性强,政策敏感性高,这就要求译者了解、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具体到用典的英译上,译者需持严谨态度,理解现实语境下典籍名言的时代意义,如果有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用语,需要在以往的经典译文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避免让西方媒体有机可乘大做文章。

精简意义赘余语句

例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The vast ocea n accepts hundreds of rivers emptying into it;people with a broad mind can achieve greatness.(中华文化术语)

(2)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is fed by hundreds of rivers.(外交部)

(3)The ocean is vast for it refuses no rivers.(编译局)

例4中,总书记借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作的自勉联来说明不同文明之间要想做到交流互鉴,首先要互相包容。外交部和中央编译局版本的英译文不约而同地舍弃了“有容乃大”这半句。这是因为“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的意思基本重合,而前者意义较宏大,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后者则用于自勉,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在外交场合下,对该语句意义进行精简,不翻译“有容乃大”是合理的。

弱化主观人称构式

例5:

等闲使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I find the face of east wind in an easy way.Myraids of reds and violets only reveal spring.(汉英双讲中国古诗100首)

(2)When I glance at visage of vernal breeze,I know that a thousand flowers of purple and red set spring aglow.(外交部)

(3)Easy it is to discern a spring breeze,myraid petals of purple and red set spring aglow.(编译局)

例5这句诗出现于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的最后一段的开头,引出总书记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和祝福。对比三版译文发现,《汉英双讲中国古诗100首》将这句古诗词译为第一人称构式,外交部的译文保留了这样的构式,而中央编译局的译文则对人称进行了弱化处理,采用了部分倒装的无主句结构。中央编译局的这种处理考虑到了政治文本强调客观性,避免过多涉及人称而带来主观色彩。遇到类似的情况,译者可以通过被动结构、倒装结构、代词性主语泛指、第三人称虚化主语等方式来弱化用典中主观的第一人称构式。

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用典的英译,或全然保留原译文,或保留原文中的意象,或做出某种程度的调整和精简,其中的“变与不变”是将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的语境中后做出的决策。对于政治文本中用典的英译,笔者总结以下几点:

(1)回译英文典籍名言:从英语文化中借用过来的或在英语世界中已有权威版本的典籍名言,译者需要原原本本地进行回译,必要时需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到相应的英文表达,一般不允许译者进行创造性的改写;

(2)保留汉语文化意象:对于引用的中国的典籍名言,若英语中有对应的文化意象,译者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若无对应或类似意象,便可以采用直译结合加注的翻译方法;

(3)规避政治敏感词汇:译者需了解、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持严谨态度,理解现实语境下典籍名言的时代意义,如果有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用语,需要在以往的译文的基础上做出调整;

(4)精简意义赘余语句:在外交场合下,译者需要对用典中赘余的意义进行精简;

(5)弱化主观人称构式:译者可以通过被动结构、倒装结构、代词性主语泛指、第三人称虚化主语等方式来弱化用典中主观的第一人称构式。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处理好政治文本中用典的英译,才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建设国家对外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用典典籍名言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漫谈诗词“用典”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名言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名言趣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