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研究
2021-11-28庞克兵
艾 民,庞克兵
(1.山东省济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济宁 272000;2.山东华宇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部署精神,“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部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实现由水污染治理为主,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筹划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篇章,作为重要的试点城市,山东省济宁市需积极转变工作方向,多角度、全方位发力,依据党中央指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做好先锋示范,不断积累有效经验,引领生态环境事业的未来。
1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近年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世界沙漠化逐步扩大,其与世界各地“湿地减少、湖泊干涸”等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几乎任何生命的存续又离不开水,包括花草、树木、动物、人类等,涵养丰富的水资源是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思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并先后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等重大论断,将之上升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因此,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任务,相关工作展开势在必行。同时,水生态环境作为经济产出的重要构成部分,两者一直伴生着一定的矛盾,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是进一步盘活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2 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现状
济宁市地处山东省西南方位,以平原洼地为主,有着十分丰富的水资源。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基于古代泗水河系与近代运河水系,形成了庞杂的交织网络,包括93条面积超过50 km2和8条面积超过1 000 km2的河流,同时还有11条汇水区和23条跨界河流,肩负着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的关键任务,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并得到了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入选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城市,由此对其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对此,济宁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筹规划,并实施了《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体现了“五个明确”和“五个强化”的中心思想,取得成果斐然。但就客观事实而言,该项工作进展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历史遗留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2]。作为一项长期的探索工程,基于先进理念的导引,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的格局建构尚未成熟,些许领域的探索有待深入。
3 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对策
基于“十四五”规划中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理念的指引,为山东省济宁市相关工作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彰显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新格局,该项工程应当从多个维度视角进行筹划。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山东省济宁市实际,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几项对策建议:
3.1 健全法规政策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视角下,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十四五”规划,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相关法制法规,逐步覆盖该项工作的全生命周期,并由此指引和规范系列行为实践,有力保障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协同发展的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严格对照《济宁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量化问责规定》相关要求,细化水生态环境优化方面的考核指标,明确责任主体,并不断提升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水平,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体而言,紧密按照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各阶段工作进展情况,制定详细的规划时间表,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查找现行法制规范中的漏洞,继而针对性地予以修缮和补充,以此来有力激活各级责任单位的履职意识,推动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工作的常态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充分发挥试点城市作用,避免其他城市“走弯路”。
3.2 加强部门联动
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工程,是生态环境部基于对我国实情判断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较之以往单一的水污染治理,其所覆盖的内容范围更广,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的保护三项中心工作,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作,各部门的联动参与势在必行,包括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与环境保护部门一道,协同开创济宁市水生态环境新格局。对此,山东省济宁市发起了“四减四增”工作推进机制提升工作,并明确要求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基于完善的责任划分机制,明确各水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界限,畅通横纵向的上下联动通道,及时共享相关信息,有机地将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工作串联起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治理力度,切实提高应急环境事件的响应速度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新的水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问题发生,逐步降低后期工作难度。在此基础上,联动群众,扩展水生态环境监管范围,及时受理相关投诉案件,真正做到依靠群众、为民服务。
3.3 依托现代科技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领域的进展亦为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使得这个过程可感、可控,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共治格局。具体而言,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的时代精神感召,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战略意识,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的执法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双随机抽查监管系统”的功能负载,对反馈结果进行公式,提醒相关单位作为[3]。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厅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相关部署,扩大“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在关键环节、重点单位进行部署,并充分发挥社会化水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管,加大参与优势,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其利用价值,指引下一阶段工作的进展方向。
3.4 扩大宣传力度
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绝非政府一方的事务,更是与万千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有效参与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水生态环境优化的能动意识甚为关键,并引导着系列行为实践。山东省济宁市扩大生态环保教育宣传的进路中,应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工作格局,通过线上宣传扩大辐射范围、通过线下宣传增强渲染力度。其中,线上宣传方面,充分发挥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济宁生态环境政务网等已经积累的庞大受众资源优势,有效地将图片、影像、视频等元素集合在一起,通过对受众强有力的感官刺激,使之积极、主动涌入其中,并深度解析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线下宣传方面,则可在六五环境日等特殊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美丽济宁,我是行动者”等,并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基于线上宣传优势,引导全体公民参与,营造区域浓郁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树立济宁城市品牌形象。
3.5 培养专业人才
在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局下,人才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其战略价值地位日臻突出,是促进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和保障。事实上,随着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急需一批即懂法制、又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需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意识。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大省,山东有着十分相当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其育人主阵地优势,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依托政校、校企合作,精准把握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育人内涵,结合济宁市相关方面的中长期规划,携手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定向培养的方式,拔高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水平,为该项工作进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支持。
4 结论
综上所述,山东省济宁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在“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任务,彰显了党中央的领导意志,更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关照,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在未来的实践进程中,应当不断健全法制法规、加强部门联动、依托现代科技、扩大宣传力度、培育专业人才,从各环节输出有力支持和保障。